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2015-07-03 14:55:48)
标签:

转载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2、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语文素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语举止

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5、《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螺旋上升。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解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体验学习:是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语文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它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而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

答:首先,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复现符合了孩子的这一种学习心理特点。

其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多次与孩子见面,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整体识记,符合孩子的记忆规律。

2、小学的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哪些能力?

答: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答: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怎么认为?

答:有区别,因为(1)听说训练关注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重视孩子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2)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的最大不同:口语交际在于创设、重建现实的生活情境,听说训练注重倾听、应对、表达。

2、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怎么看?

答:不正确。探究学习的确能解放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可分为被动接受学习和主动接受学习,被动接受学习是要摒弃,而主动接受学习一样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设计题

北京将在2008年召开奥运会,请以“北京奥运”为主题设计有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

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如:模拟奥运会场,导游、解说员)编小报(突出北京文化)、作文、口号、搜集资料

告知孩子搜集信息的渠道€€€€全体性

注重合作

注重语文性

六、案例分析题:

1、《乌鸦喝水》教学片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优点:多元解读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能正视学生的问题

问题: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核心的价值取向是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问题。

€€

2、《赠汪伦》的教学思路,综合评述教学过程。

答:优点:1、教学方式和平时的不一样,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2、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作者动用了很多教学资源,音乐、美术,加强了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

问题:1、没有语文性,语文本体性弱化,没有指导怎样把诗读得有滋有味,重点字词的理解。2、多用课件,第二步中看情境使用时机过头,一览无余,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课例分析:五年级上册《鲸》1、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课文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课题旁边学习伙伴的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了"亡"和"牢"的意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五年级上册《触摸春天》)

我这样答不知对不对。训练重点:〈鲸〉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亡羊补牢〉是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理解生词的意义。《触摸春天》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去掉一些,再谈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类似问题即处理办法)

请你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作出判断,并谈谈你的观点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再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有诊断功能。更应有激励功能。

 

 

(二)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1、一位教师执教《太阳》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学完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后,安排了表演的环节。教师假扮后羿射日,当正要射下第十个太阳的时候,学生纷纷阻拦,说出“慢着!”“等一等!”“别射!”而当教师问“为什么不能射?”时,学生却哑口无言,连忙翻书,但一时难以组织好语言。

如此安排表演,你认为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10分)

答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着为老师在教学中颇费心思,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他的本意我想应该是创设这个情景让学生表述太阳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想的程度,课堂上出现了冷场。另外,既然已经学完了“关系密切”了,这个表演只是让学生来复述文中的内容,这种情景的意义性已经不大。我想,把这个表演安排在教学“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内容之前,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带着问题去探究“为什么这第十个太阳不能射?”比较合理。

 

 

2、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断:(10分)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收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

生(齐答):收集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

生(一男生):老师,我收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

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一张张的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20分)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答:明显是不合理的。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在新课程中作为拓宽学习课程的一种方式,为老师和学生所欢迎,它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但是,上述案例中,课一开始就交流,学生在没有很好地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像是一个个被架空了的高楼,立足不稳,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应该让学生自己展示给大家,这个分享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学生重中体会成就感,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位老师在学生的表述出现困难的时候应该向他提供及时地帮助和鼓励,而不能越俎代庖。像案例中的做法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设计课前收集资料的这类型课,你会怎么处理呢?

答:我想,我会将这些资料的交流放在学生对恐龙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进行。如:除了课文上的这些知识,你还有什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吗?说说你收集到的情况吧!

我坚持学生收集的资料学生自己展示。学生展示过程中有困难的,老师提供协助,并适时地鼓励,以激发孩子们收集资料的兴趣和信心

图片以及资料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还会在班级上作展示。让学生的成功体验在课后得以延续。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20分)

1、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作为教师你对这一教学现象怎么看?怎么办?(10分)

2、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时,发现如下句子。(10分)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1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理由是句式不符合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如果是你该处理?

答: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的普遍。表面上看,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孩子的人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上面的案例,忽视了老师引导的功能。学生作为学习者,他们的认知要在老师的牵引下思路逐渐清晰,而上面的案例中的学习会处于一种杂乱,无效的状态。

引导学生的读,一要有目的,二要有方法,三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之前,交给学生问题,要读出什么,读懂什么,还要明确地说明怎样读懂,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学生可以有自己的学习习惯。

2、对于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课堂教学要注意课堂秩序,如果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

答:我不禁要为这位学生叫屈。可以看得出这个孩子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段的教学要注意培养孩子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我想,我会给这个孩子一个优,并且在班级上给予表扬,表扬他造句的生动,想象力的丰富。

 

五、简答题()
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1: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
生2: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3: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
生4: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脏呀!
生5: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
生6: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
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认为最大的优点是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拓展的学生想象的空间,也就是我们说的抓住了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老师正是基于此,给学生以肯定,保护了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对学生的思维偏差没有给以恰当的纠正。如叫声烦人等,存在的问题就是不分正确与否,统统给以肯定

 

1、一位教师给三年级的学生讲古诗,刚刚板书题目,学生就开始背诵起来了。老师说“啊,我还没讲你们就会背了,那你们会写吗?”学生也说“会”,老师说,“那你们来写写吧!”这时,学生在黑板上开始一笔一划的书写,可惜这课该学的生字他一个也不会写。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古诗的教学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这节课,接下去你会怎么处理呢?

 2、这里摘录了一位老师讲解《只有一个地球》的片段,请认真阅读,然后根据这段实录写出自己的点评。
师:刚才各组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

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生:(念文中相关内容)虽然我们看地球是庞大的,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
地球只有一颗黄豆那么大。

生:(念文中相关内容)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师:那另外的五分之四是什么?

生:海洋。

师:仅有的五分之一的陆地都能供人类生存吗?

生:不行,因为还有沙漠,高山,雪原……

师:看老师写这个渺小的“渺”字,原来在我们眼中看似庞然的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小的就如同一颗沙粒。“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你可知道这一叶扁舟却承载着整整60亿人啊!怎么样,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3.老师在讲《假如》这首诗时,老师教学生理解“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这个句子,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诗里不写‘西北风’啊?”老师说:“噢,等你长大了,你可以写‘西北风’。”学生高兴地坐下了。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附:假如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

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第三部分 问题分析及对策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我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热闹是很多评委,听课老师对公开课的第一好印象,如果公开课气氛沉闷,死气沉沉,那肯定不会是一堂好课。所以我认为既要课堂气氛活跃,有要注重课堂培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又开心的学。为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认真备课。
二、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注重有效提问。
三、课堂培养学生思维,平时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及时鼓励,合理诱导。
六、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放开课堂,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2、我们走进课堂听课,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另外的一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有的则心不在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我认为教师的备课程度、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是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为最佳。

另外我们对学生不能苛求,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那样精彩,更不能让学生迎合教师想要的答案。只要是经过学生的精心思考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多要给予鼓励,至少也要对他的积极参与给予鼓励。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思维是那样的宽广,只是由于你我的苛求他们没有展示的机会而已。

3、一位老师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写日记,结果学生写的日记句子不通顺,也不会使用词语,有的字是错字,有的根本不会写就用简单的图画代替。老师想指导学生把日记写好,却不知从何入手。

 

课例分析:五年级上册《鲸》1、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如:列举数字,"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课文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和同学交流。

(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课题旁边学习伙伴的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了"亡"和"牢"的意思。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五年级上册《触摸春天》)

我这样答不知对不对。训练重点:〈鲸〉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亡羊补牢〉是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理解生词的意义。《触摸春天》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案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了以下造句: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丢——上街时,我把爸爸丢了。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老师不假思索就把这些句子打了叉,理由是不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去掉一些,再谈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类似问题即处理办法)

请你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作出判断,并谈谈你的观点

 

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再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有诊断功能。更应有激励功能。

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

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举例说明,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j、q、x与ue相拼的教学

案例一

师:请小朋友看老师板书,比一比谁看得仔细。〔师板书:j—ue—jue    q—ue—que  x—ue—xue〕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ue到了jue  、que 、xue里面u上两点没有了。

师:你真聪明,说得对。小朋友们请注意:j、q、x与ue相拼u上两点要省去。请大家跟老师后面读,加深印象。

〔师领读〕

思考:这一案例,教者只关注了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j、q、x与ue相拼的规则。因此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很简单,基本处于“告知”的状态,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案例二

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组动画。多媒体演示,j慢慢地走过去,在和ue挨着的时候ue上两点去掉,手拉手走,停止后变成jue ,q、x同样如此。伴随着画面,老师这样说道:“小u见到j、q、x,脱下帽子敬个礼。你看,小u多有礼貌呀!”学生在文明、友好的氛围中不仅学得j、q、x与ue相拼的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礼貌教育。

思考:这位老师不仅关注到“工具性”,更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采用了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健康构建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理念。

当然,还有一个最形象的比喻:刀——杀猪时“工具”,救人时“人文”。可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所谓“文以载道”。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