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季讲座:《离骚》解读

标签:
杂谈讲座离骚屈原 |
分类: 报道 |
一曲离骚万古传,黉门聆教赏华篇。
滋兰九畹抒心志,树蕙千山育栋贤。
香草萎绝长掩涕,屈心抑志似临渊。
楚江滚滚沉忠骨,学做彭咸水底眠。
6月27日,南开大学教授赵季先生在天津市国学会作了《走近屈原的世界——离骚解读》的讲座,为国学爱好者们奉上了一次对古典诗歌经典——《离骚》的精采解读。
“《离骚》是中国最长的古典诗歌。这首诗既表达出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表现了屈原对圣洁美好节操的追求。”赵先生如是说。
赵先生逐段讲解了《离骚》的内涵与意义。读《离骚》,可以感受屈原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处的恶劣环境,可以知道一个忠臣,面对国事江河日下,佞臣误国误民和楚王执迷不悟,所充满着的苦闷与焦虑。从中也可以看到,即使国事如此不堪,忠贞之臣依然义无反顾地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呼号,去拯救。最终,他未能改变现实,楚国走向了衰亡,他也沉江以自白。那是一出悲剧,然而,屈原却因之演绎出了崇高的精神和不朽的节操,成为中华民族永远传扬的宝贵遗产。
《离骚》体现了忠君爱国之心。诗的开篇即点明屈原高贵的出身,赵季先生引清朝张德纯《离骚节解》说:“首溯与楚同源,便有不能‘传舍其国,行路其君’之意。”传舍相当于驿馆旅舍,此语意思是人不能把国家当个想住就住、想离弃就离弃的驿馆,也不能把国君当作想贴近就贴近、想背离就背离的路人。赵先生由此引申说,当今某些倒台的贪官裸官,对于祖国,不就是怀着“传舍其国,行路其君”的心态吗?如果他们早些研读《离骚》,早些学学屈原的品质,或许不至于落到现在这步田地。
《离骚》也展示了屈原对于高尚品格的追求。虽然他为兰桂萎绝而痛心疾首,“哀众芳之芜秽”,眼看着“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而他从不改自己向往美好人生、美好家园和美好未来的初衷。哪怕最终无法改变现实,他也下定决心:“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彭咸是商朝贤士,因不得志于当世而自沉于江。屈原后来也确实践行了自己所确定的道路。
品读《离骚》,其实不只是要赏读其文采,更重要的是要走向屈原的内心世界,感悟做人的道理。赵先生这一课,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赵先生也让我们长了许多新知。《离骚》是押韵的,而诗中许多字,读音不能按今音去读,否则就既不押韵,含义也多有不通。如“惟庚寅吾以降”之“降”字,应读“红”音,这样才能与前面“朕皇考曰伯庸”之“庸”押韵;同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蘺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能、佩韵不同,实际是“能”要读为“態”(态),这样才能押韵,并且“内美”与外“態”之诗义是相关联的,而内美与能力相联,则辞义不顺。由此可知,今天要吟诵《离骚》,不懂其中许多字的上古读音,会极大地限制我们对诗的把握与理解。
因时间仓促,《离骚》全诗又较长,赵先生这一课未能讲完全诗,这算是本次讲座的一点遗憾,未来有机会,让我们与赵先生再作交流吧。
http://s15/mw690/005WzWyzty6TqeL2N541e&690
赵季先生说,古人称去世的父亲为考,去世的母亲为妣,有个成语就叫“如丧考妣”。如今父母墓碑上多刻“慈父慈母”,不称考妣。人活着时叫父母,人死了还叫父母,如今的风俗,真可叫作死活不分!
http://s6/mw690/005WzWyzty6TqeMwkjX65&690
赵先生说,从屈原开始,文学描写中有了“香草美人”的意象。那是指理想境界的人品,草木零落,美人迟暮,表达的是世道不公,贤士压抑的情境。
http://s14/mw690/005WzWyzty6TqePjcsZ0d&690
赵先生说,古代惟指思维,唯指口头应喏,维指绳系四维。三个字是有区别的,但后人时常弄混。
http://s13/mw690/005WzWyzty6TqeRDzTS6c&690
吕忠玉先生提出屈原自称“帝高阳之苗裔”,应是假托,上古高阳氏与楚先人无关。吕先生就此与赵先生商讨。
http://s13/mw690/005WzWyzty6TqeTLXwU1c&690
朱彦民教授亦对古人托名人为先祖之习提出自己看法。
http://s13/mw690/005WzWyzty6TqeYeXcE8c&690
听众还向赵先生提了其他相关问题。
http://s14/mw690/005WzWyzty6TqeZkUNf3d&690
赵先生最后说,屈原是理想主义者,与实际主义、物质主义完全不同。
http://s9/mw690/005WzWyzty6TqeWanskc8&690
讲座会场。
http://s1/mw690/005WzWyzty6TqfsWCqY30&690
讲座之后,部分听众与赵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