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赏析

(2020-07-13 12:44:59)
标签:

书法艺术

文化博览

王铎书法

杂谈

《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赏析
胡秋萍

  在中国帖学史上,王铎是个绕不开的人物,尤其是他那些入古而又能出新的行草书帖,其凝重沉郁、酣畅淋漓、纵横豪迈的气势所形成的书法风格,一扫赵孟烦、董其昌清秀典雅的甜美书风,在徐渭独抒性灵、萧散脱俗的行草书基础上,以恢弘雄强、掷腾跳跃、跌宕起伏的草书将晚明书法推向了历史的新高潮。之所以有“后王不让前王”的评说,是因为王铎对帖学的创造性的发展。他将秀韵、清俊把玩式的帖学,演绎成长篇巨制,恢弘博大而又不失帖学的笔法和意韵。他一生临摹很多占人字帖,并当做他再创造的元素,以“不规规模拟”为学书理念,把对张芝、索靖、“二王”、张旭、怀素、褚遂良的临摹进行深化和再创造,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临摹式的再创作。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学习前人碑帖重在考察他们学书的轨迹和创作方法,并从中得到启迪和顿悟。

《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赏析
释文: 僕脩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
比二處動靜,故常倫等,還殊慰意。睛老親翁,己卯冬夜 王铎。

  王铎(1592-1652),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卒于清顺治九年,仅活61岁。王铎,字觉斯,号嵩樵,别署松樵、石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渔叟、云岩漫士、老颠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王铎幼承家训,13岁读私塾,书法学王羲之。18岁开始学绘画。明天启元年中乡举,次年31岁中进士。天启四年,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等同授翰林院庶吉士等,崇祯十一年,晋升为詹事,任礼部右四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达到了崇祯时代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但他终因文人耿直善良的天性,屡次触怒皇上,后乞回归故里。崇祯十三年,王铎被派往南京,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清兵威逼南京,福王逃命,王铎与礼部尚书钱谦益,率文武大臣数百人,冒雨跪迎降清军。从此,背上了“贰臣”的耻辱罪名,并在耻辱、空虚、悲哀、颓丧心灵的折磨中苟活,直至病逝。

  作为政治家,王铎在政治上是失败的,然而,政治的失意恰恰成就了他诗书画艺术的成功。正如他自己早已预料的“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虽然,王铎被列为“贰臣”,但书法史却公允地肯定了他的书法成就,尤其是对他在帖学发展方面的贡献,以及在晚明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以鲜明的书法风格和艺术个性开辟的借古开今的书法新天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书法史上依然掀起了王铎书风的新浪潮。

  王铎在书法上“独宗羲献”。他认为“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这说明他虽然遍临古帖,但始终抓住了帖学的源头。他还说“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王铎《琅华馆帖册跋尾》)。“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王铎书《琼蕊庐帖·临古法帖》后跋)。一句“古难今易”,道破了学书真谛,不仅对当时,也为后世学书者拨开迷雾找到了真经。为什么“古难”呢?凡古代经典都经过了历史的不断筛选,留下来的经典无论是笔法、结体,还是意韵气象上都是精深完美的,其远古的文化意韵也是深厚难以企及的。越是高、难的东西,文化和技术含量越高,所以我辈学书要尽可能地取法乎上,选择那些眼光能够识别而又合乎自己性情的古代碑帖来学习。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艺术眼光。因为只有提高了艺术眼光,真正地理解了才能更快捷地得到古人碑帖的真经。

  王铎一生,虽然真、行、隶、草皆能,然而他最擅长的还是行草,成就最大的也是行草。王铎书风以“二王”笔法为主,“参用颜真卿、米芾、李邕诸家法,不止入山阴之室也”。可以看出,王铎书法风格以“二王”为核心,糅以米芾及唐人诸家法。所以,王铎的行草既有“二王”的晋韵,索靖的高古,米芾的险绝痛快,又有唐人的开阔宽博。他的长条巨幅以饱蘸的墨汁,富于节奏韵律的行笔,形成涨墨、浓墨、飞白、干笔、润笔的强烈对比,创造出一种奇崛雄肆、以及黑白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字法的开张雄肆、以及墨色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上,他对明中期以董其昌为代表的秀雅、清俊、复古的文人书风有了较大的突破和颠覆,给人一种写意书法的艺术审美。黄道周评其书日“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辅茂,俯仰操纵,俱不由人”。50岁正是一个书家在传统文化修养和笔墨功力的积累上都达到鼎盛的时期,若天赋才情高又能自化,那必定是俯仰操纵,俱不由人的境界。可见黄道周对王铎书法的评价甚高。王铎终生倾力于书法“无他望,唯望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可见其“沉心驱志,割情断欲”的坚守和执著,具有这样心性和毅力的人最终能不自化吗?苍天有眼,不会辜负那些真正舍身取书的人。王铎50岁以后的行草笔力惊绝,浑厚奇肆,跌宕起伏,酣畅淋漓。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很多,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铎全集五卷本》收录了他348件作品,当然其中还会有沧海遗珠。全集中王铎的临书约有半数之多,有的临作临了不止一遍,这足以印证了他“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的书法生命状态。

《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赏析

       释文: 僕近脩小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比二處動靜,故常患,馳情。散騎癰轉利慶慰姊故,諸惡反側,永嘉至奉集,欣無喻,餘可耳。得華直疏故爾,諸惡不差,懸憂順何似未復,慶等近消息懸心,君何為耶?此猶未得盡集,理行大剋,遲此無喻。

  王铎对古帖的临摹方式可谓空前绝后。一种是如王铎临《圣教序》,对其笔意、结构的具象摹拟;另一种是糅以自己对古法帖理解的创造性摹拟。他临的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王焕之、王筠、谢安、褚遂良、柳公权、淳化阁帖、欧阳询等法帖,有时一个帖会临许多遍,当然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理解和临摹特点。他把古帖当做书写内容和元素,力求古人的用笔;而在结构、章法、气韵方面,完全是一种创造性的书写。如王铎48岁时临摹的《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之作。从王铎的这件临作中,仿佛看不到王羲之的魏晋书风,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雄浑开张的明清书风。《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主要特点如下:

  一、气象宏大

  此帖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着每一个欣赏者的眼睛。难怪数百年过后还有那么多的研究者和书法爱好者为之迷恋倾倒。《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字形大小变化不大,基本均匀,结构特别疏朗、空灵、大气,似乎看不到王羲之字法的影子。宽博的结构配上中锋圆润的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更加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这种中锋圆润劲健的线条引带、缠绕的夸张是对传统的超越。对传统的吸收是学习书法者的基本功,而对传统的发展和超越才是一个真正书法家艺术大家的才能和创造力。王铎不愧为一代大师,他一生临摹了那么多人的作品,却“不规规摹拟”,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这正是后辈学书者不能忽视的艺术创造力和创作方法。

  二,涨墨、浓墨的运用

  《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墨色前所未有的运用和突破。以前的古帖在用墨上大多会有线条的粗细之分,间有飞白,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用墨。墨饱和地渗出,有时墨洇得半个字都难以辨清笔画的来龙去脉。该帖约有八处涨墨,几乎分不清笔画,然而正是这几处让人难以辨析和接受的涨墨,起到了欣赏的兴奋剂作用,使这件作品具有了以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它使温文尔雅的魏晋帖学在审美上彻底被颠覆。他让欣赏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书写时内心澎湃的波涛。

  首先,王铎书写的长条巨幅一改魏晋典雅书风的案头把玩,改近觉为远观;其次,改细细品味为厅堂视觉效应;其三,改线条粗细均匀为墨块沉重与线形轻盈流畅的对比;其四,改字体中宫清俊为宽博空灵。总之,王铎创造性的临摹在徐渭草书的基础上,其结构的变形、涨墨形成的黑白对比以及作品创作幅式的变化,使书法的视觉审美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三、用笔中锋兼外拓绞转

  该帖除字与字之间引带稍细,其他点画都厚重、圆浑、古朴,几乎笔笔中锋,横折时外拓绞转,显得格局气象大,感觉舒朗,宽博、空灵。此件作品虽然黑白对比反差强烈,引带连绵,但点画用笔的起止、行、使转都做得干净到位。我们在临摹时要注意,既要把握大的视觉效果,又要注意用笔动作细节的到位完整。另外,还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即此帖横折往下时用的是外拓绞转,如“园”、“果”、“因”、“傥”、“见”、“常”、“动”、“静”等字, 而横画向上时则用的是折笔,如“晴”、“致”、“老”、“等”等字。

《王铎临王羲之(小园子帖)》赏析
释文: 僕脩園子,殊佳。致果雜藥,深可致懷也。儻因行往,希見。
比二處動靜,故常倫等,還殊慰意。睛老親翁,己卯冬夜 王铎。

  此帖是较具王铎书法特色的长条三行大草书。这样的作品一般第二行与第一行的间距大于第三行与第二行之间距。临此帖要学其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更要用心体悟其创造性的临摹、创作理念。虽然这件作品只是王铎的临作,但确实堪与他的创作作品比美甚至还更有特色。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对于书法的贡献已将书法艺术臻于完美,但是,做为一代书家对书法艺术若不能有新的发展和创造,将会愧对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