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问卷调查报告(修改版)
(2019-01-09 20:09:54)分类: 调查问卷 |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问卷调查报告
(修改1、内容与报告分离修改
一、前言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具备的一项能力。小学课堂朗读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很好地完成传统教学中的教授知识任务的一个环节,而且还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一个基础。最核心的是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还承担着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构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在注重构建高效课堂和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也是基础。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一个体现,也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基础。针对如此认识,我制定了一份有关我校学生朗读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对学生语文朗读情况进行调查。
二、调查目的:
朗读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审美艺术,也是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体现。语文的作用就是提升语文素质和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朗读作为语文一项基本技能,它不仅关系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提升语文学习基础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样也是展现自我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舞台,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向延伸化、兴趣化和规范化发展,应该走向技能化和审美化的发展。针对如此目的做如下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北安乐乡赵窑小学三四年级学生
三四年级处于小学语文学习的过渡和习惯形成阶段,用对比方法调查,反应的问题更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
调查方法:
1、
2、
四、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以选择题形式,共设计了30道题目。通过调查,并进行了数据汇总和分析,主要反映出如下关于课堂学生在朗读,学习和课堂中的问题。
(1)、本次调查61.54%的学生是四年级学生,38.46%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61.54%是中等,7.69%是优良,30.77%是不理想。过度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学习有很大差别,语文素养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反应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成绩数据反应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缺乏,语文基础不牢固,语文技能有待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有待提升,这也对于通过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来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2)、对于是否喜欢朗读,61.54%学生的选择喜欢,34.62%选择听老师安排,2%选择不喜欢。这说明部分学生在朗读上缺乏主动积极性,学生缺乏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的形成。经常主动朗读的同学只占30.77%,而听老师安排和不经常主动朗读的学生69.23%。从侧面也印证了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67.31%的同学认为朗读的过程会加大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所以以兴趣培养,主动学习为出发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成为研究的重点。
(3)对于朗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38.46%认为作用影响大,而认为不大和没有感觉的同学却高达61.54%。这种观点是对语文学习认识的一种缺乏,反应了学生对于朗读技能掌握不熟练和认识程度不深刻。朗读作为一种语文学习技能,应该形成习惯,内化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中。语文学习应该重视和发挥朗读的作用。
(4)、在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上,有59.62%的同学认为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作用很大,但带着问题去朗读的同学也只是51.92%,还有48.08%的同学没有带着问题朗读的习惯。在朗读过程中也只有71.15%会思考问题,不思考问题的同学却高有四分之一,还有3.85%的同学对于思考问题的方法没有认识和掌握。朗读完之后有26.92%的同学却已经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了。这些说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带着问题朗读技能掌握不够熟练,朗读习惯养成缺乏,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化意识的学习方法有待提高。问题是在朗读理解过程中的润滑剂。带着问题朗读,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是语文有效性学习的一个标志。明确问题,理解问题,掌握带问题朗读课文的方法也是学生发展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
(5)、在朗读过程中有30.77%的学生身体会乱动,偶尔和经常思想开小差的同学更是高达67.31%,真正聚精会神的朗读同学只有30%左右。这是朗读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身心没有有效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其中的效果也会达不到预期效果。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效投入到朗读的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第一步。朗读姿势作为习惯一种也直接决定着朗读的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注意力和朗读姿势作为朗读习惯的外在表现也是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方向之一。
(6)、朗读作为熟悉语文课文的一种重要方式,可是选择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的同学只占38.46%。而另外46.15%的同学会选择用上课听讲的方式来熟悉课文。亲身体验的朗读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直观性和体验性效果,是学生内化课文知识的一个关键步骤。朗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解决学生怎样朗读和主动朗读的问题。朗读完成后,主动谈体会和感受更是亲身体验内化形成的一个外在表现。但是朗读完后主动谈体会和体会的同学只有34.62%,65%左右的同学不会主动谈体验谈感受。这对语文高效课堂上的高效学习是存在差距的。朗读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喜欢,才会产生兴趣,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性,才会内化形成知识素养和知识技能。体验感受应该是朗读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点。高声朗读作为亲身体验的朗读的主动表现形式,只有30.77%喜欢高声朗读表现自己,而高达69.23%的学生却是不喜欢朗读,而且面对别人的不喜欢却有13.46%选择放弃朗读。这种缺乏亲身体验和自信心直接让学生与语文学习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和羞涩感,缺乏了一种自信和自豪感。语文作为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一种工具,他带给人的就应该是一种自信和自豪感。培养学生高声朗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根本上的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和效果。
(7)、课堂老师注重的朗读方式:全班齐读的比例占69.23%,分组朗读的比例占13.46%,个人朗读的比例占15.38%,分角色朗读的比例1.92。而学生喜欢的朗读方式个人朗读的比例占有30.77%,分角色朗读的比例32.69%。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内心是接受的,热情是高涨的,充分注重朗读方式的引导是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在分角色的朗读过程中,65.38%能进入角色做到声情并茂。34.62%的学生进入不到角色,做不到声情并茂。注重朗读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尤其角色化朗读和声情并茂化的朗读方式,可以让学生去模仿和感受,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渴望和认同感。这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8)、朗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课下的交流学习也是很重要。这次调查如果课堂朗读没有跟上,42.31%选择跟老师交流,44.23%选择与同学交流,9.62%不知道交流,3.85%选择放弃。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交流是必然的一种方法。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朗读认同和模仿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化的朗读习惯。
(9)、朗读也需要老师的参与,此次调查40.38%学生确定老师会辅导,30.77%学生确认老师会鼓励,同样,30.77%学生确认老师会经常鼓励加指导。高效课堂的标志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朗读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参与作用,让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是积极参与体验,形成朗读体会和感受,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例如对于一篇课文,朗读前渲染一种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声情并茂的角色之中,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此次调查59.62%的学生喜欢在一种渲染的气氛中读书,而课堂上也有63.46%的学生认为老师缺乏气氛渲染。语文朗读,课前应该把学生引导到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气氛之中,在气氛环境中感受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10)、家庭朗读也是学生成长的一个关键. 此次调查73.08%的学生喜欢在家庭里朗读,更有98.08%的学生希望在家庭里得到家长的鼓励、肯定和指导。如果有家长的陪伴朗读,67.31%的学生确定语文成绩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家长陪伴朗读的比例只是32.69%,不陪伴的比例却有67.31%。学生朗读学习不仅是课堂的事情,也是家庭社会的事情。构建有效的家庭朗读也就成了提升自我语文核心素养的的一个社会氛围。
五、调整策略和研究方向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准备调整如下研究策略和研究方向:
1、以构建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准,重视语文基础的朗读,形成系统的朗读习惯;重视学生朗读技能的引导与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有效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朗读学习兴趣,做到语文学习审美化,提升语文学习的兴趣。
2、以问题引导为线索,重视语文朗读核心的构建,形成核心化或目标指向性朗读;重视思考性朗读,引导语文学习走向综合实践性。重视朗读的过程就是真实体验学习的过程。
3、以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为载体,重视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端正姿势等良好朗读习惯的培养。
4、以兴趣构建为引线,重视多形式朗读,以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为载体,加大体验式朗读,重视在朗读体验中走进知识,走向技能,走向审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重视朗读的自我表现,建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5、以高效课堂为阵地,充分发挥朗读的声情并茂的功能,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学习构建一个真实的、知识的、趣味审美化的和综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语文的学习。
6、以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分层次的朗读训练和指导。认真钻研教材,创新授课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和研究。
7、以家校共育为桥梁,构建家校共读的朗读学习氛围。共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