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折艳芳延安市2017级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申报表

(2017-10-26 17:43:30)
标签:

申报表

分类: 课题资料

项目类别    一般课题       编号                   

课题类别    基础教育                               

 

 

延安市“十三·五”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大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主持人:  折艳芳                        

所在单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申报日期:   2017年4月25日               

 

 

 

 

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制

2016年1月修订

 

 

填表说明

一、本表请用一律用宋体小四号字体认真填写。

二、本表第一项中所列主要研究人员一般为5—9人,(含课题负责人),不得超过9人。

三、课题主持人应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且具有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基本研究经验与研究能力。

四、所填内容必须为实验教师研究原创,如有网上下载、剽窃、抄袭他人作品,一经查实取消结题资格,并通报实验教师和所在单位。申请表中“课题研究设计”和“课题研究论证”两部分务必逐项详细规范填写。

五、本表一式三份及电子版呈送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

六、表中“项目类别”为:1.一般课题  2.重点课题;表中“课题类别”系指课题研究所属范围。请选项填写,限报1项:1.教育基本理论 2.教育心理 3.信息技术 4.基础教育 5.特殊教育 6.教育管理 7.幼儿教育 8.职业教育;表中“编号”由延安市教研中心课题管理办公室统一编写。

 

   址:延安市北关街师范路小沟坪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716000      

联系电话:0911-2380600

   真:(0911)2380698

电子信箱:yaktbzy@163.com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情况

主持人姓名

折艳芳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74.2.9

行政职务

教导副主任

职称

一级教师

研究专长

小学数学

学    

  本科

学位

 

课题情况

 

工作单位

延职附小

电话

13488416399

E-mail

 

通讯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邮政编码

716000

姓 名

职 称

职 务

工作单位

专  

课题研究分工

齐淑霞

高级教师

教研员

延安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小学数学

研究指导

刘丕斌

一级教师

副校长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小学数学

阶段总结、考核工作

白县萍

一级教师

教研组长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资料汇编

张茂伟

一级教师

办公室

主任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资料汇编

王  

一级教师

年级组长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资料汇编

淮文利

二级教师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简报撰写

刘慧芳

二级教师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简报撰写

                     课题主持人和主要研究成员近期教育科研情况

主持教育

科研规划

项目级别

及完成项

目 情 况

 

2014.05折艳芳主持的陕西省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与“探”的策略研究》结题

2014.12折艳芳参与的陕西省规划课题《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结题

2016.06淮文利参与的延安市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结题。

 

 

姓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出版)或交流处所

时  

合作人

折艳芳

《植树问题》

陕西省一等奖

2012.04

独立完成

折艳芳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各环节导课艺术》

《名校》杂志社

2013.10

独立完成

折艳芳

《小学数学课堂中“导”与“探”的关系》

《教学与研究》

2013.11

独立完成

折艳芳

《小学高年级数学简便计算策略初探》

《教学与研究》

2014.10

独立完成

白县萍

《身份证的意义》

录像课

一等奖

2005.12

独立完成

张茂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把握导课的艺术》

《教学与研究》

2013.12

独立完成

张茂伟

《三角形的认识》

陕西省教学学会

2014.04

独立完成

白县萍

《平移和旋转》

陕西省一等奖

2012.11

独立完成

 

淮文利

《找规律》

陕西省教科所

2014.12

独立完成

 

白县萍

《计算课可以如此精彩》

《新课程教学》

2014.09

独立完成

 

张茂伟

《如何正确处理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名校》杂志社

2013.10

独立完成

 

张茂伟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把握导课的艺术》

《教学与研究》

2013.12

独立完成

 

王飞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教学与研究》

2013.12

独立完成

 

二、课题研究设计

课题

界定

支撑

理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大问题”: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 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大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知识,是技能,更指数学思想与数学活动经验;大问题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于全面落实“四基”,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可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更具有思维的开放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大问题”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突破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的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并且挑战性强的问题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数学课堂,指向学生思考、表达、成就等多维度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大问题”有以下特点:第一,抓本质。它强调的是问题的“质”,问题必须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指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有“意义之水”在流淌。第二,外延大。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第三,问域宽。它能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发展。第四,少而精。它一般是学生学习的疑点,是教材的省略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数学思想的聚焦点,也是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找准了“大问题”,就意味着教者抓住了课堂的“课眼”。第五,挑战性强。它有一定难度,但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有“繁殖力”的。它可供迁移,可供生长,一般以问题开始,但不一定以问题结束;它能够催出大量的新问题,它就像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结出累累硕果;它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才开始活跃。然而平时我们习惯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问题繁、杂、碎,和 “一问到底”的现象,很少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即使提供了也没有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真正落实,仍然按照预设方案进行。“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课堂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即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教”与“学” 不太和谐,甚至严重脱离,学生是学习的工具是盛装知识的容器的角色始终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种“痼疾”。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开展了深入学习,在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黄爱华老师倡导的 “大问题教学”,吴正宪老师常说的“我们应让学生学理解的数学,学想明白的数学” 等理念的启发下,我们决定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的掌握与应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具体化)

 

 

1通过课题研究,达到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智慧,做到问在疑处,点在惑时,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教学策略和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自主探求知识,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科教学特色,形成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研究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了解什么是“大问题”?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头脑中的“大问题”是什么样的,从而使得我们能对“大问题”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更清晰、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并能为之找到更为合理贴切的新命名。

2.如何设计“大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探索出有关“大问题”设计的相关问题,比如说:“大问题”设计应该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在提出“大问题”的时候一般有哪些基本技术路径,怎样用最少的问题概括出最多的内容,一节课上有多少个“大问题”较为合适,“大问题”设计的原则或者说方法有哪些,“大问题”从哪来,“大问题”有哪些类型,怎样表述才能使我们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等等。

3.探究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

   伴随着致力于改善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形式,研究逐步指向“问得少、问得精、问得活”式的“大问题”教学模式。

  研究表明,“大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提出问题;第二,探索解决;第三,综合发展。在提出问题阶段,通常在实验观察、模拟生活实际等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在这种模式下逐步解决,既可以对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充分认识,又可以对数学学科与外部联系综合认识。

4.基于“大问题”教学模式展开过程中有哪些基本的路线?

 “大问题”的教学必然会改变课堂原有的顺序结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大问题”教学模式展开过程中教师的一般技巧。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教学时间的分配等都将是我们要考虑解决的。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以下的基本技术路线对于教学展开是有借鉴意义的:倾听——问——提炼——延伸——过渡。在“大问题”教学的结构中,这个基本路线有没有作用呢?有待于我们用具体的实践来寻找答案。

 

 

 

 

 

 

 

 

 

 

 

 

准备阶段

时  

过   

  2017.05

    ——

  2017.07

 

201705月——201707月):通过资料研究,明确研究的基本方向,研究的重点和研究的途径,组织研究力量,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落实人员分工,制订课题方案。设计申报、完成评审书、争取立项。教师深入学习课题方案,查阅信息资料,并进行课题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

 

 

 

时  

过   

  2017.09

    ——

  2017.12

 

 

 

 

(2017年9月—2017年12月):根据研究方案,分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明确研究职责。全面实施课题实验,跟踪记录实验情况,定期进行课例、课件评析,适时组织经验交流、专题研究等活动,反思研究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和内容;对研究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提炼实施研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有效模式;形成阶段性总结报告、论文、课例录像、系列课件。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待完善修正后继续实施。

 

总结阶段

时  

过    

  2018.02

    ——

  2018.06

 

 

2018年3月——2018年6月):全面达到方案制定的实验目标,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总结课题成果,拟定实验报告、论文,开展结题专家咨询,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进行课题成果的鉴定。

三、课题研究论证

 

课题提出的背

景与所要解决

的主要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面临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探究的开端。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意识,思维才开始活跃。然而平时我们习惯在问题的指向性和精确性上下功夫,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问题繁、杂、碎,和 “一问到底”的现象,很少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即使提供了也没有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真正落实,仍然按照预设方案进行。“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缺乏整体的架构与布局,教师的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因此,课堂呈现的问题依然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即便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理念引领下的课堂,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教”与“学” 不太和谐,甚至严重脱离。学生是学习的工具,是盛装知识的容器的角色始终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这已成为数学教育的一种“痼疾”。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开展了深入学习,在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黄爱华老师倡导的 “大问题教学”,吴正宪老师常说的“我们应让学生学理解的数学,学想明白的数学” 等理念的启发下,我们决定对大问题教学模式的掌握与应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使能力的养成做在平时,逐步探究解决目前教学现状的一些有效措施,真正的体会和运用有价值的数学教学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在不断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教学质量提高。

课题研究的实

践意义与理论

价  

问题教学,是学校一直开展的校本研究,学校一直致力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问题意识方面的研究,2015年,学校就进行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研究》市级规划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课题研究的氛围非常浓厚,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涵盖了小学数学各学段教学模式研究覆盖面广,能充分发挥数学组教师集体的聪明与智慧,促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而且本课题强调以校为本的研究,注重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时效性,切合我校教科研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完成课题的可行  

分  

这次的课题有省、市专家的指导。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同时我校一贯重视教科研工作,倡导“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的新理念,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

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资料文献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课题研究的有关信息,搜集有关“大问题”教学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大问题”构建的具体内容。

2.案例研究法。通过重点构建6-8个“大问题构建”的成功范例,分析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提炼“大问题”构建的类型、基本形态、实施策略,以及与“大问题”相对应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的结构。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的过程中,按计划开展“大问题”构建的各项实践研究活动,通过调查、座谈和观察,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使研究更具适切性。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进程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策略的效度。

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人员结构:我们本次研究的课题是依据国家规划课题《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及改进》确定的子课题《小学数学教师对“大问题”课堂模式的掌握与应用课例的研究》,研究者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学历水平全部达到本科,由我校教导副主任担任课题组组长,教研室高级职称专家、我校副校长办公室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青年教学骨干一线教师多人参加。这些教师曾多次负责或参与省、市规划课题研究,有相当成熟的非常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和研究成果出版,近几年又多次参加教育教学等培训,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同时为此专题已潜心研究了很长时间,积累了大量有关材料,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使本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石。近三年主持或参与省级规划课题研究,都已顺利结题,加之我校有科学规范的学校课题研究管理机制,为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2.学校的图书馆,拥有的教科研图书以及刊物杂志,研究资料、参考文献完全可以得到保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保障。

3.课题的选取,结合了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势,旨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行性强。课题研究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所以将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教育经费展开本课题的研究,支撑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预 期

研 究

成 果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017.12

 

  研究报告、论文、优秀课例等

 

2018.05

 

         课题总报告

  “大问题”教学设计案例集

 

 

2018.06

 

四、评审意见

 

 

课题

主持

人所

在单

位意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县区

教育

科研

部门

评审

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市教

育科

研部

门评

审意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