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琚行书《杂诗帖》

(2018-12-09 17:43:11)
标签:

书法艺术

【书画欣赏】

杂谈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性淡泊好古,工诗词,尤精翰墨,孝宗常召之论诗作字。擅正、草,工行书,极似米芾,而自有峻峭气格。《江宁府志》云:“琚留守建康,近城与东楼平楼下,设维摩榻,酷爱古梅,日临钟(繇)、王(羲之)帖。”大字极工。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天下第一江山”墨迹,乃为吴琚所书,今六大字额仍存,佳书为名山增辉。其书法明显特点是酷似米芾,后人认为南宋著名书法家中,得米襄阳笔墨神韵者,应首推吴琚。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杂诗帖》是一个行书书法图册,其中写有14首诗,但是诗句多不连贯。该图册一共是19页,每幅纵23~26厘米,横11~24厘米。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独到的体会。他像米芾一样,作品追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作品在变化中达到统一。从笔画上看,他的线条豁达自在,不经太多修饰,却极具表现力。吴琚能把书法中的藏与露、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他用笔果断,中锋与侧锋并用,提与按并施,一些字写得精神外耀,颇富神采。字的起笔处往往稍重,到笔画中间用力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他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营造飘逸超迈的气势。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从用墨上看,吴琚十分注重墨色的变化,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伤神,润处墨色华滋,燥处却不枯槁。从章法上看,作品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吴琚书法技法娴熟,作字成竹在胸,因而他书写起来能随遇而变,独出机巧。他在字与字、行与行间的呼应关系上,主要不是靠有形的牵丝连带来实现的,而是凭借字形的大小、高低、宽窄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对比来加强的。

吴琚行书《杂诗帖》

        他的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典型的文人书法墨迹。他的诗中写自然景观,溪水的潺流,垂杨的摇曳,春天的花香,暖日的鸟声啼鸣,如此等等,将人对自然与生命的向往融入诗词与书法之间。这样的书法作品,不会因为承载社会、历史、政治中的使命而感到沉重无比,而是试图把心灵释放到大自然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完成一种愉悦身心的生命情境。吴琚这件《杂诗帖册》,实现了诗与视觉的微妙互动。我们品读吴琚的作品,能感觉到一种情感的流动,仿佛听到清新悦耳的音乐,有一种被解放的舒畅。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吴琚行书《杂诗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