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山史话

标签:
文化杨万里父子故居 |
文峰山史话
杨巴金
吉水县城东南方一公里处,有一座山势奇特、外形像毛笔头倒立、峰顶直戳云天的山,名叫文峰山。关于“文峰”山名的由来,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相传驻文峰山的山神是奎星,长得蓝面赤发,貌丑如鬼。奎星又称为魁星,是主宰文运的神,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如果能被他的朱笔点中,考试时就会妙笔生花,高中三甲。吉水先民为了弘扬本县文风,祈求奎星庇佑学子们金榜题名,所以取名文峰山。
文峰山北依恩江,西傍赣江,东与东螺山接垅,南与天玉山相望,古代称东南方为“巽”,所以又称为巽峰。据《周易大传·说卦传》载:“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按照古代风水堪舆学的观点,巽为木,代表东南方位,是一个充满新生阳气的方位。文峰山的西面和北面又有赣江、恩江流过,水生木,木盛则文秀,“形家所谓巽方,文峰特秀也”。1636年11月,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吉水考察,游览文峰山后,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南为巽峰,尖峭特立,乃南皋先生堆而峻者,为本县之文笔峰。”
南皋是明代理学家邹元标的别号,相传,文峰山的外形像倒立的毛笔头,峰顶处却有些圆平。为了使峰顶像笔尖一样尖锐,邹元标辞官回乡闲居期间,在知县何应奎的支持帮助下,几次组织民工从山下挑土至峰顶,所以有徐霞客“乃南皋先生堆而峻者”的说法。
自宋以来,文峰山是历代文人贤士游览休闲、吟诗赋词之地,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游览后,写下《笔峰》一诗,曰:
笔峰插霄汉,云气蘸峰茫。
时时同挥洒,散作甘露香。
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的曾同亨游览后,写下《巽峰卓笔》一诗,曰:
一峰卓立削芙蓉,位奠南隅气郁葱。
但望峰头开瑞色,预占多士荐王宫。
文峰山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汪知府铁铸文峰山”便是其中之一。相传文峰山长着一种竹子,竹子年年会长出竹笋。据说山上每长出一根竹子,吉水就有一人中秀才、举人和进士,所以有“文峰山上翠竹多,进士状元中满科”的说法。明代中期,吉安有一个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的汪知府。有一次,他来吉水县城拜见回七里湾村探亲的熊概。熊概在朝廷担任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二把手”,负责官员的监察工作,自然是贪官污吏最惧怕之人。村民们乘熊都堂午睡之机,想借机惩罚一下汪知府。他们把熊都堂的官轿、官靴抬放在恩江河畔的沙滩上,汪知府乘船过江后,见熊都堂的官轿、官靴摆放在沙滩上,以为熊都堂在轿内,屈膝便拜。当时正值三伏天中午,汪知府在沙滩上足足跪了一个多时辰,差点昏倒在沙滩上。汪知府受辱后,不吸取教训,反而千方百计要报复吉水。他拜师学会风水堪舆术,认定是文峰山给吉水带来文风,便骗人去砍断山上的竹子,可是老竹子被砍断,新竹子发得更多。汪知府无计可施,便要“铁铸”文峰山,他用铁与铜锻烧成汁,然后坐在地上施法,口里大声咒道:“铜不烂,铁不锈,子孙万代无反复”,咒完后将铁水从自己头上倒下去。就这样,汪知府被铁水烫死,吉水的文风从此也被罩住了。
二十年后,云游四海的罗陵秀才回到家乡,听说吉水的文风被汪知府用铁水罩住了,便来到文峰山顶。他一番施法后,口里大声喊道:“铜要烂,铁要锈,一百年后要反复。”一百年后,吉水的文风果然不减当年。
吉安真的有这么一个贪赃枉法的汪知府吗?翻阅《吉安府志》得知,熊概出生于1383年,卒于1434年,于1411年中进士,任职于永乐、宣德年间,是明代初期的历史人物,与其同时代的吉安知府中没有汪姓知府。明代中晚期,吉安汪姓知府只有万历二十年(1592)来任职的汪可受,他是湖北黄梅县人,任职时力行法治,体恤民困,不畏强暴,正直清廉。他极为重视教育,当时白鹭州书院已停办57年,他牵头集巨资在白鹭州复建了书院的所有建筑,是很有作为的一位官员。致仕后,他没有回家乡,隐居于武功山,潜心修道。
那吉水为何会有“汪知府铁铸文峰山”的传说呢?纵览《吉安历代进士录》一书,便可以找到答案。宋代吉水中进士者约有300人,在全市各县中为第二名,占全市总数近四分之一。元朝廷直到1315年才开科取士,先后举办16次科考,共录取进士1139人,而吉水中进士者20余人,在全市各县中为第一名,著名隐士刘诜、郭钰、杨允孚等人虽然未中进士,却是全国响当当的知名文人。明代中期以前,吉水人文盛况极为可观,不仅中进士者多,状元榜眼探花达十余人,而且有“翰林多吉水”“状元多吉水”的赞誉。但是,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吉水不仅中进士的总人数急剧减少,而且与安福、庐陵县相比也有明显差距,“汪”与“枉”字谐音,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之意,所以民间才有“汪知府铁铸文峰山”的传说,其实是该县先民祈求文风鼎盛,希望学子们金榜题名的一种朴素愿望。
如今的文峰山不仅集雄、奇、险、绿于一身,而且早已被吉水人视为文风蔚起的象征。
——本文录自《庐陵史事考述》(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另,曾以《吉水文峰山》为题刊载于2006年10月《井冈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