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水鉴湖考析

(2018-09-28 13:47:31)

吉 水 鉴 湖 考 析

2018-09-28   《井冈山报·庐陵悦读》   杨巴金

 

鉴湖是吉水县城最具人文气自息的自然景观之一,因为解缙家族生活于其周围,更是引得无数文人官员为之题诗作赋。但是,鉴湖为何旧名为“鑑湖”,它是如何得名的,古代时到底有多大,以前吉水城只有鉴湖吗?下面笔者为这些问题作简要考析。

一、为何旧名为“鑑湖”

曾有不少吉水人问过我:“鉴湖古代时称‘鑑湖’,为何现在却写成‘鉴’字呢?”其实,这只是“鉴”字的古今写法不同而已。因为“鉴”的繁体字是“鑒”,为上下结构,其上半部是“监”的繁体字的一种写法,下半部为“金”字;而“鑑”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金字旁写成“釒”,右边是“监”的繁体字。所以说,“鉴”与“鑑”字之异,这只是古今写法不同而已,其实是同一个字。

读者也许会问,“鉴湖”之名有什么寓意吗?大家都知道,“鉴”是形声字,本义是指用来盛水或盛冰的大型器皿,最初是用陶器,春秋战国后才改为用青铜器,故形旁为“金”字,声旁为“监”字。古人又常以器皿盛水作为镜子,因此“鉴”字的引申义是“镜子”。鉴湖水质清澈,湖面平静如镜,于是为之取名“鉴湖”。明初内阁宰辅、南昌人胡俨曾应解缙之邀,欣赏名师画成的《鉴湖图》后题诗说:“昔闻镜湖美,今向画图看。”由此可见,“鉴湖”与“镜湖”意义相通。

二、“鉴湖”得名的由来

“鉴湖”是如何得名的呢?这里就不能不说到解缙家族。据《吉水解氏族谱》载,解缙是吉水解氏20世,他的7世祖叫解臯谟,“登南唐保太乙巳(945)进士,仕至江淮安抚制置使,建新广书院。李先主赐所居‘陷湖’曰‘鉴湖’”。这段文字记载里包含着一个故事,说“鉴湖”之名是源于南唐国君李昪的赐名。有一天,时任江淮安抚制置使的解臯谟进京面见国君,君主李昪问他家住在哪里,解臯谟答道:“吉水县城之东,陷湖之滨。”李昪听后说:“‘陷湖’之名不祥,就改名为‘鉴湖’吧。”

那么,鉴湖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解缙《文毅集·修家谱序》卷8说,解缙家族是从他的九世祖解希孟才迁至“县东之鉴湖书院居焉”,此前书院旁边“有道院,梁上二钟以索自相击,一夕地陷,名曰陷湖。其曰湖者,因制置公之请,而南唐烈祖赐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新广书院旁边原先有一座道观,房子的木梁上挂着两个大钟,这两个大钟经常以索相互撞击,某天该地域突然发生地陷,形成了一个大湖,因此取名“陷湖”。而得名“鉴湖”,则是解希孟的爷爷解臯谟任江淮安抚制置使一职时,南唐国君李昪对它的赐名。

尽管上面的故事听起来有点玄乎,却是解氏家族对鉴湖“上天赐湖”说法的一种表达。其实,笔者曾听吉水老人讲过:鉴湖只是恩江的一段旧河道。早在汉唐时期,恩江出七里湾后,有一支流从当今的金水湾处,经县交警大队,穿烟草公司、公路分局地域而流至鉴湖,再经县二中、建筑公司等地段,由小江口注入赣江。吉水设县后,因县城建设和防洪安全的需要,先民将该支流截断,使恩江水全部从青湖洲上游300米处注入赣江。该支流被截断后,旧河道低洼处便积水成湖。

三、鉴湖到底有多大

今天的鉴湖,只是一个面积七、八十亩的小湖,那么古代时鉴湖究竟有多大呢?据吉水乡贤邹元标题作的《重修解氏族谱序》说:“吉水东门鉴湖,一碧千顷。”吉水古城墙的东门即是在今县电信局办公楼临文峰大道处,由此可知古鉴湖的南畔与东城门相距极近。明代时一顷地相当于今天的45亩,千顷则有4500亩。尽管邹元标所说的“一碧千顷”是虚指,却能揣测出那时鉴湖还是比较大的。为此,笔者曾走访县城多位老者,他们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鉴湖的面积应该有今天的四倍大。仅现在的县三中,至少有一半地是填湖而得。鉴湖南面亿佰超市附近的商住楼以及湖西的老干部宿舍区,其地也多是围湖造地而来。”

此外,光绪《吉水县志·山川》卷5载,吉水民间因有“水绕鉴湖弦,文江出状元”的谚语流传,而鉴湖“日久淤浅,明万历间邹元标同邑人重浚”。由此可以推测,明初解缙游览时的鉴湖,面积可能有今天的五倍大,约400亩。

四、县城六湖的演变

解缙《修家谱序》中又说:新广书院“环垒而可见者有五,皆为湖,其前而傍皆有第宅周垣。其南曰平湖,北曰茭湖,皆淤为平畴。西曰青湖,为江水所决,独鉴湖与东湖夹两山之脊而潴其水,虽淤泥不至泯没。”这段话意思是说,早在宋元时期,吉水城内共有5个小湖,是典型的“五湖环绕城外,一城包含其中”的江南水乡格局。

说到平湖和茭湖,早在明初解缙所生活的时代,因泥沙淤塞,已基本夷为平地了。关于东湖,据光绪《吉水县志》卷5载,其位置是“在傅家桥,今淤,土人犹呼其地为东湖寺”,即在当今的四平家电、贸易大厦附近,明代兵部尚书、吉水乡贤毛伯温曾题诗赞道:“东湖春渺渺,隐士此幽居。”关于青湖,即是当今青湖洲的前身,位置是在古城墙西瓮城下游的100米处,明初文人、吉水乡贤熊直撰作的《青湖游集序》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可见那时就已经由湖变洲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中期时吉水县城还有一个人工湖——西湖,“即日湖也,在儒学西南十步”,面积仅有60余亩,位置大致是在当今文化馆大楼、街心嘉园住宅小区临文峰大道处。为何要人工开挖西湖呢?据光绪《吉水县志》载:“旧志按云:青鸟家言,南方诸尖峰属火,须储水制之,因浚此湖。”意思是说,吉水先民认为文峰山等峰属火,从风水堪舆术的角度来说,必须蓄水以制之,于是选择鉴湖西侧的低洼地域开挖成湖。明末状元刘同升撰作的《日月湖记》中说:“闻父母之言,邑中有日月湖。城外之鉴湖,月也;城中学前之湖,日也。鉴湖之水通于城内,两湖交会,映带黉序,然后注于一溪,绕城而北行,桥为北门之锁,形胜之说如此。”建国后,因县城建设的需要,东湖、西湖陆续被填没,而鉴湖因面积较大才被保存下来。

吉 安 电 视 台 《 今 晚 八 点 》 栏 目 采 访

http://s4/mw690/005X45zFzy7nYLxDSPpc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