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教学新密码》,为数学课堂添动力

(2017-07-30 17:04:58)
标签:

教育

教学

心得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仲广群老师的《教学新密码》。《教学新密码》是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总结,完整地阐述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理论架构与实践操作方法。仲广群老师的助学课堂秉承这样的理念: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

http://s11/bmiddle/005VW5bAzy7d36eDY0O4a&690

我们都知道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个人的主动性,肯定学生个人意识和价值,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独立生存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花大量的心思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究知识点,然后去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一直不知道究竟怎样改变,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助学课堂在方式上为实践这个理念提出了相对应的“三助”:一是自助,二是互助,三是师助。自助:给课堂种植生长的种子:倡导先学后教,在助学单的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助,给课堂培植生长的土壤:通过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师助,给课堂播撒生长的阳光:通过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仲老师在讲解助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时候,把展示、释疑、整理、提升每一个方面都讲解得生动详细,通过阅读“3.2各环节的操作技巧”使我真正明白了每个环节如何做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在展示研究成果环节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1)先小组后全班: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个个有发言机会,还可以避免学生因对自己的先学状况心中没底,安排他面向全班展示时选择退却(2)先学困生,后学优生:这种由“差”到“好”的阶梯式、渐进性的展示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也是确保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习成果都能得到展示机会的需要。(3)有集体有个体:简单的问题,由个体展示;较难的问题、可以切块分割的问题、或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的问题,适合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伙伴互助环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交响乐一般的教学”。因为每个人的学习状况不同,无论前面的学生表达得多么清楚,多么深刻倾听的学生总还会有进一步交流或评价的内容:提问,对方没讲明白时;补充,对方没讲全面时;质疑,对方观点有漏洞时;辩论,对方模棱两可时;反驳,对方观点错误时。反思我们的课堂所缺少的不正是这些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展示组展示完缺少补充质疑,我想这和学生的自学、交流不深入有关,更和我们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训、引导不到位有直接关系。我们如果要达到书中所说的这种课堂效果,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要保证课堂上坚持不懈的给学生创造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的机会。

    3.3做进退有致的教师”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的“退”,实则是为了学生的“进”。“退”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一种艺术,目的是以此来换取学生的“进”。教师的“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站位的转移,由过去霸占讲台转移到学生的视线之外,同时让学生补上讲台的空间;而是言语的控制,尽量少讲话,努力做到三个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不能学会,但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不讲,刻意拔高,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要避免打断学生连贯的思维;避免因自己的插话影响学生的对话。三是学会示弱,学会“懂装不懂”,通过教师的示弱引发学生的辩解和思考。反思自己的课堂,一直做得都不够好的就是,总以为自己可以把知识讲全了、讲深了、讲透了,学生能听懂,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可事实上“教得了知识,教不了智慧”,学生的学习是低效的。

教育不光要教人学识与方法,更应使受教育者拥有了“自我完善和生成新的能力的能力”。教育还应该使受教育者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独立思考。仲广群老师的助学课堂将学生变成了小侦探,像侦探那样去探寻知识的奥秘;小老师,像老师那样把自己的理解阐述给大家听;小记者,像记者那样学会对不明的问题刨根问底;小辩手,像辩论手那样敢于与不同的意见争个高下。这些改变,必然引起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使得学生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反驳,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的课堂是学生的世界,仲老师的助学课堂让我们更清晰的明白了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