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书推介之《雾月牛栏》

(2016-07-02 12:24:52)
标签:

雾月牛栏

讲稿目录:

 

作者简介………………………………………………………………3

小说人物关系及相关物象介绍………………………………………4

故事情节概述…………………………………………………………4

艺术表达手法赏析……………………………………………………4

精彩语录摘录…………………………………………………………5

小说主题………………………………………………………………5

业界评价及其影响……………………………………………………6

小说理解及感悟………………………………………………………6


1、作者简介:

迟子建1964227日-),中国女作家,出生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2008年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文字风格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描写细腻生动,语言精妙,具有一种淡淡的伤怀之美,给人以巨大的文学震撼,因此,获得了许多读者的喜欢与青睐,其粉丝自称为灯谜(源自她的小名迎灯)。

获奖情况

2005年,迟子建在《收获》上连载《额尔古纳河右岸》,该小说描写了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的生存现状及其历经的百年沧桑,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08年,迟子建凭借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评语中称这部作品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1996年,迟子建以短篇小说《雾月牛栏》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2000年,迟子建以《清水洗尘》再获鲁迅文学奖2007年,迟子建以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她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晨钟响彻黄昏》(1994年)、《伪满洲国》(2000年)、《越过云层的晴朗》(2003年)、《额尔古纳河右岸》(2005年)、《白雪乌鸦》(2010年)等。

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1986年)、《踏着月光的行板》(2003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2005年)、《黄鸡白酒》(2011年)等、《晚安玫瑰》(2013年)等。

短篇小说:《北国一片苍茫》(1987年)、《逝川》(1994年)、《亲亲土豆》(1995年)、《雾月牛栏》(1996年)、《花瓣饭》(2002年)、《微风入林》(2003年)、《一坛猪油》(2008年)等。

散文集:《迟子建散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等。

 

 

 

 

 

2、小说人物关系及相关物象介绍:

好书推介之《雾月牛栏》好书推介之《雾月牛栏》 宝坠生父         母亲         继父

           宝坠         雪儿

 

宝坠养的三头牛:

        花儿             地儿              扁脸

(棕白相间的母牛,左脸有    (三岁的黑公牛,家里   (矮个、深棕色年长公牛,

好书推介之《雾月牛栏》个形似兰花的花斑)           主要的劳动力)         尾巴喜欢扫屎)

 

        卷耳(黑白相间的花牛,出身于雾月)

 

3、故事情节概述:

   宝坠继父(宝坠称之为“叔”)病危,宝坠见叔  宝坠于雾月放三牛(对农村美丽风光进行描写) 叔回光返照(讲到“雾月”由来) 叔决议砍牛栏、拔毒牙  叔去世了,宝坠痛哭  宝坠不想送丧,一意去放牛  雪儿和宝坠在叔去世后冰释前嫌  卷耳出世,为家庭带来久违的欢乐  雾月消散,阳光见明。

(注:此情节概述是我根据情节的发展写成,也许并不包含每段有其意义,但却能使读者更加明白小说事件的发展,若是和经典概述有异,亦不必惊奇。)

 

4、艺术表达手法赏析:

   迟子建在《雾月牛栏》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均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者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谓是“点睛之笔”。比如作者形象地将母亲的脸比喻成冻白菜,头发比喻成扁脸的尾巴,形象说明当时的母亲生活很是哀怨,也并不顺畅;将雪儿厌荤腥比喻成肚子里长满蛔虫;梅花扣的绳结比喻成绽放的花朵;奄奄一息的叔说话时就像是在海浪中颠簸的小船一样晃晃悠悠地漂来嘴唇像蚯蚓一样蠕动着这样形象的比喻在文中随处可拾,具体可参见下文“经典语句摘录”;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比如宝坠将自己的梦想象征于一朵朵梅花扣竞相开放之景。个人觉得文中还引用了《红楼梦》中黛玉死前的留白手法,文中“呼唤‘宝坠’”和黛玉之“宝玉、宝玉,你好……”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在小说情节之中,有个宝坠询问叔“牛为什么要倒嚼呢?”情节,我觉得此“倒嚼”并非是彼“倒嚼”,这里面应该包含着继父对往事的后悔之意,将往事回忆起来,便如同时间煮酒一般,后劲非常啊!

我觉得迟子建在描写卷耳的时候,运用了佛家“六道轮回”的观点,就好像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地主西门闹转世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一般,文中这样描写“它很调皮,不是用嘴去拱地里的青苗,就是用蹄子把柴垛蹬散。它惟一安静下来的时候便是望雾。白茫茫的雾气使它刚熟识的人和场景变得恍惚的时候,它就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叔刚死,卷耳便出生了,而且它的神情符合继父的特征。

作者在有些地方的动作描写很有特色,比如在描写宝坠揭开绳结放牛的时候,原文是这样描写的“打落三朵梅花使牛获得去野外的自由”,这个“打”字首先便将绳结比喻成梅花,其次以“打落”这个动作形容,可谓是“神来之笔”,和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排出几枚大钱”有同工之妙。

(注:这些解析均为一家之言,若是没有领会作者用意或者和大多数主流观点相悖,亦不需在意。)

5精彩语录摘录:

1宝坠再一次坐起来,他觉得母亲的那张脸跟冻白菜一样难看,她的头发也跟扁脸的尾巴一样脏。他穿上鞋,为着天明后的一顿美味而出了牛屋。外面有些凉,星光像蟋蟀一样在院子里跳荡,他看见了屋子里的灯光。

2————”继父的声音像在海浪中颠簸的小船一样晃晃悠悠地漂来。

3继父的嘴唇像蚯蚓一样蠕动着,他喘着粗气说:叔要死了,你答应叔,以后你回屋来住,你自己住一个屋,你妈和雪儿住一个屋。

4那道栏是白桦树做成的,黑色的树斑像是一群人的大大小小的眼睛嵌在那里,有的炯炯有神,有的则呆滞不堪。三朵拴着牛的梅花扣在雾气中颤颤欲动,仿佛真正的花在盛开。宝坠每天要爬到牛槽两次接触牛栏,早晨打落三朵梅花使牛获得去野外的自由,晚上又将三朵梅花重新盘上。他每次在解和结梅花扣的时候都怦然心动,仿佛这个瞬间曾发生过什么重大事情。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什么,一如他听到牛的反刍声就努力回忆仍终无所获一样。

5宝坠跳上牛槽,他站在上面,头颅就越过了牛栏,三朵梅花扣莹莹欲动地望着他。宝坠先解开了两朵,地儿和扁脸就朝门走去。轮到花儿,他踌躇了一下,但还是把那朵花打落了。他跳下牛槽摸着花儿的鼻子说:今天你要慢点走,外面下雾了。你要是摔倒了,肚子里的牛犊也会跟着疼。

6宝坠的继父只在传说中听过狰狞的鬼的长而尖的利牙,在他看来,这道牛栏就是谁栽在他家的一颗牙。

7他这样僵持了大约不到两分钟,忽然觉得更浓的雾气涌来,白色的牛栏狡猾地隐身其中,仿佛一道云层后的闪电让人捉摸不定。他的眼前渐渐模糊,先是无边的白色,接着是强大的黑色,再接着是激烈的紫色,他摇摇晃晃地冲着牛栏唤了一声:宝坠——”然后扑倒在地。他死时手里还握着斧子,那斧子因为久不使用,已经锈迹斑斑了。

8雾气缭绕的院子里人影幢幢,灵幡像支硕大的芦苇一样斜插在院门口。

6小说主题

 一、伤痛:存在之茧


      在《雾月牛栏》的乡土世界中,伤害、蒙昧、忏悔和死亡不可逆转、牵动人心。无论是主要人物宝坠与继父,还是次要人物母亲与雪儿,他们无不纠缠在各自的存在之茧中,成为乡土众生贫瘠、困厄的苦难化身。毕希纳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深渊,当人们往下看的时候,会觉得头晕目眩。”①而将小说中的乡土之家引向外部世界的黑夜与内在心神的黑夜的正是继父的回忆之痛与宝坠的失忆之痛。

二、荒诞:生命疑难


      扫视《雾月牛栏》中的这个由女人改嫁组成的新家庭,除了奔入读者眼底的个体之痛外,更多地传达了关于世界与人生的荒诞之感。迟子建笔下的大自然与边地文化充满活力、神秘与想象,她带有泛灵色彩的审美体察,为书写人生的无常与宿命打开了精神通道,并造就了文本魂系彼岸的超验色彩。这种神性思维既是迟子建赋予人生困厄的先验底色,又与乡土众生的伦理观念、世界感受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令其笔下的人物焕发出壮硕饱满的生命原色。

三、感动:人性温暖


    实际上,尽管《雾月牛栏》披着绝望与伤痛的悲剧外衣,但迟子建的叙述却并不令人感到尖锐与冰冷,相反,在苦难与苍凉中我们始终能望见那里跃动着死亡的活力与生命的温暖。作品中的每一个人与其说暴露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不如说这只是人非圣贤、人非完人的彰显。正如迟子建所自述的:“我觉得生活就是由善和恶构成的,而且善和恶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分野。它们是胶合在一起的。……善和恶在某个人身上或者在某件事情上,都是统一体,小说家要做的就是这种善恶交融的工作。”⑤《雾月牛栏》中的人性表现即是如此,它不仅昭示着一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生命韧性与维度,更具有言说人间亲情与爱意的美好品质。

另一种说法是“囚牢论”,将创作事业聚焦于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苦难之上,揭示了人性被束缚的悲剧。一方面,认得自我囚禁造成了整个家庭的社会悲剧,使得亲情被冷漠与陌生取代。另外一方面,人与人的关系犹如囚徒之间相隔的牢笼,无法实现心灵的沟通,进而逐渐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雾月牛栏》是继父内心罪恶化的外现,也是人性囚牢的象征。

7、业界评价及其影响:

    折桂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迟子建小说《雾月牛栏》是一篇尽显作家直觉灵性、透射其温情体验的短篇佳构。作者以继父对继子的一次意外伤害为叙事内核,以雾月笼罩的乡村为舞台,刻写了北方黑土地上粗粝的生活与本色的人性。处处展现了作家对生命伤痛与生存真相的苦难观照与温情叙事。在这个意义上,《雾月牛栏》俨然是一首流动着空灵意境、质朴人性与生命尊严的温暖诗篇,它为世界之夜的多变残酷注入了美好与生机。

8、小说理解及感悟:

    随着岁月车轮的前进,或者说因为我们的成熟而对社会的现实更加了解,我似乎陷入了一种极端浮躁或者急进的现象中,对未来的惶恐、迷惘,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则更加焦虑不安,因为对未来未知的可能性有太多消极的预测,而对未来的发展无可奈何,我想这是某一类群体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我不能说我从迟子建的《雾月牛栏》中找到了答案,也不能说我这个问题能够在小说主题中得到反映,或者可以说毫无关系,我唯一能够觉得让我得到纾解的是作者如画的文风,文字很是优美、轻灵,善于描写美如画的场面,仅仅如此,就使我觉得能够在阅读的一瞬间放下现实的执着,得到那一刹那的放空。

其次就是从小说中得到的启发或者收获,从艺术手法出发,这是个不错的范例,她告诉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事物,触类旁通,灵活地以物喻物,从而达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其次便是要将文学驻扎在现实的土壤之中,唯有此,才能焕发文学之生机。

读书有时候就是穿越时空,穿越到另外一个全新的时空中去,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作者文学体系的构建,唯有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哭泣,才能深刻地感悟出文学所散发的魅力,“雾月”乃是朦胧之美,是仙人为满足男人对女性距离美的期待而幻化而成,“牛栏”除去文革特殊时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也是个代表劳动、积极的意象,我想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不管之前我们做了什么错事,只要我们愿意悔改,愿意积极地去改变,雾月终究会散去,阳光还会重新照耀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奶奶的叮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