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寒柏讲座:《书法的文化与艺术》

(2015-12-13 11:13:46)
标签:

讲座

书法

崔寒柏

分类: 报道

记崔寒柏老师的讲座《书法的文化与艺术》

王麟/

在硬笔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毛笔一统江湖两千余年,通过书写记录,延续和传承了中华古老的历史与文化。从幼学启蒙实用抄写,从笔走龙蛇到泼墨挥毫,普通的笔墨纸砚,在身怀绝技的大师的努力下,逐渐演变成一门令人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欧颜柳赵、米蔡苏黄,各领风骚,影响至今。

在中国古代,毛笔书写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来并无特别之处,只是日常应用。当应用上升到一种艺术的高度,便成为书法艺术,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对书法艺术仔细揣摩,甚至能够感受到书写者隐藏在文字中激荡脉搏与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书写者,其作品透露着其人的不同文化内涵和对艺术的感悟力决定了书写者究竟是普通“书,还是高山仰止的书法艺术大师。

20151212日上午在天津市国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崔寒柏老师以《书法的文化与艺术》为题,讲解了书法之所以升华为文化与艺术的原因,并以北宋两位著名书法家米芾和苏轼为例,解读了书法艺术背后浓郁的人文情怀。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崔老师澄清了围绕书法本身的一些争议那就是书法艺术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书写和记录功能,一是体现其文化艺术品质的功能。书法停留在实用层面,只有极少数人突破了瓶颈,从书写、临摹和抄经的“匠人”,变成了书法家。这个过程充满艰辛,需要持续付出努力需要天赋,还需要文化底蕴。书法艺术境界,是这三个方面的密切切合。如今,书法本身已经丧失了书写记录的功能,主要以文化艺术的面目示人。但不能因此将书法的实用与艺术重功能割裂开来。

崔老师指出,如今我们俗称的“书法艺术”其实指的就是“传统书法”。而一些书法家则另辟蹊径,开创了“艺术书法”。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的王镛教授,借鉴汉代砖刻艺术,从汉人手写字体中找到了灵感,将其融进了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独创一派。不过,当过于强调艺术的时候,书法应用的功能就被淡化了。

关于书法中的文化与艺术,崔老师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中国的抽象文字符号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的抽象艺术看起来“越无规律,则越有艺术性”而中国的抽象文字符号来源于古老的象形文字,它有一定的规律性,书法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在抽象符号的驱使下,调整各种字体的姿态和形式”的过程,在汉字的变化规律中展现艺术性。研习书法,就对这些抽象文字符号深入理解,融入自身血液的过程,这也体现了书法家的功力所在。

书法要有特点。古人书写是一种日常行为,在日常应用中就会渐渐提升书法水平,并因人不同而形成不同风格。今人的书法,是为追求艺术修养的书法,缺少日常应用的自然性,因而书法研习必需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且应细细揣磨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通过临写,渐次达到创新,达到用书法抒发个人情感的境界。仅停留在临摹古人书法,外形很像,未得其气韵,不会有大的提高。有人写出的书法千篇一律,犹如批量印刷品,艺术造诣也不会太高。清末民初的书法家杨守敬提出了评判书法艺术高低的五条准则,分别是:“才华、功力、眼界、品高与学富”。研习书法的人所负才华的多寡,决定了其书法艺术水准的高低;而书法功力则非短时间能够练就,需要持续一生的努力;书法家眼界的开阔与否,与自身的阅读量成正比,不但要多看多学习,还要善于总结;而“品高”,指的是“下笔妍雅不落尘俗”,品味的高低决定了其书法艺术的格调高下;“学富”指的是“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点明了学识的重要性。

在讲座的第二大部分,崔老师选择了北宋两位著名的书法大家米芾和苏轼的作品,介绍了其书法艺术,分享了研究心得。作为北宋“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家中的两位,米、苏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两人的性格、出身、官职、学识、才华存在较大差异,也就决定了两者的书法艺术风格也存在很大区别。

米芾,字元章,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曾经担任教书郎、书画博士和礼部员外郎,性格怪异,举止癫狂,遇石称兄,号称“米癫”。米芾的《蜀素帖》,用笔清楚,个性很强,放荡不羁。其中“虹”上飞,“庭”字脚下长伸,“亭”字飘逸“帆”字左反差较大,等等,字里行间透着夸张走势。崔老师还介绍了米芾的另一些作品,其中呈现着各种意趣:或字体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大量用构图的变化去影响别人;过于不羁,一味好势,极尽动感之能,表现出一种驿动和激荡的心。米芾自谓书法技巧和特点是“刷字”,字随其情绪波动起伏,字的弹性较大,整体观感不是特别儒雅,画面感和形式感较强。这反映了米芾毫不拘谨、张扬外露性格

而苏轼的书法与米芾不同米芾的书法错落起伏,张力十足,也只是限于技术层面,而真正的书法大家的水准绝非仅仅技术元素所能成就,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书法家的学识水平的高低和文化底蕴的厚薄。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属于文学天才,有很深的文化素养,写文章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文学成就非常高,这就决定了苏轼的书法艺术水准要远超米芾。而米芾学识比苏轼逊色,在书法技能锤炼上面有长处,是以“艺术性”为主导的书法家。苏轼则更侧重于书法的文化内涵上。

苏轼在技法上独创了长短字体,他的书法外形并不美,但是文字背后隐含的厚重的个人修养与文化底蕴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因此,观摩苏轼的书法作品,不能局限于字的外形,更多的是应该揣摩书法家所要表达的复杂思想和丰富的感情。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就是 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被董其昌誉为苏轼的《兰亭序》。这幅作品为人称颂,赞誉不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寒食帖》表达了中年以后的苏东坡对于人生的顿悟之感;其二,书法字体从开始的中规中矩,逐渐过渡到一种激扬奋状态;其三,苏轼书写过程中用了“压笔”和“挤墨”等技法,表现了一种文化外延;其四,欣赏苏东坡的这幅作品,能够感受他将对人生的感受融进了书法之中,字体和技巧的千变万化,犹如音乐家歌唱之时发出的天籁之音,令人爱不释手。所以,崔老师对苏轼书法艺术的总结就是,苏东坡是无双的全才,文学造诣很高,虽然字在外型上很一般,但是内涵很深刻,是不折不扣的书法大家。

在介绍完米芾和苏轼的书法作品之后崔老师对如何从一个练习书法的“匠人”,升华到真正的书法艺术家,提出了宝贵中肯的建议。首先,要摈弃一种错误的观点,临摹书法,不仅仅是要将字体临摹的像,最重要的是要从临摹中获得学习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水平。临摹得像,只是合格的“匠人”,要想成为一名书法大家,除了漫长的积累练习等基本功之外,文化沉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书法家的艺术生命以“五十岁”作为分界,只有到了这个年龄,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进而影响到书法的表达,才能最终磨练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讲座最后,崔老师回答了听众所提的三个有关书法的问题。一是在书写过程中如何确定字体的大小。崔老师认为,首先要吃透书法的真谛,根据自己的感悟去书写,经过长时间揣摩与研习,对字体有了很高的悟之后,艺术素养会告诉自己,书写时字体的大小搭配须注意的是,不能拘泥于某几个字的执着,而是要对通篇布局有一个整体感受。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书法界流传的“宋人尚意”的说法。崔老师指出,“宋人尚意”与“晋人尚韵”、“唐人尚工”,反映了不同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宋人尚意”指的是书法家要重哲理性,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书法创作中还要有个性化和独创性,这是宋代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导致的结果。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目前流行的“丑书”现象。崔老师指出,我们的审美观受传统教育影响很大,对美丑的概念已经形成思维定势,所以一旦出现的不符合我们审美要求的书法作品,就可能归于“丑书”之列;其次“丑书”反映了书写中的造型问题,书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和谐的过程,每个人对于美丑的感受存在差别,所以认为某些书法作品属于“丑书”;再者,创作“丑书”也有书法家张扬个性的原因,通过剑走偏锋,从其他书法作品中突围而出,获取别人的注意力。实际上,欣赏书法,要学会看其内涵,就会发现一些丑书其实并不丑,只要做得恰到好处,就能达到“雅”的境界。

崔老师这场书法讲座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也让我们明白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是提升自己艺术水准的不二法门。

http://s14/mw690/005WzWyzty6XJGhX2Y54d&690
崔寒柏老师说,为写书法而写书法的人,是匠人;真正书法家,应是将自己具备的才气、所下的功夫、所拥有的见解眼界、所蕴含的品质与文化,融为一体的人,才是最好的书法家。
http://s15/mw690/005WzWyzty6XJGiQSQu8e&690
崔老师说,拟写一篇《为“丑书”正名》。不须一味指责“丑书”,如果“丑书”丑得可爱,体现着书写者的高品性,则是可以欣赏的。
http://s2/mw690/005WzWyzty6XJGjqkFz41&690
崔老师说,苏东坡的文化底蕴,情趣境界,加上他的人生遭际,促成了他的伟大书法艺术的横空出世。“当年我女友说,我的书法一辈子也别想赶上苏东坡。就为这话,我到现在还在努力着。”
http://s16/mw690/005WzWyzty6XJI2woKX1f&690
崔老师说,无个性的人,成不了大书法家。大书法家就是能影响一大批人,其作品能传之久远的人。

米芾曾说,他自己是“刷字”,黄庭坚是“描字”,苏轼是“画字”。——崔老师谈米芾轶事
http://s13/mw690/005WzWyzty6XJIYMAgs0c&690
崔老师说,有人学苏东坡,只学其字形,误,应当学其书法的内涵,理解其境界,不要拘于表面状态。(此照片由姜钧杰老师摄)
http://s15/mw690/005WzWyzty6XJJ3Y25Mde&690
崔老师说,应当意在笔先,以意念带动笔势。(此照片由姜钧杰老师摄)


http://s5/mw690/005WzWyzty6XJJszGHqf4&690
听众向崔老师提问,交流“丑书”等问题。

http://s6/mw690/005WzWyzty6XJJuxRBPf5&690
崔老师还就“宋人尚意”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交流。
http://s16/mw690/005WzWyzty6XJJV88pxbf&690
部分听众与崔老师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