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拉饥荒……》

(2022-03-23 06:57:35)
        拉饥荒……
                                  文/王信民

    每逢过年,我常会忆起以往邻居间拉饥荒的那些事儿,老是觉得那会儿的人跟现在的人大脑想的不太一样。

    那一年(65年),不知何原因,父亲由地方企业调到一家“央企”。新的职位是公司经理(那时候还没总经理一说),不过薪水倒没涨一分,还是一百三十多块钱。

     做为“央企”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职工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其中,大部分职工是老生产基地东北那嘎哒的老乡,5——7级、个别8级的老员工賊拉多。整个浪儿诺大的家属生活区,东北人占有60—— 70%。而“拉饥荒”作为东北方言,能在左邻右舍遍及使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拉饥荒”意思是说:借钱度日,背负债务。那个年头多数人家过的都是穷日子,“拉饥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十家少说七、八家有着这样的经历。邻居间借钱不在乎多少,十块八块不嫌多,三块五块也行,一瓢高粱面、几个窝窝头、一棵大白菜、半瓶醋、几勺子盐……

     我家住的那一栋楼里,得利的父亲是5级起重工,每月就挣60多块钱,养着四个孩子;豆腐的爸爸是六级铆工,挣有70多块钱,家里有五个孩子;仓子的爸爸是机具维修的人才,工种定为7级,工资能开到80多块钱,也还养活着五个孩子……

     其它邻居家的情况大差不差,相仿的地方就是都有着三、四个的孩子。从收入平均水平看这还属于家境好的,那时候多数人家每月拿上个30、50块钱,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

     整个楼的小孩整天在一起玩耍,如同亲兄弟姐妹。大人们不管月底钱够不够花,总要在别人家生计出现困难时,能帮的就都帮一把。我们家虽然没出现“拉饥荒”的那些事儿,也只能说是凑凑合合地过着,每个月没啥存款,但凡有开口借钱的,从来没有让邻居们扫过兴。

      把东头一楼住的是大裤裆他家,他的妈妈绰号“母老虎”,说起话来咋咋呼呼的。他爸爸是造反派那一伙儿的,经常带一些造反派的骨干人物,到他家吃东北酸菜,抿两口白烧酒。或许受东北人那耿直、豪爽气质的影响,大裤裆的爸、妈同样也对邻居们嘎嘎的好,酸菜随便捞着吃。

     有一回,大裤裆家乡的亲戚来看望他们,从我母亲那儿借了30块钱送给了老家的人(一般都是当月借2块、5块、8块的,下个月开支后还)。这30块钱,一直到了年跟前才还给我家(对于欠帐、负债的,年前头要还清)。

      也许他们家念着我母亲的好,做为近邻的一种感情,他爸、妈文革期间一直暗中在保护着我的父亲。不管是在台上、或台下,只要我父亲挨批、挨斗,或遭于围攻那一刻,总会有人刻意阻拦冲在前面的活跃分子。

      常去大裤裆家吃东北酸菜的几个人,后来做了一件让人始料未及的事儿,那就是过早地就把我父亲给“解放”了,令人铭记于心。在那个动荡、荒唐的年代,我的父亲竟毫发无损,安然无恙的撑了过来。

      后来一些年里,得利的爸爸买了一张渔网,学会了拉网撒鱼;豆腐的姐姐放学回家后就帮妈妈“扎筐”;仓子家买了台缝纫机,学会了“绣花”、“砸手套”……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些,可左右邻居们,仍然家家户户都喜欢“拉饥荒”。

      从拉饥荒的人情世故中,我突兀领悟到,穷人家与穷人家,才可能有亲情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帮衬?由此说来,“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的奥秘,也就一通百通了。“千金买邻,八百置舍”!也只是几百年前的金石之言而已。

      细细地揣摩,“邻居好,赛金宝”,往后恐怕变成了一句空话喽。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门彼此化为了陌生的路人,邻里之间谁也不搭理谁,岂不见怪不怪也。

      追根究底,这是一个值得叫人深思的问题。人只想着自个儿,何谈人情、友情,良知、德行之理?大家和睦相处,风雨同舟不一定坏;甚么都推崇“私企”、“个体”……也不见其有多好。这个话题有点沉重了,但甭管咋么说,如真的再回到“拉饥荒”的年代,过那缺衣少吃的穷日子,估摸着不但“得利”“仓子”“臭豆腐”他几家不乐意,你家、他家,千家、万家……又有谁肯乐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