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员入校前情况
小花(化名),女,15岁,湖南省永州人,在家是幺女,上有一个大6岁的哥哥。学员的母亲三年前被诊出患白血病,家里人为了给母亲治病,父亲长年在外挣钱,家里房子都卖了两栋,母亲一直住院至去年在北京医院病逝。从母亲患病以来,家人对学员的关注变少,学员于三年前认识一群社会上的人,其中有个38岁的残疾男人被其称为师父,其他男子都是些吸毒的社会青年。学员经常不回家,放学后就与这群人混在一起,父亲打电话也不接,经常夜不归宿,有时被父亲找到时是酒醉不醒的。父亲怀疑学员有跟人吸毒吸毒败毒行为。这次是哥哥和姨妈去其师父家里将学员找到,找到后,学员不愿跟家人回家,与哥哥发生冲突。父亲反映学员很喜欢撒谎,要求老师不要让学员与外界联系。家人非常担心女儿因为这些导致人生被毁,将学员送来我校接受辅导。
二、问题陈述
(一)主诉问题:
1. 贪玩;
2.叛逆;
3. 与不当人群混;
4. 亲情淡漠。
(二)主要问题:
1. 不良行为(贪玩、撒谎等);
2. 亲子关系不和谐;
3. 学员的性格缺陷(倔强、冲动、认知偏差等);
4. 自我控制力差及是非观念差;
5. 青春期逆反心理。
三、问题分析
学员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首要来自于家庭的教育和家长亲自身的生活习惯的熏陶。学员刚出生时与家长亲生活在一起,家人都很宠爱学员,家人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都是有求必应型,于是家长失去了在学员婴幼儿期的初步性格成型方面的教育,导致学员对自己的情绪和脾气没有自控力。童年时期,学员比较听话,家长们就一如既往的宠爱学员。三年前妈妈生病后,家里人都把重心放在了妈妈身上,而且妈妈必须住院治疗,于是家里就变成了学员一个人,学员感到孤独和害怕,于是到外面去寻求关爱和温暖。而此时社会上的一些人把手伸到了学员身上,给予学员想要的关爱,同时也把学员引上黑暗之路,而此时的学员年龄还小,还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很轻易的被带了进去。而家人却因为忽视而没有及时发现。等到家人发现时,孩子已深陷其中,而家也因为妈妈的病逝变得清冷,学员对家人的感觉也越来越淡漠。所以在此情境下,家庭教育方式变成了无效的教育方式,同时家庭的教育功能还起了想反的功效。家长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学会与学员进行心灵的沟通,畅通亲子交流的渠道,构建一套层次分明的家庭教育方法。
依据心理学上的合理情绪疗法观点,学员自身问题的产生与持续存在是由其自身对事物的认知所决定的。学员的性格外向开朗,在学校里上学,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幼时比较乖巧听话,生活方面家人将学员照顾得特别好,家人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没有太多的要求,让学员一直活得很愉快,小时候学员也比较乖巧听话,对于家长的教导非常听话,自然体现不出学员自身的错误理念。到青春期时,学员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开始慢慢成长起来,学员强烈的想要成人化,于是开始排斥家人的管教。在青春期闭锁性的作用下开始不再于家人深入交流或交流。学员越来越自主后,有些想法开始就变成了行动了,由于从小到大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头有尾,也没有受到过外界的干预,养成了学员做事一路走到底的习惯。当学员的错误认知变成行动时,家人自然会对其行为进行干预,学员的自我概念不客观,可以说非常的理想化,在学员眼里看到的事情都是美好的一面,家长的反对到了学员的眼里是不理解自己,于是学员就更想做到底。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杆也的。学员越坚持越偏离人生的正常轨道,同时与家人的心灵距离也越走越远,关系越来越紧张。另外,在社会风气和朋友的诱导下,出入灰色场所,早恋,身上的不良行为习惯被强化,于是学员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有些贪玩到出现夜不归宿,从开始早恋到与家长关系疆化等。对于该类学员的引导方式适用情感激发类的方法,用关爱打开学员的心门,消除学员的敌对心理后再慢慢做学员的心理工作,对学员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对学员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同时结合严格的行为训练对学员的行为习惯进行纠正,结合调整家长的教育模式及家长用细腻的爱柔化学员,才会起到教育好学员的作用。
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人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而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孩子从小生活在城镇,后来生活在大城市,现在的中国大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强,生活在同一小区,住在同一幢楼的人都可能相逢对面不相识。同伴的认同感和其他亲人的鼓励在学员的健康成长中也起着非常重的作用,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们天天在题海中奋斗,很少有时间互动,得来的认可感都来自于学习成绩。于是学员在学习中感受到的压力远远多过于成就感,时间久了就会厌学。由于这些出现偏差的生活体验让学员形成了错误的认知、消极的情感体验和外部归因方式等。没有给学员形成正确的信念,没有正确的接纳自己的存在,更没有为自己树立合适的人生理想,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等社会角色认识不清,所以学员社会化失败。家长们将学员送来我校,让我校对学员重新再社会化的过程,帮助学员重新习得社会化的内容,成为合格的社会化的个体。
青少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员由于人生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在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上认知不够客观公正,不会多方面去考虑问题。这就需要家长的耐心教育,引导学员树立合理信念。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对学员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赏识与鼓励中培养学员的自信,在挫折中培养学员的恒心与毅力。
四、辅导的实施
(1)首先让其了解与适应这里的环境(同学、教官老师、生活规律、训练及辅导方式等),调节学员自身心态;
(2)运用心理治疗法令学员正确的发泄内心压抑已久的负面情绪,卸下其存在的包袱,以一个全新的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与变化;
(3)以认知疗法及意识引导,改变其对曾经发生的事情的看法、态度并接受,让其重新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同的认识,同时加强其自身的心理品质与人格培养;
(4)以比喻、重构等技术提高学员的自我省悟能力,从而使自己正确、客观的看待以前的自己与理解、接受家长,使其与家长的关系正常、和谐,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5)引导其加强与提高自我分析能力,促使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
(6)巩固与结合心理辅导、生活训练、行为训练。主要培养与加强其本身的自控能力与意志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具体方法如下:
A、强化法,当行为进步时,多给予表扬。用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法,对其行为进行正面督促与强化;
B、严格的素质训练,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与忍耐力;
C、规范的生活训练,使其学会生活自理与独立生活的技能与习惯;
D、严肃的行为训练,促使学员改善其在生活、社交、礼仪等方面的言行作风;
E、通过引导与观察学习,使其习得经验内化自己,并在生活中运用。
(7)加强心理健康及感恩励志课程。通过其课目教育、体验,学会正面理解、学会珍惜、学会承担、学会忍耐、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感恩。让学员懂得站在一个成熟的角度去看待及与家长相处,也让其明白自己是社会中的一份子,要学会去如何对待他人以及承担家庭、社会责任;
(8)加强对家长问题的深入了解、探讨与建议,从真正意义上的为学员改变好并回归家庭后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五、辅导成果
小花同学通过心理老师的专业辅导后,所有的负面情绪已完全消除,对自己父亲和哥哥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与家人的亲子关系,并努力的去与家人沟通,现在亲子关系变得和谐,亲子沟通变得顺畅。在老师和同学及家长面前,不再做作,能够展现真实的自己,也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做事积极,学会了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感受到了家人的爱,消除了“自己是多余的”这种消极心理,不良的行为习惯得到了纠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