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舒心尔雅
舒心尔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305
  • 关注人气: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女之间的爱情:受三种力量支配

(2015-03-13 12:56:08)
标签:

情感

对美的爱

道德之爱

欲望之爱

魏余赛

分类: 两性关系

一个人一生之中,有三种爱始终在不断地出现:

第一种是对美的爱,这是天生的爱,是无法说清的原因,当然除了上帝。美是人生命中固有的感知能力,因为固有,所以美也是天生的,是无法说出的。美有公共的美,即大众都认同的美,但也极具个性,即每个人对美的感受还是很多的,这是因个人的体验与认识有关而形成的。
        这种爱大多起始感官,然后才参与智慧。为什么说是智慧?因为智慧是内化在人的感知能力中的,它在长久的训练中,已经不需要理性的分析,而它本身就可能是理性。它与知识不同。这种爱能至于纯粹。
        很多人在成家后还会不断地爱,比如男人经常会喜欢漂亮的女人,即所谓好色。这是很正常的。但好色过分,即要占有好色,就与第二种爱(道德之爱)相抵触,这是一夫一妻制社会下的一种性存在。女人也一样,会不断地暗中喜欢一些俊美性感的男子或有英雄气概的男子,甚至还会喜欢漂亮的同性。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若要占有便也过分,那样就会红杏出墙。在目前这种男性为中心的文化社会里,女人这样做等于自杀。


第二种是道德之爱,这是社会在进化过程中赋予人的精神,如善良、忠诚、大度等等。除了美之外,能说出的爱的原因全是道德。但是,由于文化的内在化,使美与道德常常混在一起,甚至道德影响了美。比如,朴素之美应该是天生的,但同时也是道德的。道德升华后就成为一种本质的认识,此时对美的认识便与之前会有大不同。人会更进一步地认识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而这种内在价值,实际上,是指一个人的道德的完满程度。在文明社会中,人们会更加注重道德之爱,即社会之爱。它是在文明社会能够使人幸福的内在保证。人类的赞美实际上更多地给了道德之爱。


        这种爱是人的认知能力的体现,是真正作为人的力量。崇高的道德升华为信仰和宗教。也许我这样论述的时候,人们会不屑一顾,因为时下对道德的谴伐比任何时代都要猛烈。宗教界人士也不将信仰与道德相提并论。因为在他们看来,道德是神授的,并非人的创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道德是人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道德是社会化的产物。这种爱能至于神圣。

第三种是欲望之爱,欲望又有两种:一种是生命原初欲望,如性等;另一种是社会文化赋予的恶性欲望,如占有欲、嫉妒、憎恶等等。它构成了人的非理性之爱。但缺乏了这种非理性的爱,爱也是不完美的,是极度脆弱的。
        在我看来,人们常常是受非理性的爱支配,当理性出现的时候,这种爱自然地裸露出丑态。人们常常以为,爱是无法说出的,爱又是无法控制的,原因主要在于非理性的爱占了上风。
        在生活中,实际支配人们爱与不爱、婚与不婚的潜规则恰恰是这种非理性的爱。很多人在婚后对爱情会产生失望,是因为婚后的生活归于平淡,归于无常,理性渐渐地成了生活的规则,而非理性的欲在此便显露出来。人们再也不觉得爱情是神圣的。
        在人类中间,绝大多数人的爱是受这种非理性因素支配的。它使爱情终于俗念。
        但三种爱单独存在的并不是很多,往往是第一种与第三种或第二种与第三种交互在一起,或有时三种爱同时迸发。在人的不同阶段,三种力量会交替出现。青少年时期,主观的美常常会占上风,人往往对爱情产生幻想,对爱情的企图也是极端的,自然受伤害也是最大的。更多的时候,道德之爱会浮现,这是人们择偶的最重要的因素。有择偶心态的人常常会在爱的面前犹豫不定,因为每个人总是有道德上的或是美学上或是非理性方面的缺失。但其实,更多的人是在命运中随缘定夺的,在这个时候,非理性的爱欲可能会占上风。比如,有很多女子在糊里糊涂中与某男子发生性关系,结果也就嫁给了他。这便是爱欲决定的。
       

我们往往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美,一边是道德,同时面前又站着非理性的爱欲。我的很多朋友都面临过这样的难题,在这个时候,他们也征求过我的意见。在他们的意识中,有两种力量在作斗争:一个女子代表了美与非理性欲望的结合,另一个女子代表了道德之美。他在内心深处是喜欢前者的,但是,他知道前者会给他带来灾难,或者前者让他无法捉摸,让他有一种隐隐的恐惧。后者则是他想要的生活,是的,是一种作为人类的生活。那便是道德,是幸福,是稳定,还有永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