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于亲情乡情的家国情怀
(2023-10-11 10:11:23)
标签:
作家泾河评论 |
分类: 作家动态 |
赵凯云《豳州书》我是读过好多遍的,深有感触,借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赵凯云是我省著名的作家、诗人、词作家、资深出版人,音乐人。赵凯云的作品,传达给我们的是,对故乡的回望和对故乡文化的探寻与守候,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它一定会让每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我们知道,诗歌是生活价值的再现,是心灵深处的潜能量,是文学滋养中的烈酒,读着赵凯云一首首接地气、充满乡愁的诗作,似乎在极力地向为生活奔忙的异乡人,阐述着自己的情感,那就是不管你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不管你走多远,都不要忽略历史,忘记了自己的故乡;不管你走多远,自己的血脉和根永远都在出发的那个地方。
我认为,《豳州书》能被读者认可,其主要是作品恰好表达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让很多人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即在这个时代,失去故乡的人寻找故乡,有故乡的人逃离故乡,这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永远难以克服的、人类心灵困境,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这种困境尤为突出,它切中了当代国人心灵的疼痛与忧伤,焦灼与失落。
说到《豳州书》,就不得不说到我的故乡古豳州:古豳州位于今彬县、旬邑、长武、庆阳一带。豳州历史悠久,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的四世孙,公刘在此开疆立国,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豳风”作为《诗经》中十五国风之一,在其中就占了七篇。无论从历史文化积淀,还是从地理布局上,豳州都是值得深入挖掘和值得深度关注的一个地方。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代人才辈出,宋代范仲淹,他的祖籍就是豳州,他出生于江苏徐州,56岁回到祖居地邠州,任知州。范仲淹在邠州建学兴教,使邠州的州学,比外地早了三十年,留下了千古名篇《邠州建学记》。唐代诗仙李白。赋诗《登新平楼》,留下了“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的千古绝句,诗圣杜甫赋诗《北征》,还有清代左宗棠、谭嗣同,民国元老于右任等,都在邠县书写了精彩华章。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使古豳大地自古以来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这代人,贫穷过,富有过,幸福过,也痛苦过。故乡给了我童年的快乐,给了我少年的忧愁,给了我青春的焦躁,也给了我成年后冷静。即使远离很多年,我们还是一次次回眸,一次次坚守对她的依恋。我在赵凯云的诗中,也找到了这种感觉,也可能是赵凯云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积累,达到了我们祖先的期望和要求,于是乎,先祖们的召唤他,扛起如椽大笔,历时三载,耗费巨大心力和精力,走遍故乡大地,用主宰精神和灵魂的汉字,写下了上下两册,40万字的《豳州书》这部恢弘的巨著。这本书探寻了先周农耕文明发展的成就,抒写了先周时期的人、事、风物和历史遗迹,并对豳地新时期工业文明的建设成就作了细腻而浓烈的颂扬。
赵凯云在一首诗里曾写道:日渐远去的故乡像刀子,割着我的灵魂。故乡是一个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宗族精神能量和文化体温的感知和传承,故乡是属于心底有爱和保有本色的人的,是属于能记得“我从哪里来”,知道“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的。无论现代文明如何洗礼,世界如何变迁,属于心灵最深处的故乡的记忆永难抹去。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日益废弃、坍塌,乡村被蚕食,故乡在沦陷,在工业文明日益替代传统农耕文明的今天,存于我们心中的故乡还能保留几分熟悉的模样?萦绕我们心底的乡愁还能保留几许难以割舍的真情?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注定回不去的地方。
热爱文字的人都会有一颗敏感、温暖、柔软、善良、悲悯、坚持的心,纵然我们不能做到“为万物立命,为天地立心”,但还是要保留一个文人,应有的良知和独立的思考,忠实地记录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从关注人类命运的立场去思考和写作。这一点赵凯云的《豳州书》做到了。希望凯云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写出更多的传世之作。(本文为作者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