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2017-06-12 14:44:26)
标签:
教育 |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教学目标】
1、会认“笛”这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
牧牛晚归图。背景音乐:丝竹曲。
2、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说。
3、唐代诗人吕岩和大家一样被牧童那自在的生活所吸引,用短短的28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4、教师诵读《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及配乐。)
读准字音,把诗读流利,认一认双横线中的生字。
2、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把这首诗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读得好,大家表扬他;读得不够好的,大家帮助他。
⑴ 出示生字卡“笛”,指名读,读准字音。
⑵ 指名读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请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⑶ 齐读古诗。
1、指导第1、2行,进入情境:
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再次走近牧童,去看看他那悠然自得的村居生活吧!
⑴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什么。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
⑷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齐读。
2、指导第3、4行,与诗情对话:
师述诗意: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课件显示图)。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课件显示文)
⑴ 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⑵ 设题引猜:
从文中的插图和注释,我们知道蓑衣是──
(学生答:──),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 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
③ 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师述: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1、看来,这位天真烂漫,纯朴自然的牧童已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2、师生合作背。
3、指名配乐背。
4、配乐齐背。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迷人的暮色,认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课件出示相应的诗和情境图。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
2、同学们课后,再收集这样的诗,我们开一个“诗歌展示会”,读一读,背一背,画一画,唱一唱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