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巴金
杨巴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68
  • 关注人气: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万里家族纪略》绪言

(2019-09-09 16:10:54)

《杨万里家族纪略》绪言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6月出版  作者:杨巴金

 

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寻根谒祖的习俗,这使得家族文化源远流长,极具民族特色,为国人之血缘、地缘、文化缘以及家风、族风和国风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一般是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注重凝聚亲情、血脉延续和文化传承等作用,家族对当今世人的教育与培养仍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倘若能加以引导和利用,可以促使人们更加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如孙中山先生说:“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毛泽东同志也说:“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从研究最基层的家史、村史的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的历史基础。”

吉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史籍中有“四方出仕者之众,莫盛江西。江西为县六十有九,莫盛吉水”,“吉水民俗朴而士负气,故多伟人”等诸多赞誉。而杨万里家族素以名门望族而著称,胄出东汉太尉杨震,其29世孙杨辂唐末时由虞部侍郎转任吉州刺史,因爱庐陵山水之美,遂肇基庐陵。11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使杨万里家族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以致人们谈正气,必谈杨邦;谈诗文,必谈杨万里;谈清廉,必谈杨长孺;谈隐逸,必谈杨允孚;谈出仕,必谈杨士奇。庐陵杨氏英才之辈出,忠节之闻名,文风之鼎盛,不仅名震江南,而且饮誉全国。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所获得的显赫名声,或得之于人,或得之于文,或得之于事,或得之于物,杨万里家族以名门望族、贤士众多、诗文最显、忠节俱备、古迹甚丰广而兼之。其姓氏之显,诚如状元罗洪先所说:“诸族有不自塘、杨庄徙者,虽在吉水,不得称雄长于诸邑。故谱庐陵杨氏者,必由吉水;而在吉水,尤以出于塘、杨庄为重。”其家风之淳,明初官员杨季琛说:“吾杨氏自侍郎公始迁庐陵,子孙蕃衍,以诗礼为畲,以勤俭为耕获,以礼义为储廪,以清白为世业。”其诗文之名,项安世说:“四海诚斋独霸诗,世无仲氏敢言篪。”其先贤之德,杨士奇说:“庐陵,江右诸郡之表也;杨氏,庐陵诸大姓之表也;忠襄公,杨氏诸先德之表也。”其科第之盛,泰和县进士杨海说:“杨氏以忠节仕宦为吉郡首称,故服诗书、登科第者,代不乏人。”其清廉之风,杨长孺自题诗说:“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诗人徐玑赞道:“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其气节之高,文人赞誉更盛,宋末吉州知州薛说:“千载之间,祖孙节义,凛凛相望。朝廷恩礼,耀如一。杨氏世有异人,呜呼盛哉!”元代名儒揭斯说:“观杨氏祠,则庐陵多贤之故,杨氏人物之盛,宋三百年养士之效,亦可见已。”安福县文人刘性说:“我庐陵文献以忠节名天下者,曰欧阳氏、杨氏、周氏、文氏,然杨最盛。盖以忠襄为之祖,文节为之孙,出于一家,非他族所能比也。”

杨万里家族之显扬天下,实肇始于两宋。换言之,宋代是庐陵杨氏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名人而被揭斯、刘性、杨士奇等誉为“庐陵元气”。庐陵杨氏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有:开创诚斋体、誉为一代诗宗的杨万里,彪炳史册、为义殉节的杨邦,出身布衣、世称贤相的杨士奇,此外还有许多勤政廉洁的地方官员,如杨丕、杨纯师、杨存、杨复、杨辅世、杨长孺、杨季琛、杨民服、杨必进等,以及诗文卓荦不凡的名儒,如杨炎正、杨桂、杨允孚、杨以伦、杨振鳞等。20015月,著名学者周銮书来吉水作庐陵文化学术报告时说,由吉水拓展到吉安,乃至江西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这一盛誉源于南宋朝廷赐杨万里的谥号“文节”。杨万里生前自题诗说:“尧云也有性气,舜云直不中律。自有二圣玉音,不用千秋史笔。”对这样一位刚直的诗文大家,朝廷应该赐予什么谥号才恰当呢?众大臣讨论良久后,四川人考功郎李道传上奏说:“他人之文,以词胜;公之文,以气胜。惟其有是节,故能有是气;惟其有是气,故能有是文也。此公所以特立于近岁以来,而无愧于江西先贤之盛也。”因江西文人、官宦、节义众多,且有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等十多位彪炳史册之名贤,从那时开始,吉水乃至江西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

从精神层面讲,杨万里家族文化的内核是“忠义与文章并存”,表现为“诗书继世,清白传家,仁爱孝悌,忠节闻名,心系天下”。假如从文化源流的角度来说,杨万里家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是庐陵文化乃至江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犹如当今杨氏裔孙题作《赞杨万里》诗曰:

宋代文豪江西多,万里传奇震山河。

洁廉为政福黎庶,浩气贯世振魂魄。

诗风清新树一帜,文体纯达扬频波。

诚斋斯人倾朝野,爱国忧民九州歌。

杨万里家族之所以名人辈出,忠节凸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位置优越,物阜民丰。无论是吉水塘、杨庄二村,还是泰和县清溪,其村落地理优势较为明显,有山有水有田,距赣江不足十里,既可躲避战乱兵燹,又随时能与外界联系往来,为村民发展农耕,外出求业,谋取衣食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二是崇文重教,学优则仕。“团箕晒谷,教崽读书”。这种执着而又可敬的重教理念,使得历代杨氏砸锅卖铁也要送儿读书。杨万里的曾祖父杨希开,虽然未中举入仕,却立志振兴杨氏家族,个人出资兴办学堂,聘请两位先生来教育本家族子弟,由彭恕先生负责训导年长者,由曾姓先生负责训导年幼者。假若村中族人生活有困难,他就代缴学费,甚至赠送衣食,促其成才。祖父杨元中继承父志抓教育,光绪《忠节杨氏总谱》评价他是“经明行修,师范学者,德党泽厚,治于后人”,家风世代相传,以致“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人无贵贱,无不读书”。据《忠节杨氏总谱》载,杨庄、塘村籍历代中进士者23人,中举人者55人,仕进者201人。仅宋代,杨庄中进士9人,塘中进士4人,且杨邦家是“一门四进士”。此外还有杨以伦等未获得功名的知名文人30余人。又如隐逸诗人杨允孚,自学成才,凭勤奋以布衣身份成为元顺帝的近侍,闲暇时写诗著述,因写成《滦京杂咏》一书而流芳百世。三是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四季灯火平安,春秋祭祖祀宗”。这既是塘村忠节总祠神龛上的楹联,又是庐陵杨氏的族训。如今塘村仍保留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晚上撑风笼灯的习俗,撑者全是青壮年,长一二百节,最多时达三四百节,从村里的族祠出发,过父子侯第,游朝元岭,入杨邦读书的云际寺,爬笔架山,过御书楼,穿南溪桥,进忠节总祠。村内有总祠和分祠八九处,杨氏总谱大修六次,小修二十余次,这些都增强了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如,杨万里祖孙三代清廉持身,住房早已破旧不堪,却能做到三世不修饰。吉州知州史良叔致仕前夕,特意赴塘村与杨长孺话别,见其家境竟然如此俭朴,感叹说:“盖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其天性然也。”杨长孺去世前被朝廷封为庐陵侯,去世时竟无以为殓,衣衾棺椁全由亲友捐赠。族风世代相传,遂为名士辈出之地。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杨万里、杨邦、杨士奇进行学术研究较为重视,但对他们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族人族史研究得不多,更没有一本全面系统的专著来展示杨万里家族的人文历史,不能多视角探究杨万里家族在历朝历代的活动及其成就。此外,庐陵杨氏文献虽说是汗牛充栋,但因历遭劫难,幸存者已是凤毛麟角,且零散分布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当今杨万里家族现存的内容最为齐全的谱牒之作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修的《忠节杨氏总谱》,谱内仅“谱首”“艺文”篇节中存有少量文稿。仔细阅读收藏于塘村忠节总祠内的清乾隆年末木刻板,其中85%是杨万里诗文集,少数是清初文人为之所作序跋,偶尔发现“杨氏人文纪略四卷”的字样,却因现存刻板散失、雕字残损、堆放混乱等原因而无法整理,成为当今庐陵杨氏的一大憾事。

早在2010年,笔者有幸阅读清初青原山寺住持方以智编辑的《青原志略》和清末吉水谷村李氏编辑的《仰承集》,深受启发。庐陵杨氏人文资料与之相比,无论名气地位,还是资料数量均不会逊色,为何我们却没有这样一部著作呢?我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杨氏子孙,为使先祖之宗功祖德不泯,何不动手去做做这方面的功课呢?笔者将这一想法向庐陵文化研究学者邹锦良博士、丁功谊教授、刘德清老教授等汇报后,他们都表示,无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作为一名杨氏子孙,的确是一件值得去做且很有意义的事。历经七载的收录编辑和笔耕墨濡,我终于编著成书,分为“杨氏谱序、世系谱图、先贤列传、奕叶流芳、文献序跋、诗文题咏、祭文墓志”等7部分,所收录之文上起唐元和七年(812),下讫公元2007年季秋,时间跨度为1196年,约36万字。

忠节,本义是指忠贞而有节操。因杨邦的谥号为忠襄,杨万里的谥号为文节,庐陵杨氏各取一个有代表性的字合称,故其谱曰忠节杨氏总谱,其祠曰杨氏忠节总祠,且有“杨氏以忠节名庐陵”之说。本书即是以“忠节”二字为线索,以挖掘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为切入点,遵循“以史为纲,以谱为目,以考为补”的原则进行编写,重点围绕杨万里、杨邦、杨士奇三位名人而展开,深入探究杨万里家族1100余年的家族繁衍迁徙、重要人物事迹以及家族文化特色等,书名称为“杨万里家族纪略”。

笔者编著本书,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收录编辑。笔者博览群书,从《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全宋文》《江西通志》《吉安府志》《吉水县志》,以及《诚斋集》《东里集》等名人文集,清代《文水南华杨氏族谱》《忠节杨氏总谱》等谱牒中搜寻原始资料,并恪守“详古略今,不详待考,借古鉴今,纠讹有据”的原则予以精挑细选,其中有不少文章能弥补吉安地方史志的某些记载缺漏。二是标点断句。本书约有60%的文献是未经他人标点断句的史料,笔者虽是古文功底有限,却本着“做比不做强,有比没有好”的原则,在标点断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三是注释考析。由于年代久远、后世传刻者笔误以及庐陵杨氏众多、世系复杂等原因,有不少文章存在叙述、用字有误等问题,笔者敢于据实予以注释、校核和考析,冀望能起到补遗和纠误作用。总之,书中有不少文章是专家学者平时很少涉及的地方文史领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冀望能对各位庐陵文化研究学者有所裨益。

回首本书的编著过程,笔者怀着对庐陵文化的挚爱,对杨万里等先祖的崇敬,每每着笔时,总是力求达到如下两个目标:一是搜集史料,弥足珍贵。本书约有30%的篇目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属稀见的未刊文献,可谓弥足珍贵。例如明天顺二年(1458)云际寺所立的《重修云际寺记》碑文、杨长孺《赋杨氏九老》诗、胡俨《庐陵杨氏重修族谱序》、杨必进《招忠襄公魂辞》、清初名士为家刻板《杨文节公集》所作序跋等。本书也收录了不少名人佚文,如杨万里《重修杨氏族谱序》《带经轩记》未被《诚斋集》收录,史弥远《贞靖杨公复墓表》未被《全宋文》收录,真德秀《赠贫乐先生致仕还家》未被《西山文集》收录,虞集《送杨居所之金陵省忠襄公墓》诗未被《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收录,杨士奇《寄奉巽溪先生宗长》诗未被《东里集》收录等。二是承前启后,存史资治。就存史而言,本书所收杨万里为杨存所作墓表、为杨邦所作行状、为杨辅世文集作序,以及刘炜叔《杨文节公全集原叙》、杨士奇《巽溪记》等文,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诸书录文均有不同之处,有一定的版本价值。笔者编著本书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留存历史,传承文化,同时兼顾经世致用,以达到存史、资治、教化、育人之目的,以激励吉安后学更加热爱家乡。

本书得以出版问世,首先要感谢吉水县政协王向红副主席、李三洪秘书长,他俩慧眼识珠,为本书的出版积极给予推荐。其次要感谢吉安一中汪泰荣老校长、井冈山大学刘文源老教授,他俩为本书十余篇文章的标点断句给予了帮助。此外,有幸请到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邹锦良为本书作跋,并就本书的出版提出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令我感动的是,县委书记袁守旺在百忙之中拨冗作序,在此一并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人的所有同仁!适逢今年是杨万里诞辰890周年,我作为他的一名族孙,本书的出版亦算是对杨氏先祖的一份献礼。由于自己学力有限,书中难免有所缺漏、错移和谬误,祈请各位读者及仁人志士批评指正。《杨万里家族纪略》绪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