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 一部以情景再现大唐盛衰的纪录片

标签:
影评大明宫 |
首先有必要对“情景再现”这一创作手法加以定义,德梅给出了一种比较全面的解释。她认为涉及纪录片拍摄创作手法的情景再现是狭义的,是指“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扮演或搬演的方式,通过声音与画面的设计,表现客观世界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已经发生的事件或人物心理的一种电视创作技法”,因此而引发后来纪录片采用情景再现是否真实的讨论。
这座自高宗重建的大唐帝国皇宫取名“大明宫”,唐朝诗人李华对其解释为“如日之升,则曰大明”,这个名字也契合了一个时代的气质,蒸蒸日上、宏伟大气,这里大明宫也是纪录片叙事的一个贯穿始末的线索,从代隋而立,到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到武则天时代,再到开元盛世,由盛转衰,到安禄山之乱,一个宫殿见证了这段神奇历史的发生,一句俗话或可体现出来“铁打的宫殿,流水的朝代”。
《大明宫》分成了六集,分别是幻影迷城、丹凤朝阳、日月当空、盛世荣光、繁华入梦、凤凰涅槃,每集都是根据一段历史讲述的,从太宗愿尽孝替父亲建永安宫(大明宫前称)未果、高宗难忍潮湿太极宫重建巨殿、武则天渐渐执掌李氏政权、玄宗李隆基开创空前盛世、唐帝国的落幕,巧妙地用大明宫穿插,将这数百年的历史再现出来。
以情景再现表现大明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用数字特技模拟技术,再现大明宫宫殿群的样子,将已经消失于历史尘埃中的诸如含元殿、紫宸殿、宣政殿、太液池等诸多建筑模拟在观众面前,若是没有这直观得展现,即使解说词再如何生动也无法让观众脑补出这宏伟的画面,这可是千古一宫呀;其次便是演员扮演历史人物,比如李渊晚年抑郁沉迷琵琶、玄宗励精图治等诸多形象;其三便是再现历史事件情节,比如玄武门之变等。
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已经消散在历史的烟云里,仅借助史料文字、历史道具便想重新结构框架讲述一段关于“大明宫”的历史,只能是空洞乏味没有血肉的,更何况那段史料亦非常有限,所以这种技术也是顺应视觉时代的潮流。
哲学家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所以这种技术并不意味着就是纪录片创作的正确方式,只是它的诞生有其原因。因此不少人对此产生争议,认为这种方式影响了真实性,虽然导演一直在强调场景的还原是完全建立在史实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的,但是通过“情景再现”还原早已不存在的大唐盛世,即便科技再发达,也只能做到“逼真”,人物扮演亦是如此,而这种纪录片给观众的影响就是人们从此会在记忆里认为某某历史事件或人物就是这样的,说得不无道理。
我却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我们传统意识里对于历史事实的认定是通过考古发现找到的书籍、壁画、陶俑等历史遗物真实再现的,比如书籍记载某一历史事实,我们且认定为真实的,这种真实在我看来也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其他合理想象或者杜撰等方式无疑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即传统认为的事实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而纪录片作为一种再现现实的艺术产品,为何不能用更加形象的技术来帮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呢?这难道不比枯燥死板地念着词,展示图片更加科学有趣吗?而且《大明宫》中不确定的情节已经尽可能地用各种史实展现,比如第三集中描写唐代女子开放自由生活的那一段,由于历史记载很少,所以并未用情景再现模拟,而是通过画着女子踏春捕蝶的壁画加上解说词展现的,这就是本着对历史真实负责的态度,故我认为《大明宫》是一部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巧妙运用情景再现唐朝盛衰的史诗级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