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筷子”,理应“语竭词穷”,无有什么可絮叨的。可毕竟夸下海口,无奈,只能硬着头皮折腾出点什么来。
二天前,一生中最亲密的知己从上海回到了家乡,几位哥们商议着为他接风,当中一位大哥级的说了话:都不是外人形式越简单越好。于是乎,大家没进酒楼包房,随随便便在大厅临近窗户旁落了坐。
就在大家准备开席,拆开筷子封包的那一刻,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我的筷子包里地竟然莫名其妙同时摆放着三根筷子!刹那间,大家把话碴都转向了我。
“好运气,喝三杯”,“喝六杯,六六大顺”。临了还是大哥拍了板,“那就喝仨吧,但你要写篇三根筷子的故事,让大家品尝。”我随即表态:“三天,给我三天的时间。”
筷子从外观看再寻常不过了,可仔细揣摩起来,其中却隐含着深厚的寓意。一头是方的,另一头是圆的,方的象征着大地,圆的象征着天空,“天圆地方”岂不说的就是这个事理吗?人世间夸夸其谈的阴阳之说,如果用筷子解密,筷子的一阴一阳,合二为一的典范事例,其实就是通俗易懂的一种论证。
那么“三根筷子”又能有什么启迪呢?三根筷子,明显是“多此一举”,可能也正是这一“多”,让我又浮想联翩!
我仿佛回到小时候在老家的那些日子。我的父亲是河北高阳县人,母亲是河北蠡县人。“高蠡暴动”就是在我的老家发动的。解放初期“南下干部”时父亲留到了开封。(开封当时是”省会“)
我四岁那一年,恰巧,姑姑从老家喜上眉梢的来到城里探望我父亲。几天后,在姑姑返回老家时,我被父亲安排随姑姑一同前往老家了,(我在家排行老小)究其原因,可能父亲当时工作是太忙碌了,无有心思照料我,还有一种可能:老家更是家!
姑姑家在“王福村”,十里八乡都知道她,自信,傲气。在那个年代,她是农村基层干部中出类拔萃的女中豪杰。她到开封和我父亲见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小农制度,一盘散沙,成不了气候。“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众志成城才是硬道理。
后来,姑姑在把农民的房产、农具、牲畜等全收归于集体所有的过程中,时常用“筷子”这看似肤浅,却隐含着深邃哲理的典故开导大家,意料不到的是,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姑姑家,我没有一丢丢的怯生,反倒是玩的更加的开心、愉悦。挖野菜、拾麦穗,河沟里洗澡、摸鱼、捉泥鳅……在我眼中“姑姑”家就是我的家,也还是我心目的“大人”。
我原本应是朴实、憨厚的乡下人,可偏偏被造化小儿播弄为奸诈、虚伪的城里人,我虽然八岁那年就离开了老家,但我的血管始终流的还是祖祖辈辈农民的血。
这么多年来,我心中总有一些解不开的疙瘩,难道把地分给“个体”就是天大的好主意吗?这和延续了几千年来农民的土地分配传承陋习,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根筷子容易折,当今农民的生活还是苦,还是累。这和缺乏了集体、协作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人自顾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是十足的小农意识。试想,各顾各的,谈何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一把筷子难折断,精诚团结,同舟共济,还应是农村今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值得探讨、深思。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相信:在探寻农村走共同富裕的阳光大道上,有千千万万的好心人,扶持、关爱“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