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情感历史 |
同屋“下乡”的哥们——
“下乡”的那天,天公不作美,正当大家从大卡车往下卸行李的时候,偏偏就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来。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小插曲”,根本无人理会,每个人心里只盘算着一桩事,那就是在这树荫环绕的大院,我和哥们几人住在哪间房子里呢?长话短说,我的哥们有:王晓斌、郭伟、吴志伟、李金锁五人。可偏偏不凑巧的是,房子的构造要么四人住,要么住六人,原本在大家的脑海中,住在一起才算铁哥们,可眼目前儿这道“难题”,又该怎么去解呢?思来想去,五个人全傻了眼,谁也不吱声,沉默无语。后来还是李金锁明事理,吞吞吐吐说道:“我先在隔壁屋住着,以后再说。”可万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三天,他毅然的作出了个叫人匪夷所思的决断。他一刻也不愿在这个知青场待下去,执意要去同一公社所属的“翟庙知青场”,另谋生路。万般无奈的情形之下,哥几个也只能恋恋不舍得望着他的背影,悄然离去。由此可见,能在同一屋檐下成长的情结是多么的深厚!又是多么的不易!事隔四十多年的今天,这些真情实感记录下的当年青春年华的陈年往事,为何若隐若现的留存于在我的记忆里?尤其是当年“金锁”为何心血来潮的“离家出走”?迷迷糊糊,我也说不明白。
只记得,手持马鞭咧嘴笑眯眯的王晓斌,那时非同小可,平日里得有空闲就嗜好拉“二胡”、“京胡”,锺爱音乐,活生生一现代“文艺”范,却能任劳任怨的在乡村小道上,威风凛凛的驾驭着“大马车”,并且还能在田野间独当一面,潇洒、自如地左右牛、马、驴、骡开荒种地。每年一到农忙时节,牲畜们也就顺其自然的进入了频繁使用期,为了确保它们实时恢复充沛的体力、耐力,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要三番五次地从睡梦中折腾起来,劳神费心的伺候着它们,无奈,有时他只能将就着睡在牲口圈旁的小屋子里。俗话说:“马不吃夜草不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期间,他时不时的还要用地锅炒熟一些黄豆,做为精饲料掺拌在草料中,方能搞定“快牲口”的滋补问题。每次马、骡犁、耙地卸了鞍后,他还要牵着它们遛弯打“滚”,活生生当代农民的一“老把式”的模样。那年月,他默默无闻地为知青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屋哥们中的郭伟,平日里喜好戴一副黑色墨镜,咋看都是睿智之人,做为普普通通一名“知青”,他曾前后多次给“农民代表”提出适宜的建议,每每都被欣然采纳。当他看到同学们整日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太吃力,就诱导“田队长”说:十几间房屋用“煤油灯”太浪费钱了,不如搞个小型“发电机”柴油机发电(井水浇灌地的柴油机就行),而且日后还能和其它农机配套使用。后来“农民代表”们经过商议,很快就在全知青场实现了“电灯泡”照明。还有一次开会时,郭伟提出在“牲畜棚”旁空地开挖一片“莲藕池”,一来荷塘月色能博领导“眼球”,二来确确实实解决大家吃菜难的问题。此主见一出,立马赢得大家的喝彩。再有,为了给大家积攒点“零花钱”,他鼓动多搞一些“经济作物”,例如,在较瘠薄的土地上种植桐树苗;收购老乡们手中的红薯,开粉条作坊;磨粉芡、打粉条,种棉花、种芝麻等等,总之,他肚子里“花花肠子”特别的多,举止沉静,大智若愚,且良策、妙招,层见迭出,俯拾皆是。
年龄最小的当属吴志强,一到冬日来临,总把那双臂抄在衣袖里。在我们房间里他是最有“洁癖”的一个。不管春、夏、秋、冬,天气是凉还是热,钻进被窝子前,他非要用冷嗖嗖的井水至上而下地擦拭一遍身子,并且持之以恒。每年的霜冻前,他会把剥落完玉米粒的棒节碎块,撒肥满屋子里的每个角落,足足有半尺厚,按他的话说,一来可以隔凉,二来干净、雅致。说起“冰天雪地”的情景,不得不说他的另一妙招。寒风袭来,他将一捆捆的稻草,在床边横着上下绑扎起来,然后在床板上铺满厚厚的麦秸,那种夜夜闻着稻草、麦秸发出淡淡清香的“惬意”,及其保暖的“享乐”,恐怕皇帝老子也只能“望尘莫及”,所谓现代人的“电热毯子”更是无以伦比。实际上,吴志强在知青场真正的过人之处是种植蔬菜。在抽水泵机房站旁,有近二亩肥沃的菜地由他随意栽培,常种的菜有,黄瓜、韭菜、番茄、辣椒、大葱等,从育苗、定植、搭棚架以及追肥,他都犹如一名“老道”的菜农,得心应手的挑起了这副重担。记得有一年,他在菜地种了几棵“牛角瓜”,采收时偷偷拿回屋子让我几个品尝,郭伟无意间说了一嘴:“要能多种些西瓜该多好啊!”说者无心,听着有意。随料想,来年在他的撺掇下,果真场里划出了近二十亩的良田,来播种西瓜。我记得西瓜苗长到一尺来长时候后,他指点大家在西瓜畦地干过几次散活。西瓜苗只能留下三根秧子,在滋长的的前前后后,还要不误时机的用大土坷垃压着它们,初期生长时节,只留下一个小西瓜,并非“多多益善”。或许因为堆沤腐熟的肥料用的都是大伙身上下来的“东西”,再加上“志强”精心的日常照看,那一年西瓜长势异常的好,几十公斤的大西瓜布满了整个瓜地。大家在美滋滋的啃着蜜甜蜜甜的西瓜的同时,都情不自禁的打心眼里赞许他:“好样的!”
说到这里,不经意间我又瞅了一眼,那张令人刻骨铭心的老照片。恍惚那44年前一幕幕的“下乡”景象就在眼前,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么多年来,“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对于知青战友们的亲情,太多太多的思念,像波涛汹涌的江河,奔流不息!
时光带走了岁月,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今天立下誓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那时的山噢那时的水,那时的风光一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