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
《白鹅》微课设计
旬邑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陈丽芳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单篇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重点:掌握单篇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单篇文章阅读基本方法指导阅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好!欢迎来到读书方法指导微课堂,现在我带领大家一起阅读单篇文章。要深入阅读、理解一篇文章,阅读后有所收获,就要讲究阅读方法。下面,我将通过《白鹅》这篇文章教给大家阅读单篇文章的步骤和方法。
二、 单篇文章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第一步:读题目,知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读一篇文章我们要知道作者是谁,这篇文章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欲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心灵,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更深切的感悟文章内容,更清楚的理解课文含义。阅读前大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去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白鹅》的作者丰子恺,名仁,号子恺,是浙江省桐乡市石门人,长期居住在上海。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
2、写作背景:《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很艰苦,种菜、养鹅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阅读第二步:思考题目,推测内容,和作者产生共鸣。
了解了作者与写作背景后,大家不要急于阅读文章内容,先静下心来,再次读题目、思考题目,假如让你来写白鹅,你会怎样写?带着这样的问题来推测文章内容,大胆想象作者会怎样去写白鹅。这样的推测、想象会引起我们阅读正文兴趣,因为大家会期盼和作者产生写作方法上的共鸣,表达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大家渴望阅读原文内容。
阅读第三步:浏览全文,初识文章大意。 1、带着自己的推测,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作者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作者是抓住白鹅的什么来写的?
浏览全文后,白鹅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白鹅之所以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白鹅“高傲”的特点来写,是因为作者平日里对白鹅观察细微,了解白鹅的特点。
2、 将自己推测内容和原文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比较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推测的内容和作者的描写有很大的差别,作者的描写会比我们推测的内容具体、全面、生动、有趣,表达更准确。这时候是学习作者表达的最好时机,所以大家要抓住这个时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阅读第四步:细读课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学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理解文章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可以听读,自由读、默读、绘声绘色的朗读、诵读,要注意读的旋律、读的语调、读的节奏。学会不同形式的读一定会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含义。
学会品:
1、品中心句理解文章内容。《白鹅》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特点,告诉我们作者是通过描写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来体现它的高傲的。同时,这句话也是过渡句不仅承接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下文“鹅的叫声......”找出、品读这个中心句,我们就能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理清文章层次。 2、品重点词句,体会白鹅的有趣可爱和高傲的特点。
《白鹅》这篇文章中的词语用的非常生动、传神,四字词语很多,如:左顾右盼、厉声呵斥、引吭大叫、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昂首大叫等,只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就能更深刻的体会白鹅的有趣可爱和高傲的特点。
阅读第五步:体会感情,学习写作方法。
1、品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鹅》这篇文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用鸭的“步调急促”显示鹅的“步调从容”。此外,作者还善于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用“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表达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
2、品自己喜欢的语句,学习作者抓住动物特点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
我们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我们要重新默读全文,品自己喜欢的语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读了《白鹅》这篇文章就要学作者抓住动物特点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体会、学作者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热爱生活的精神。作者之所以能把白鹅高傲的特点写的这么活灵活现,就是因为他喜爱白鹅,平时善于观察白鹅。三、单篇文章阅读方法总结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单篇文章的阅读步骤和方法:
阅读第一步:读题目,知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阅读第二步:思考题目,推测内容,和作者产生共鸣;
阅读第三步:浏览全文,初识文章大意;
阅读第四步:细读课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阅读第五步:体会感情,学习写作方法。
感谢您来到读书方法指导微课堂,再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