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明元宝的鉴定方法及价格

(2015-11-04 08:55:29)
标签:

房产

古玩艺术品

文化

娱乐

历史

      一个朝代的见证者 大明元宝48两
  规格:高:7.7cm,重:1500g
  元宝作为历史长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一个朝代的荣辱兴衰,作为一个朝代所特有的符号,一直以来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被人们所铭记,它总是神秘的,时不时的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让人缅怀历史。

    元宝起源于唐朝,在唐朝建中初期(780~783)就有使用白银支付大宗马钱(支付买马的大笔数额款项)的记录;从出土的宝物中也证实: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把“银铤”称为“元宝”始於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50两者,名曰:“元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

   大明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时至今日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元宝银锭更是一个朝代的见证者,虽然在钱币方便大家比较关注都是“袁大头”“坐洋币”这种比较传统的钱币,对于大明元宝这样的银锭收藏则不大重视,在近几年却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大明元宝开始受到广大钱币收藏者的关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大明元宝材质珍贵稀少,具有保值和升值的空间,加上悠久的历史熏陶,更是受到了投资收藏折的青睐,从近几年的市场拍卖价格既可以看出来。
 
   大明元宝”为明后期所铸造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元宝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开元通宝”。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元宝这一实物是元朝.宋朝元宝,整个元宝成船体状,在凹陷的底部刻有铭文,上面有铸造的地点、面额、年份等信息。明朝时期的元宝,它在形制上类似于宋朝元宝,但是凹陷不是特别的明显。在大明元宝的的凹陷底部铸造有“大明元宝”四个字,同时还有所铸造的时间以及面额这些字体.银锭形制比较标准,造型统一,元宝正面通长107MM,厚度60MM,上下端等宽55MM,阔腰处宽63MM,底面通长61MM,上下端等宽38MM,腰宽43MM。表面凹陷,锭面隐约可见浇铸冷却后形成的水波纹,底坐略有凸凹呈蜂窝状,重量达1500克。大明元宝四十八两表面凹陷,锭面隐约可见浇铸冷却后形成的水波纹,底坐略有凸凹呈蜂窝状,重量在1500克,但现存的大明元宝因为风化腐蚀和磨损,一般重量都会稍有偏差,在1450克-1500克左右。


  现在大明元宝的市场价值都已经过百万,价格还在持续上升。本公司在2014年的私洽会上卖掉2枚,分别是270万和300万,15年初也出手一件,但因品相不好,最后成交价为220万。同年4月初的一场私洽会上,一位来自河南藏友带来的大明元宝,因买家的需求,品相又特别好,最后成交价为340万。2015年的价格还在持续上升,在15年的佳士得拍卖会上,一枚丁丑年四十八两的大明元宝由起拍价90万,经过几轮竞拍,走到了480万的天价,再次创下记录。大明元宝的升值回报率和现在火爆的市场,大明元宝已然成为当今收藏投资的一大热门。
 
大明元宝近年交易纪录:
1.明大明元宝48两     估价50-80万         成交价340万     澳门中信      2014-05-29 
2.大明元宝四十八两   估价100-100万       成交价184万     中联国际      2012-10-02
3.明大明元宝48两     估价45-60万           成交价140万   北京保利      2013-12-08
4.大明元宝           估价80-100万          成交价190万   北京保利      2014-06-08
5.大明元宝丁丑年     估价60-80万           成交价126万     香港佳士得    2014-10-02
6.大明元宝48两       估价130万             成交价280万     上海艺雅     2015-05-18
 
 
征集范围:
 1:书画:古代字画、近现代字画、古籍善本等
 2:杂项:翡翠,青铜器,鸡血石,紫砂壶,牙雕,田黄石,印章。木器,古钱币等
 3:瓷器:古代各窑口到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
 4: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 要求玉质佳、雕工精。 

大明元宝它更像一个朝代的缩影,在它的身上书写着一个朝代动人的故事,在它的身上留下了一个朝代的烙印,虽然它已经锈迹斑斑,但历史从来都不会被遗忘,它依旧清晰的记录着,它就在哪里,时刻等待着被你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