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辂墓的千年守护

(2015-03-26 11:06:24)
标签:

文化

杨家庄

杨辂墓

杨辂墓的千年守护

杨巴金

 

杨辂(约824—909)为庐陵杨氏始祖,其墓坐落在吉水县云庄村东北3公里鹧鸪山金钗形山岭,鹧鸪山是云庄村西北的连片矮山群,杨万里曾作《云际寺前山顶却望幡竿、鹧鸪诸山》,描述这一带山岭的景色,诗曰:

远近青山列尽屏,近山浓抹远山轻。

高屏已出低屏外,更有孤峰出一层。

杨辂墓所在地的山形,恰似古代妇女发髻上的金钗,直插西洞村口,故称为金钗形。墓体坐西向东,占地三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门写着“唐吉州刺史杨辂公墓”,墓穴西面的望碑上写着“唐吉州刺史杨辂公神道碑”,墓穴东面为宽阔的拜台,立有杨士奇祭祖时赠送的一对石柱,石柱镌刻着“二十一世孙士奇展墓”九字。地面至拜台共有5级古台阶,每级台阶高约0.5米,墓前有小溪,实乃风水宝地。

自五代始,杨辂墓一直得到杨氏后裔的保护。杨家庄、塘及相关杨氏村庄立有严格的族规:明令禁止后辈子孙及他姓人氏在杨辂墓旁下葬;严禁在墓体附近挖土和砍伐树木;由村里出资购买墓田,请专人管护,及时清除杂草灌木;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时,必须组织族人到墓前拜祭等。

杨辂墓守护契约

晋代郭璞撰《葬书》曰:“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正因为古人特别注重墓葬风水,所以泰和杨氏《东西两派杨氏族谱》、塘村《忠节杨氏总谱》等族谱均收录杨辂墓守护契约多份,时间最早的一份是1035年清明节订立的《始祖杨辂吉州公墓契约》,立约人是上径村六世孙长房杨允济、杨家庄六世孙长房杨允堤等人,契约中说:“先公虞部侍郎来守吉州,因家庐陵。侍郎卒葬吉水县之鹧鸪西涧凹下,虽地形狭小,而瓜瓞绵绵”,“伏念吾族自侍郎二子而下,一派居上径,一派居塘小江之南北,迄今六世矣。诚恐后来子孙众多,不念木本水源之义,阴图富贵,私将祖、父附葬掘,泄漏山川灵气,至有余殃,不孝之罪,莫此为大。”如果杨氏子孙不遵守契约,胆敢违反,不但要勒令迁葬,而且要以“不孝重罪”吃官司,子孙后代不得载入杨氏族谱。

另一份守墓契约订于1527年10月,是由泰和、吉水杨氏后裔签订的,当时是由泰和杨氏出资购买田地和山林,聘请吉水杨家庄的杨体文等人为泰和杨氏始祖杨允素的父亲杨时清、祖父杨延安、曾祖父杨宏嗣诸墓守墓。契约中说:“原置有各处祭田及旷家山租,年办醮祭,自行承管,如有本族人等,妄将前田山盗卖,及租利不明弊端,合行报知泰和宗人,集众到官,告理攻究。今恐无凭,故立合同文约为照。”

杨士奇展墓

1439年3月,75岁高龄的杨士奇听闻长子杨稷横暴乡里之事后,大吃一惊,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告老返乡回泰和,明英宗不许。在吏部尚书王文端的建议下,杨士奇以回乡祭祖为名,借机察看杨稷的品行,只可惜他受杨稷欺骗,并未获得真实情况,反而对王文端等人产生误解。这是后话,此处不述。明英宗准允杨士奇回乡祭祖,并下旨泰和、吉水和吉安等地的官员予以配合,杨士奇将整个祭祖过程作了详细记录,整理成《展墓录》呈报给明英宗。《展墓录》中说:“遂诣吉水谒始祖虞部府群墓”,在祭扫完杨辂墓后,“先行十二三里,过杨家庄,庄中尚多杨氏子孙,颇贫薄,寡学术,闻余来,多来会,从行”。从这段话中可知,那时杨家庄就有萧姓人氏,而且人数还不少,但仍以杨姓人氏居多,生活普遍较贫穷,有学问或在外做官者极少。

《展墓录》还写道:“又二里许,至上径,问族人子孙尚有居此者否?众云无之。又云四延之后,惟泰和一派有人,遂指示余,允素府君居室田园遗址皆存。又曰里人知泰和有后,故至今无敢侵据者。余闻之,勉然太息而已。”文中还介绍说,在祭拜完杨邦衣冠墓及其夫人墓后,连忙派人将祭祀用过的鸡肉鱼等分送给塘村的思惠、绍庆、顺庆等八位支房公,并以“东行迫,不及诣塘”,解释没有塘村拜谒杨万里等先祖的原因。

杨氏族人责令盗葬者迁坟

《展墓录》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438年,有一位名叫杨尚修的人,将父母盗葬于杨辂墓左面,不仅距离较近,而且是并排而葬。根据护墓契约,这是坚决不允许的。为此,众多杨氏族人多次责令其迁坟,而杨尚修一直撒赖不理。

第二年三月,适逢杨士奇来杨家庄展墓,杨氏族人强忍怒火,纷纷向他诉说:“村里长辈多次责令他迁坟,他总是置若罔闻,大概是欺负我们没有能力奈何他罢。今天幸好您来了,请您去看一下现场,并责令其迁坟。”杨士奇口里忙说“不敢”,心下也想:“族里长辈如此忿怨不满,盗葬者却不予理会,想必该人一定是语言不能教化者,自己虽然行期较紧,却不能纵容这种不孝行为。”于是告诉随行的一名侄孙,要他写好诉状,呈给白沙巡检司,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白沙巡检司接到诉状后不敢怠慢,第二天就派人到鹧鸪山察看现场,传唤盗葬者杨尚修讯问,并请杨氏族人做见证。杨尚修俯伏在地,吓得不敢说一句话。巡宰训斥一番后,责令其当日开始迁坟。数日后,白沙巡检司写信告诉杨士奇说:“不仅杨尚修父母的墓茔已被迁走,金洞村盗葬于鹧鸪山内的外姓坟茔也已全部迁走,均免罪。”

自改革开放以来,塘村杨氏先后两次筹资对杨辂墓进行修葺。第一次是1997年4月,由于当时资金有限,仅花费1.1万元进行修葺,所以修葺档次不高。第二次是2006年11月,由吉水杨氏牵头,成立由吉安、宜春、萍乡、湖南、广东、福建和四川等地杨辂后裔组成修墓筹委会,征地10亩,筹资13万元,全部采用青砖、花岗岩等材质,仿照唐宋墓葬风格进行修复,在墓前立下了《杨辂公生平简介》和《重修杨辂公墓碑记》石碑,目的是告诫杨氏族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祖功德。修葺后的杨辂墓规模宏伟,气势庄严。

——曾刊载于2011年9月13日《井冈山报》,略有增删

 

http://s1/mw690/005X45zFzy6RTHRUzi86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