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微课教学设计
(2019-12-22 15:25:49)《长相思》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同类型诗词,导入新课。
导语:王安石的乡愁被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因肃杀的秋风而起,那么词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又是缘何而起呢?
二、初读课文,读通文本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
(2)介绍作者及词作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州人,清代词人,文学成就以“词”为最,现存词三百四十二首,被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最负盛名的便是悼亡之作,他的《蝶恋花》和苏轼的《江城子》、贺铸的《鹧鸪天》并称为“三大悼亡词”,享誉文坛。
他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创作背景:
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当时皇帝出行还要野营,仍保持满族传统。纳兰性德作为一个身居京城贵族之家的青年,对这种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野营生活,感到很不习惯,辗转难眠,遂作此词。词中写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3)读出节奏,读懂词意。
明确朗读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补充以下词语的意思。
程,榆关,那畔,帐,更,聒,故园,此声。
出示词的大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在重点词句后做批注,教师相机指导。
四、体会情感,背诵积累。
1. 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的?
2. 作者的“心”又在哪里?
3. 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想象一下当作者身在征途的时候,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4. 作者心系故园,如果身在故园,你们眼前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5.这首词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6.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五、诗歌鉴赏
1.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2.写景叙事,作者通过描写他随君巡时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将叙事写景完美融合,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3.赏析“字”:“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4《长相思》以具体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表现出景象的宏阔观感和对称美。
身心对仗,“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向榆关却心系故园。
5. 综合应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
6.真切,缠绵而不颓废。“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限雕琢,最易引起天涯羁旅的共鸣,“夜深千帐灯”宏伟壮观,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7.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六、拓展补充关于思乡的诗词: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