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小时候的邻居“林伯伯”——
小时候,隔几天就要到邻居林伯伯家串串门,因为林伯伯得有空闲的时候,总要擦拭他那把心爱的小“手枪”,这一刻也只能是“偶遇”。我有幸围在林伯伯身边旁观过一次。这把真手枪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至今也弄明白,为什么林伯伯转业到地方多年后,还可以“私藏”有枪支?是否有持枪证一说呢?
林伯伯当年是“叱咤风云”的老红军,驰骋沙场打过“小日本”,收拾过“蒋介石”,是革命成功仅生存下来不多的“老革命”。
5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批部队军人转业到了地方。虽然那时还是纯正的“计划经济”,但能争取到一个建设项目也是非常不易的。听说,林伯伯和他的“市长”战友去省城领导(也是战友)家,往返沟通了十几次才拿到了一项目的“委任状”。
我记得,林伯伯起早贪黑拼命似的奋战在工地现场,五千多人当中80%都是复转军人,他们吃着食堂的“大锅饭”,个个都是“拼命三郎”,那是一场连家属、孩子都踊跃加入的大会战。在家里,林伯伯最爱领着孩子们朗诵的“诗”是:“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的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两三年的光景,工厂就基本建成了。林伯伯似乎也就不那么忙了。他就又经常领着我们这帮孩子玩耍了。林伯伯最喜欢掂一杆“土枪”领着我们到大堤坝上打野兔子。那年月野兔子很多,每次总有四、五只的收获。
起初,人是不大喜欢住楼房的,盖大楼只是为了节省土地没有办法的办法。林伯伯虽然是工厂的一把手,但手下还是给他选择了平房住宅(平房接地气,有助于健康)。特殊的地方就是有卧室、有客厅、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带坐便器的),再就是宽敞的大院子。
尤其是在院外前方不远处,有着近二亩地大小的菜园子。园子按季节种有各种不同的蔬菜。另外,栽有三、四棵苹果树,还有两棵柿子树和一棵枣树。
那棵枣树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每当枣子快长熟的那些天,时常有孩子因偷“枣”吃被林伯伯抓住打了“屁股”。可真正等枣子熟透的时候,林伯伯就会用竹竿把枣打下来,任由孩子们哄抢。
林伯伯家还养了两只奶羊。这两只羊基本上是在菜园子里圈养着,吃喝不愁。在家属院中养羊的有好几家,做为城里人家养兔子、养鸡、养鸭属于很普通的事。
林伯伯家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是林伯伯从农村老家带到城市里来的。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保姆”,她除了洗衣做饭外,菜园子的那些活也是她打理着。她和林伯伯家孩子们的关系如同亲奶奶一般,就是一家人。
林奶奶每在园子里的蔬菜收获时,就招呼左邻右舍去园子里摘菜,大伙也特别敬重她。“远亲不如近邻”,是对当年邻居之间相处关系确切的表述。
在那个年月,这就是一位高干家庭的点点滴滴,不奢侈、不阔绰,普通、真实的生活(高干定的级别是13级,林伯伯是12级)。“高干”的内涵就是:做为“人民的公仆”,在人民心中位置上的“大与小”,地位越高,和人民群众走的越近。
我有时在想,当年林伯伯是“老革命”,可为什么其言行举止和普通老百姓无有二样呢?
不得不说,是人受的教育不同,产生的结果也自然不同。那么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当今权贵们像“林伯伯”那样?说到底,由点到面,自下而上“优秀”人才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林伯伯是贫苦人得以翻身当家做主的带头人,这是根本!但如在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今天,普普通通的人都富了,估摸着林伯伯也不会善罢甘休。只是为了达到目的那一刻,采用的手段不同罢了。可想而知,如要让林伯伯几百万、几千万的获取不义之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原本老革命普遍读书的资历都不高,在个人履历“文化程度”一栏中填写“高小毕业”的,已经属于受过高等教育了,更何况“初中”、“高中”那更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林伯伯从小到大一天书也没读过,只是参加革命后才在补习文化方面略有一些弥补。
试想,林伯伯要是有远见之明,何必“九死一生”的在枪林弹雨中苦度春秋。及早混个“文凭”,也算落个“一世美名”!如此一来,拯救劳苦大众的历史重担,又有谁来挑呢?
我仿佛看到,成千上万的人被形同“雾霾”的精神领域困惑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全然不知。曹操的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倒成为现今生活中一些人的真实写照。剥去虚假、华丽的外表,摒弃丑陋的灵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今,大街小巷骑自行车的少了,改成骑电动车的人多了;砖瓦房少了,高楼大厦,小洋楼,别墅多了;小拱桥少了,立交桥多了;狭窄的马路变宽了,林荫大道变多了……
其实万物都在变,而且都在往好了变。相信我们大家也会越变越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