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借鉴)《少年闰土》案例分析

(2016-04-09 22:09:06)
标签:

教育

分类: 日常研修

《少年闰土》案例分析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其写作顺序是: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猬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表演看瓜刺猹的部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通过闰土的外貌、对话,体会他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

师生活动:

外貌描写

师:相识时闰土长什么样?请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从这一个外貌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紫色的圆脸”读出了闰土经常帮父母亲看瓜、干活,被海风吹太阳晒,很健康。

生:从“头戴一顶小毡帽”,我读出了闰土是生活在农村,而且很可爱。

生:从“项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我感受到了他的父亲很爱他。

师:这处外貌描写让你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闰土?

生:活泼、可爱、讨人喜欢

师:看来描写人物的外貌,不一定要从眼睛、鼻子、嘴巴开始,可以没有对五官的精致刻画,关键是要抓住什么?(人物的特征)

师:如:你第一遇到那个人长得很胖,那关于他的胖写不写?(写),若那人长着一双老鼠眼,我们写时就要写抓住他的眼睛小。

师:用几句话描述同学的外貌,请大家猜猜说的是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使学生掌握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师:请有感情地读课文第一段。(生齐读)

师:我和闰土相处时,他讲了哪几件希奇的事。(板书:希奇事)

生: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猬和看跳鱼。(师板书)

师:在这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的是哪件?

生:看瓜刺猬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看瓜刺猹这一部分,感受闰土的形象。

四件希奇事

课件出示看瓜刺猹的片段:

1、师:自读,给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写批注。

2、交流:

生:我是从这里感受到了“走路的人,口渴了,我们这里……”我感受到闰土家乡的人都很朴实。若我去那里,很想饱餐一顿。

师笑:随便吃瓜很少见,非常希奇是吗?你能读读这句话吗?把希奇的感觉读出来。(生读)

生:我觉得看瓜刺猹这里最有意思,“你听,月亮地里……”猹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但它偷瓜的样子一定很好玩。

师:猹是什么东西我还真的不知道,鲁迅先生说是他生造出来的。

生:我从闰土具体捕猹的时候觉得非常有意思,这猹很狡猾,它好像在和闰土玩捉迷藏。

师:这样吧,我们就一块来感受体味一下捉迷藏的感觉。

师: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哪,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好似一幅画一样,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师:多美的月夜啊,你们再看,又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有一个英勇机敏的少年,正拿着一柄钢叉正劲力向猹刺去。

师:还看见了什么呢?

生:我看见沙堤上铺满了碧绿的西瓜。

师:这么美的月夜,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一个少年正在刺猹,猹来了,他怎么办?

生:尽力刺下去以后。

师:猹呢?

生:猹很伶俐,反从跨下逃走了。

3、齐读这部分,体会其中的韵味。

生齐读,师指导:

“管贼吗?”(好奇啊!特别好奇!)

“月亮底下……”(如果声音这么大,猹全部都给吓跑了。小声的轻轻地读)

“它不咬人吗?”(担心!非常担心!特别担心!)

“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快速,有力。)

“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畜生很伶俐,狡猾的语气)

4、师:闰土和我,这两个好朋友看瓜刺猹又是怎么说的呢?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觉得哪个是闰土?那个是“我”为什么?

1:戴黑帽子的是闰土,因为他颈上套着银项圈。脸还特别的红。

2:我也觉得戴黑帽子的是闰土,他一直在比划着。

师:闰土是怎样说的呢?

1:我觉得闰土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地说,“我”是津津有味地听。

2:我觉得闰土是绘声绘色地说,我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

师:有动作有表情!同桌就这样练一练看瓜刺猹的部分。要让我们看到那深蓝的天空,一轮金黄的圆月,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正在刺猹。(同桌互练师指导)

5、表演:

师:看着屏幕,闰土开始绘声绘色地说了

程海军当闰土,贺铭哲当少爷,两人表演对话)

师:大家也像他们俩那样读一读。(男生闰土,女生“我”)

师:多么迷人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呀早已飞到了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读(生课文第一自然段)

分享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雪地捕鸟、跳鱼儿、海边拾贝”

师:令我难忘的何止是看瓜刺猹这件事啊!雪地捕鸟,跳鱼儿,海边拾贝,还有太多太多,这真叫,用书上的词是

生:无穷无尽(板书:无穷无尽)

师:闰土的心中有着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那我们还等什么,一起去享受闰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吧。我们先去捕鸟,我们沙地上,读——

生读捕鸟

师:我们再到海边贝壳,我们日里,读——

生读

师:我们再在潮汛来的时候,看跳鱼儿,我们沙地里,读——

生读

师:孩子们,从这些事里你又看见了一个什么样的闰土呢?

生:我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生:看瓜刺猹让我觉得闰土机智勇敢。

生:海边拾贝让我觉得闰土见多识广。

生:雪地捕鸟让我觉得闰土聪明能干。

(师板书: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师:多么精彩传神的对话啊,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闰土形象再现在我们眼前。

设计意图:采用有详有略的教学方法处理四件事,缩短了教学时间。

“我”情感的变化

师:听了这些话“我”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读第十六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些什么?(生默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作者对闰土的喜爱,对闰土脑子里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充满了羡慕。

生:我读出了“我”和“我“往常的朋友都一样,只看见高墙四脚朝天的天空,不像闰土生活丰富多彩。所以作者不满意自己的生活,渴望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亲近大自然。

师: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心中。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景新越:我不懂最后一名话中的“四脚的天空”

师:(课件出示图片)你们看,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就是四脚朝天的天空。课件随时出现想象说话:

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____

当闰土在海边拾贝的时候,我____

当闰土在看瓜刺猹的时候,我____

当闰土看跳鱼儿的时候,我____

生:当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在暖暖的火炉边背一首首诗。

生:当闰土在海边的拾贝的时候,我学堂读书。

生:当闰土在看瓜刺猹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床上睡觉。

生:当闰土看跳鱼儿的时候,我看着家中鱼缸里的鱼。

生:当闰土看跳鱼儿的时候,在看树上的鸟儿高高地飞着。

师:难道一个少爷还不如一个农村的少年吗?

生:作者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仰望着天空,而没有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感觉大自然地美好。

生: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但生活的比较单调的,狭窄的,没有闰土的丰富。我想作者是想反衬托中闰土的见多识广。

师:孩子,你读懂了我的心,也读懂了作者的心啊,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读

(生齐读16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

师:闰土这位新朋友有着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稀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音乐起)

师:深蓝的天空,挂着(生诵读课文第一段)。

师:就让这位不凡的朋友,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下课。

设计意图:以想象对比的方式,降低教学难度的系数,深化闰土的形象,明白“我”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         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机智勇敢

看跳鱼儿                               见多识广

案例说明:

1、闰土外貌描写的这段在第一课时基本上已上完,这节课主要是以这种方式活跃气氛,进而完成上节课遗留的猜一猜部分。

2、离别,拓展阅读小说《故乡》这部分原本属于第二课时内容,但为了合理把握课堂时间,我在案例中删掉了。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里,我主要抓住初识时闰土的外貌描写和对话,让学生去认识闰土、了解闰土,感受其人物形象。在课中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1、抓住对话,层层推进,感受闰土的形象。围绕“我”和闰土的对话,这节课我就从写得最详细的看瓜刺猹事件入手,引导学生入境,并通过对话插图,体会对话时的情感,最后通过孩子的现场表演和老师的引读,使学生体会闰土机智勇敢的象形。

2、突破难点,化繁为简,深化闰土形象。“四角的天空”含义深刻,是《少年闰土》的难点所在。课堂上我采用了想象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去感悟理解。结果就有同学不仅读懂了字面意思,还领悟了背后的意思。张伊萌还说出了这是为了反衬闰土的见多识广。

     3、回旋反复,扣击文本,丰满闰土形象。第一自然段在这节课上一共出现了三次,不仅使学生熟读成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而且还是闰土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大脑中。

从学生课堂上的饱满的激情,活跃气氛和下课后高兴的心情来看,这节课给他们带来了快乐。但通过学生课堂的一些反应啊,我发现今后对学生一定要抓好其课外阅读积累的工作,进而训练其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