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娱乐情感 |
吃饱了撑的——
在我的下乡知青老同学中,有仨人曾经是我在50年代末的厂“幼儿园”时,嬉戏取乐,一起甜蜜度过童年的小伙伴。分别是裴恩泽、王艳红、鲁丽。那时候,年幼无知的我,就是“淘气包”,贪玩爱闹,顽皮捣蛋。他们仨人则属于“乖孩子”的范畴,从上学读书到“下乡”务农,直至参加工作,就像金子一般闪烁着人生的光彩。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退休后,我每月屈指可数也就只拿个2000多元的养老金,他们仨人却又与我不同,最低的拿到4000多,高的拿到7000——8000元。真可谓是相形见绌,“人比人,气死个人”啊!
上山下乡那会,我呆过的那个知青场,说出来恐怕都没人会相信,男、女老同学之间和上学时没二样,相互间不说话、不搭腔。不管是在田间地头栽秧,锄地,还是在茅草棚下齐集开会,你是你,我是我,从不唠嗑、聊天。估摸现在回忆起这“天下奇闻”的怪事时,这帮人还会在心里默默地的埋怨,是我的所作所为太出格(遇有男、女有近乎的行径,就嘲讽、讥笑),潜移默化的尾随了古人那“男女授受不亲”的礼俗。至今为止,我也还纳闷,果真如此吗?
前天吃罢晚饭,我给我童年“园友”发了条微信,大意是:吃饱饭没事干,你给我“写东西”出个题目(他们这些好同学,舞文弄墨,个个笔下生花)。他立马发微信过里说:你就写篇“吃饱了撑的”……刹那间,我如梦初醒,醍醐灌顶。怪不得“下乡”时,他们这帮男男女女彼此“金人之箴”,原来所谓高傲的进步人士,都是“心怀鬼胎”之人哪!
昨天清晨一大早,我就又给他发了条,“吃饱了撑的,写完了,已发给你”。他回微信说:“哦,肯定有意思”,一会,他又发了条:“怎么没有啊”!我心里暗暗窃喜,“上当了吧,别说没写,就是写了也不给你看”。稍等片刻后,我犹如情窦渐开的一少女,佯装不知,含情脉脉的给他回了条:不好意思,我发“博客”了,可能博客网没给微信网付费,微信发不了。言外之意,想看拿钱来,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情理……
说是说,笑是笑。吃饱了撑的——闲着没事干。言简意赅,惟妙惟肖,这话题还真是写篇“博文”的好命题。这些天来,老同学微信群里,尽是些转发的这方面题材的热点内容,乃如“雪中送炭”。敷衍成文也好,滥竽充数也罢,就算是对“园友”命题作文的一份答卷吧。
“惠惠”发的“微信”是《啥都不行》的小短文。整篇说的全是50、60、70后命苦的话。这不行,那不行,啥都不行。好似一位踉踉跄跄,衣衫褴褛的乞丐。还好,短文结尾是:发给同学、战友、朋友们,笑一笑。读过后我还真笑了。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生长在那个年代的人是吃了些苦头,可比起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穷苦大众来说,也还宛如生存在天堂般了吧!何况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机遇多多,只要你能想到的,或许就能得到。直白的说:大家不行时,你行才叫行。试想,全天下的人都行了,还能数的着您吗?
说到这里,对比80、90后才是生不逢辰,时运不济。如今,做生意的“人满为患”,连摆个地摊都得“求爷爷,告奶奶”。人与人的关系来了个360°大转弯,老板和员工成为了十足的“雇佣”关系,而且老板、员工统统“一切向钱看”,什么人生价值、道德观,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是穷人养着富人,还是富人养着穷人,全然不知。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冰冷的环境里……
显而易见,“钱”,是越来越难賺了。每个月能得到2000多元的“养老金”,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可今天“静静”发的一条微信,却令人咂舌。可笑的“小康家庭年收入标准”又在“忽悠”大家了。什么富裕家庭年收入80万——200万,小康家庭36万——50万,贫穷家庭10万——36万等等。这种自欺欺人的数字,纯粹是望梅止渴的小把戏!
前两天,有人发微信说是:最新平均工资出炉。我孩子工作的省城工资待遇是6448元(有整有零)。我惊叹不宜,为啥孩子月月都没有积蓄呢?给孩子打电话问起此事,孩子笑着回答说:他同学的爸爸就是统计局的局长,如果下面的人不把数字报成6448,轻的扣奖金,重的还得下岗呢?他同学的爸爸之所以能当上局长,就是每年多报“数字”才混上去的。孩子还说:“月光族”不止他一个,工资没到6000的大有人在,车载斗量,不足为奇!
有句土话叫:“吹牛皮”。我在兰州黄河边上坐“皮筏子”时巧遇到过,有羊皮的,也有牛皮的。用时吃力的往里面吹气,然后扎好口子,作为渡河的工具。当然现在是“旅游”景点賺钱的工具了。但不管怎么说,“吹牛皮”的的确确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按有的人说法,“存在即是合理”。那么“吹牛皮”,岂不也能登上大雅之堂吗?毫无疑问,这完全是对字面的曲解而已。社会要发展,人民要幸福,但是浮夸之风要不得!
“养老金”,顾名思义就是老年人“养老”的唯一财富来源。什么“二轨”、“多轨”的,不要再耍什么新花样了。钱多的少给点,钱少的多给点。用句“吃饱了撑的”话说:老年人不需要再用“金钱”激发工作热情了,减少“养老金”的贫富差距,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