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湴塘
标签:
文化千年古村湴塘村杨万里 |
千年古村——湴塘
杨巴金
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
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
这是800多年前,一代诗宗杨万里描绘家乡初夏傍晚时的优美景色,他所描绘的地方便是千年古村——吉水湴塘。
纵览任何一族宗谱,都有先祖“卜居”、“村阳基图”等方面的内容。湴塘,顾名思义是指淤泥较多的池塘。据湴塘村《忠节杨氏总谱》载,唐末五代,陕西华阴人杨辂由虞部侍郎来江西任吉州刺史,适逢杨行密之乱,道阻不能归,遂家庐陵。杨辂的次子杨鋋要择新居,某日与父亲、兄弟一道乘马来到南溪畔,马陷于淤泥之中,进退两难。杨鋋父子见此地前有朝元岭,后有后龙山,中有南溪水,眼前是七八口大水塘,四周平地可开垦农田,乃风水宝地,于是择此定居。北宋进士杨存作《杨氏族谱序》说,杨鋋父子“值杨行密作乱,不得归弘农,遂家于江南”。从此,千年古村湴塘便繁衍生息至今。
湴塘村历代先贤中,取得功名最早的是杨存,1085年中进士,晚年封为中奉大夫,有较好的名声,当今湴塘村人绝大多数是他的后裔。影响最大的是杨万里,他坚守“达则振斯文以饰天下,穷则卷斯文以饰一身”之人生准则,遇事正直敢言,积极主张抗金,为官清廉,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清醒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大诗人,“四海诚斋独霸诗”便是同代人对他的评价。元末诗人、隐士杨允孚也是湴塘村人,他是元顺帝的膳食供奉之官,生活极为低调,事迹鲜有记载。明代中期,广西兵备副使、湴塘村人杨必进曾召集吉安周边杨氏重修忠节总祠,编修杨氏大同谱,其功勋彪炳杨氏文献。自宋以来,湴塘村忠义节烈之先贤辈出。除上述名人外,还有进士、贵池知县杨杞,进士、麻阳知县杨辅世,名入《宋史·孝义传》的杨芾,被宋宁宗称为“廉吏”的杨长孺,江右王学二传弟子杨以伦、杨以忠,清初《杨氏人文纪略》的作者杨振麟等,他们都留下了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
湴塘,今为黄桥镇一个自然村,距镇政府2公里,赣粤高速公路、吉阜公路傍村而过,全村屋接巷连,聚居一处,共有300多户、1300多人,均为杨姓。湴塘,本是杨辂次子杨鋋的开基地,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繁荣,日益成为庐陵杨氏子孙最集中的聚居地,成为弘农杨氏南迁的中转站。据初步统计,仅吉水、吉安、永丰三地,由湴塘迁出的杨氏村落达54个;以江西、广东、湖南三省统计,由湴塘迁出的杨氏村落达140多个。1547年,状元罗洪先为湴塘村编修的《庐陵杨氏重修大同谱》作序,说庐陵杨氏“多自吉水湴塘、杨庄徙。杨庄以忠襄名,湴塘以文节名,诸族有不自湴塘、杨庄徙者,虽在吉水,不得不称雄长于诸邑。故谱庐陵杨氏者,必由吉水;而在吉水,尤以出于湴塘、杨庄为重。同出于湴塘、杨庄,虽居相去、世相后甚远,诸大姓莫有弹压者矣”。
湴塘村名胜古迹很多,今天仍留存下来的有唐吉州刺史杨辂墓、杨氏忠节总祠、南溪桥、宋朝廷敕建的御书楼和父子侯第、杨万里墓、云际寺、杨邦乂衣冠墓等。文物有清乾隆年间刊刻的《诚斋文集》木刻版1491块,属国家二级文物,光绪年间编修的《忠节杨氏总谱》,杨万里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湴塘村为什么能千年兴盛不衰?原因有四: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湴塘村前后有山,村庄前面为农田,中间有南溪水流过,村内村外十多口大水塘,为村民发展农业生产,谋取衣食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二是崇文重教。湴塘村中进士5人,中举人约16人,此外还有杨以伦等未获得功名的知名人士30余人,又如隐士杨允孚,自学成才,凭勤奋成为元顺帝的近侍,闲暇时写诗著述,因写成《滦京杂咏》一书而流芳百世。三是宗法严密。“四季灯火平安,春秋祭祖祀宗”,这是湴塘村忠节总祠神龛上的楹联,也是湴塘人的口号。该村至今保留正月十三至十五日晚上撑风笼灯的风俗,撑者全是青壮年,长二三百节,从村里族祠出发,过父子侯第,游天柱峰,入杨邦乂读书的云际寺,爬文笔峰,过御书楼,穿南溪桥,进忠节总祠。村里有总祠、分祠七八处,村里总谱、支谱均是多次重修,这些都增强了族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是家风清廉。纵览《忠节杨氏总谱》得知,湴塘村宋元明三朝做官者尤多,均能激浊扬清,正道直行。如杨万里祖孙三代始终以清廉持身,所居住的房子破旧不堪,且“三世不修饰”。时任庐陵郡太守的史良叔致仕前夕特意来湴塘村与杨长孺话别,见他家境如此俭朴,感叹说:“盖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其天性然也。”杨长孺晚年被朝廷封侯,死时竟无以为殓,衣衾棺椁全由亲友捐赠。家风世代相传,遂成民风淳朴的千年古村。
——刊载于2002年5月12日《井冈山报》,略有增删
http://s14/mw690/005X45zFzy745YVweQt3d&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