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拜小朋友为师的故事

杨万里拜小朋友为师的故事
杨巴金
李如圭(1167—?),字宝之,吉水县盘谷镇谷村人,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历官福州教授、桃源县簿、保庆知府,官至福建安抚使,著有《集释古礼》17卷。李如圭自幼有“神童”之称,据《宋史》载,他七岁时随父亲来京城参加童子科考试并高中,名震京城。宋孝宗知道后,特意在选德殿召见他,问:“小童子有何本事?”李如圭答:“我会诵书。”于是孝宗皇帝指定他从《尚书》中自选篇章背诵,李如圭很流利地背诵了其中的《无逸》篇。孝宗听后大喜,立即授给他迪功郎之职。李如圭回乡前,在京城时任太常丞的老乡杨万里特意题写《送李童子西归》长诗相赠,诗中以“腹载五车”来形容他的知识量,并将他与北宋神童杨亿、晏殊相类比,说他少年授官犹如“曲肱似”,祝愿众人“生儿当如李童子”。
话说乾道九年(1173)夏季某日,杨万里与友人在杭州西湖的苏堤上游览,刚参加完童子试的李如圭也随父同游。杨万里望着西湖美景,心旷神怡,脱口道:“西湖美景,真乃举世无双。湖中筑堤,可谓天下第一。”李如圭听后笑着说:“杨老先生所言并不真实!”杨万里忙问原因。小如圭则解释:“苏东坡说:‘天下西湖三十六。’还不包括我们吉水县城的小西湖呢!我又听说啊,广东惠州的西湖之景就很美,也有苏东坡贬官时所筑湖堤,其它地方的西湖风景都很美。”杨万里听后表示心悦诚服。
第二年,杨万里因待次彰州知州而回乡。冬天时,杨万里特意去谷村探访友人李天麟、李次鱼等,村口处却看见李如圭与几位小朋友正在挖冬笋。大家都知道,冬笋是藏在地下的,肉眼哪里能看得见,但经过李如圭的指引,几位小朋友每次挖下去都不落空。杨万里看后感到很惊奇,忙问:“小如圭啊,你才八岁,却可以当我的老师,你是怎么知道哪里有冬笋的?”李如圭笑着说:“杨老先生是有名的诗人,懂得很多知识,为何要说我是老师呢?!”杨万里诚恳地说:“我虽然读过一些书,对挖冬笋却是一窍不通,你是怎么找到冬笋的呢?”李如圭则很爽快地告诉他:“您要挖冬笋,首先要看竹子的叶梢。俗话说,叶子黄,冬笋长,这个道理很简单。”杨万里仍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叶子是黄的,反而有大冬笋啊?”李如圭说:“因为冬笋吸收掉了竹子的营养,所以叶子就会变黄。”杨万里听后捋着胡子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然后他又问:“如果不挖掉冬笋,竹林不是会更加茂密么?”李如圭答道:“您老又说错了,冬笋不挖掉呀,它会自己烂掉,只有春笋才能长成竹子。”杨万里望着竹林,愣了一会,之后转过头来说:“小如圭啊,你懂得可比我多,真是我的小老师啊!”小如圭却笑盈盈地指着竹子说:“虚心竹子节节高,它才是我们的老师呢!”
回到湴塘家里后,杨万里有感于挖冬笋的诀窍,特意题写一首《看笋六言》,诗云:
笋如滕薛争长,竹似夷齐独清。
只爱锦绷满地,暗林忽两三茎!
http://s15/mw690/005X45zFzy7TeldIlFe2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