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邻居"林伯伯"___
小时候,隔几天就要到邻居林伯伯家串串门,因为林伯伯得有空闲的时候,总要兴致勃勃的擦拭他那把心爱的小“手枪”。这一刻也会招引孩子们前来凑凑热闹,但也只能是“偶遇”,我有幸围在林伯伯身旁观看过一次。这把真“手枪”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至今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林伯伯转业到“地方”多年后,还可以"私藏"有枪支?是不是有持枪证一说呢?
林伯伯当年是“叱咤风云”的老红军,驰骋沙场打过“小日本”,收拾过“蒋介石”,是革命成功后,难得生存下来不多的“老革命”。
50年代末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批部队军人转业到“地方”。那时候虽然是纯正的“计划经济”,但能争取一个新的建设项目也是非常不易的。听说,林伯伯和他的“市长”战友去省城领导(也是战友)家,往返沟通了十几次才拿到了这个项目的“委任状”。
我记得林伯伯起早贪黑拼命似的奋战在工地现场,两千多人当中80%都是复转军人,他们吃着食堂的“大锅饭”,个个都是“拼命三郎”,那是一场连家属都踊跃加入的大会战。在家中,林伯伯最爱领着孩子们朗诵的一首“诗”就是:“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的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两三年的光景,工厂就基本建成了。林伯伯似乎也就不那么忙了,他就又经常领着我们这帮孩子玩耍了。林伯伯最喜欢掂杆“土枪”,领着我们到大堤坝上打野兔子,那时候野兔子很多,每次都有四、五只的收获。
起初,人们是不大喜欢住楼房的,盖大楼只是为了节省土地没有办法的办法。林伯伯虽然是工厂的“一把手”,但手下还是给他选择“平房”住宅(平房接地气,有助于健康)。特殊的地方就是整个房间有卧室、有客厅、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带坐便器的),再就是宽敞的院子。
尤其是在门外前面不远处,有着近二亩地大小的菜园子。园子按季节种有各种不同的蔬菜。另外,栽有八、九棵苹果树,还有两棵柿子树和一棵枣树。
那棵枣树给我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每当枣子快长熟的那些天,时常有孩子因偷“枣”吃,被林伯伯抓住打了“屁股”。可真正等枣子熟透的时候,林伯伯就会用竹竿把枣子“打”下来,任由孩子们去“哄抢”。
林伯伯家还养了两只“奶羊”。这两只羊基本上是在菜园子里圈养着,吃喝不愁。在前后家属院中养羊的有好几家。那时,做为“城里”人家养兔子、养鸡、养鸭属于“家常便饭”,是件很普普通通的事情。
林伯伯家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是林伯伯从老家带出来进到城里的,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保姆”,她除了洗衣做饭外,菜园子里的那些活也是她管着。她和林伯伯家孩子们的关系,如同亲奶奶一般,直白地说就是一家人。
林奶奶每在园子里的蔬菜收获时,就招呼左邻右舍去园子里“摘菜”,大伙也特别的敬重她。“远亲不如近邻”,是对当年邻居之间相处关系的确切表达。
在那个年代,这就是一位“高干”家庭中的点点滴滴,不奢侈、不阔绰,普通、真实的生活(高干定的级别是13级,林伯伯是12级)。“高干”的内涵就是,做为“人民的公仆”在人民心中位置上的“大与小”,地位越高,和人民群众的距离走的越近。
我有时在想,当年林伯伯是一位“老革命”,可为什么平日里,其言行举止和普通老百姓无有二样呢?现在回想起来,不得不说,是人受的教育不同,产生的结果也自然不同。那么人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当今“权势”之人像“林伯伯”那样呢?
当今社会为了“杀鸡给猴看”,各个层面上总有一些“替罪羊”被揪出来示众,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由点到面,自下而上的“优秀”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是权势之间的利益交换吗?
林伯伯是贫苦人得以翻身当家做主的带头人,这是根本!如今在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情况下,普普通通的人都富了,如果还让林伯伯“穷困潦倒”的活着,估计,林伯伯也不会善罢甘休。只是为了达到目的那一刻,采用的“手段”不同罢了。可想而知,要让林伯伯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的去获取不义之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原本“老革命”们普遍读书的档次不高,在个人简历中填写为“高小毕业”的,已经属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了,更何况“初中”、“高中”那更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林伯伯从小到大一天书也没读过,只是参加革命后才在补习文化方面略有一些弥补。
不可理解的是,到了八十年代的末期,转瞬间,文化水平“低下”倒成了丑化“老革命”们的致命武器,让人迷雾重重。不言而喻,作为一代天骄的“老革命”,怎么也不至于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吧?
试想,林伯伯要是有先见之明,何必“九死一生”在枪林弹雨中苦度春秋,及早混个“文凭”,也算落个“一世美名”!可如此一来,拯救劳苦大众的历史重担,又有谁来挑呢?
我仿佛看到,成千上万的人在形同“雾霾”的精神领域
,苟延残喘着。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全然不知。贪官污吏不分“男女老少”比比皆是。曹操的那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倒隐隐绰绰成为现今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剥去虚假、华丽的外表,摒弃丑陋的灵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如今,大街小巷骑自行车的少了,改成骑电动车的人多了;砖瓦房少了,高楼大厦,小洋楼,别墅多了;小拱桥少了,立交桥多了;狭窄的马路变宽了,林荫大道变多了.......
其实万物都在变,而且都在往好了变,相信我们大家也会越变越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