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 <520>
刻。青石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出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清宣统元年
<1909> 出土于山东德州;一说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出土于河北省景县。
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吴士鉴《九钟精舍金石跋尾甲编》、范寿铭《循园古冢遗文跋尾
<三>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方若《校碑随笔》、杨震方《碑帖叙录》等有著录。
《李璧墓志》书之雄强茂密,独树一帜。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此志风格与《张猛龙碑》非常接近,人言出一人之手,是乎有道理。然此志比《张猛龙碑》更好,只是后者著名罢了。
《李璧墓志》的结构具有较强的魏碑型的特点:内紧外疏、宽博自由、大小参差、欹正相生。从边缘外接形的角度分析,其边缘处笔划起、止点处占位充裕,体现出外围宽博疏朗的特点。
一、用笔:方笔为主,略加圆笔;起笔切翻,收笔自然;每笔皆变,绝不雷同;中锋为主,行草入楷。二、结构:方块为主,夹以扁长;因字立形,天真烂漫;每字皆异,天然之石;部首组合,巧妙灵活;有正有斜,斜正相生;收放有度,朴拙自然;兰草有根,立稳重心。三、章法:占格疏朗,有行无列;用墨求变,枯湿浓淡;大小穿插,正斜互映;对立统一,气息贯通。
《李璧墓志》整张拓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