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阅读评论培养思想的核心素养——以《老人与海》教学为例

(2018-05-03 09:09:0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空间
          以阅读评论培养思想的核心素养——以《老人与海》教学为例    
                                                                             何明锋(研究员) 
          经典传承是艰难的影响历程,不是第三者(比如教师)的解读传授就能影响生命的,特别是对于疏离经典的混沌生命。对于用现代文明包裹的学生,经典几乎是外星传奇,用爱塑造生命是遥远的梦。要真正影响生命,只有高度独立地与经典交流,在安静独立的环境中,在宁静从容的心境下,沿经验的路径,方能去到经典的远方。也就是说,只有经验觉醒,抵达读自我的深度,才可能与经典交融或碰撞出热情和思想。教师如果还有意义,那是作阅读方法的指导者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者。
           人教版《老人与海》(节选)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最能代表这个硬汉作家的思想。对于被传统消极文化泡软的学生,大概是最急需又最难接受的作品。既然如此,教师即把作品里种种知识提炼成教条,一一讲授给学生,学生甚至都记录在案,结果怎样呢?结果是仍与经典隔膜。小说没有怪异情节,甚至也不惊险,作者要征服读者的显然是性格的魅力,及塑造性格独特的表现手法,比如,洗练的行文、精确的动作、苍凉的独白等。遇到困难是必然,可迁就学生放弃与困难斗争就是愚昧。教师的责任是教给学生与困难斗争的策略与方法。下面是以阅读评论的策略研读《老人与海》的教学探索,希望以此掘出经典的人文精华。
         一  让想象之舟驶入大海,激活经验,进入再创作
导入:请你置身茫茫大海,同老人一块与鲨鱼搏斗吧!请划出老人发出的特别举措,即动词,说出的特别话语,并思索,为什么如此行如此言,表现他什么性格?标注在段落旁。
        课堂是充实的寂静,大家边默读边思索边旁批。寂静是想象起飞的跑道,心灵沿文字的幽径去到远方的大海,去亲历老人的际遇。这是力量悬殊注定失败的搏斗,可老人没有败相,鱼叉攮去的动作精确,力量足够,性格突显。学生在求索老人的动作及鲨鱼的动作内含的精神时,想象抵达经验的远方,发生研读的趣味,并用经验补足动作间的空白,生动创造围绕“攮”的丰富细节,比如,扬起鱼叉时,坚毅的表情,凶狠的目光,喉咙发出的声音等,感受到老人饱满的力量。兴趣源于阅读获得经验响应,尽管读者并不清醒,是什么经验觉醒。经验参与使阅读升华为读自我,由单边的接受阅读发展为干预阅读,进入再创作佳境。热情觉醒,想象飞翔,阅读的既是小说,又不是小说,因为着上经验鲜明的个性,几十名学生看到几十种类似却有差异的搏斗场景。比如,老人动作的力度,刚毅的深度,渴望的强度,都会因经验而有差异,只有梦想坚强的灵魂最深刻地理解老人。
          当丰富的体验积淀为抽象的概念——性格特征时(比如,刚毅),就从感性升华为理性认识,其间情感和思维历程极复杂,对老人的探索而言,是从生动的想象到抽象的归纳,又含着感同身受的体验,比如,搏斗的沉着兴奋,力度与艰难,执着与注定失败的悲哀等;对自我的探索而言,在老人顽强个性的镜子里照彻自我的懦弱,充满发现的喜悦、否定自我的痛苦,及对顽强的神往,是对旧经验的超越,新经验的建构。“刚毅”决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沉甸甸的生命讯息,在心灵之壁凿出深刻印记。
老人并非搏杀的机器,小说在情节演绎中雕刻立体的性格,特别是大量独白的插入,不仅在刚性里渗透柔和的一面,而且在孤独的大海上叫出一种苍凉的诗意。作者以灵动的叙述语态,时而以“对话”方式,时而以第一人称直白心理,表达老人丰富的内心冲突。“人不是生来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打不败他。“充溢怎样的豪迈尊严,竖起怎样的个性高标?另一方面搏杀并没带来取胜的喜悦,而是唤醒对死者的悲悯以至忏悔,充满生存的无奈与残酷。随着搏斗的更加艰难,顽强乐观自信又充满失败的悲凉,极致地表达美国式文化人格。
         这些性格标签要是由教师张贴,就蜕变为教条,性格和真实的力量无从抵达自我经验的远方,无从影响学生。教师无论讲得多么精彩,都不过在生命之湖上打水漂;纵然声情并茂,也只有肤浅的视听刺激,哪来想象和经验参与的人格渗透?
在充分体验研读批注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纠正和补充老人性格,正确全面地把握人物。
          二  扮演人物,重塑自我
          导入:
         老人其实就是作者,小说常常以第一人称表达内心体验,人物与作者融于一体。以经验为参照干预评价老人性格,并非最深阅读,只有跟人物融为一体,钻进人物灵魂,扮演老人,经历老人的搏斗,才是最深阅读。自我成为老人,亲历与鲨鱼的搏斗,及内心的自我搏斗,就是在心灵舞台重塑自我顽强乐观又不失温情的个性。为了抵达“白日做梦“的高度,请从下列问题选择一个,深刻体验和研究人物,写篇1000字的人物评论。第一,分明是注定失败的搏斗,为什么老人还要选择斗争到底?第二,老人最有魅力的个性是意志的顽强,还是打不倒的尊严?第三,老人决不存丝毫取胜的侥幸,行文充满强烈的悲剧色彩,这对于塑造老人性格有什么意义?第四,为什么主人公是老人,而且是没有家庭的老人,这对于塑造主人公性格有什么意义?如果你觉得这些角度都不满意,请自由选择一个角度切入人物,突出人物的一种性格,以第一人称写篇人物评论。
         从接受阅读到干预阅读再到扮演人物,是阅读境界的两次飞跃。扮演把阅读与重塑自我有机统一,是经典对生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基本策略。要进入扮演并非易事,首先是唤醒经验和想象,培养干预热情。经验觉醒的标志是感染,即老人的命运唤醒怜悯及尊严受创的痛楚等相关经验,以及老人的勇敢沉着坚毅唤醒相反的经验,从简单接纳信息发展为审美,兴趣诞生。这才有了上面对人物性格全面准确的把握。其次是在经验的干预中,经历碰撞的痛苦而发生认识的飞跃,与人物融合。这是进入扮演最关键的一步,没有认识的飞跃即没有扮演。老人的性格与自我的性格经验冲突很复杂。一般地讲,不仅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巨大反差,更由于文化影响,自我是胆小懦弱的,而且尊严意识模糊,必然在审美中体验到碰撞的痛苦。不过,痛苦的逻辑发展是觉醒,是对强大个性的神往,进而翻越文化人格的高坎儿与刚毅顽强自尊等性格融合,观念发生变革。          总之,没有寂静的环境宁静的心境,没有潜心研读,没有对人物的热爱和神往,没有经验与人物的高度融合,体验老人跟命运搏斗的痛苦与豪情,没有想象自由的翱翔,就无法进入扮演的审美境界。
          自我幻化的老人是自我与小说中老人的有机组合体,既有小说人物的主体性格,又打上自我经验的烙印,是再创作的人物。大概再也没有更深刻更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阅读,再也没有更能吸纳经典营养的阅读。用四个问题引导扮演,是从四个角度示范切入,掘出四口深井,让老人个性智慧的清泉汩汩涌出,年老体衰、孤独无助、注定失败等更反衬性格的伟力、尊严的高标。我们拒绝写人物性格分析,只能切入老人性格的一种特征写评论,旨在深刻性上下功夫。学生选择切入角度是由经验决定的,懦弱的觉醒鼓舞自我选择坚强的性格,尊严的觉醒鼓舞自我选择自尊的性格,而尊严坚强用失败考量,更显出分量。
          确立评论的论题是自由研读的成果,是体验和思维的结晶,是认识的飞跃,思想的诞生,指明进一步研读挖掘的方向。学生论题极丰富,彰显个性阅读的智慧,从坚强的角度,有“执着的失败彰显刚强”“失败测量坚强的高度”“用生命诠释坚强”“失败赋予坚强格外的美”“坚强的力量”等;从尊严的角度,有“打不倒的尊严”“失败称出尊严的重量”“为尊严而活”“尊严是生命的支柱”“一曲尊严的慷慨悲歌”;从温情的角度,有“苍凉的失败之歌”“孤独的宿命”“仁慈与凶悍辩证统一”“失败塑造的灵魂”“柔情的硬汉”等等。由于源于情感,这些思想不仅是认识自我的智慧,渗透品格,而且影响行动,鼓舞自我拓展生活的疆界。
         在探索中发现,进入扮演委实不易,研读空间不广阔,对老人情感不能体验得十分深刻,经验不能十分活跃,想象的触觉不到伸进每个角落,扮演人物就是奢谈。
            三  写作人物评论
             阅读评论是思想的沃土,文化(即认识自我的智慧)的根基,也是天然的作文方式。在以讲代读的课堂,教师解读也是一种评论,可与学生思想的建构无缘,因为那是从天而降的教条。思想不能靠传授,只要得之于他人就不是思想,而是人云亦云。思想是对情感规律的发现,人生真理的觉悟,是独创的。由于经验的参与,想象的创造,深刻的角色扮演,思想才有了活水源头。评论的看似文本,本质是培养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特别是人物评论。
            导入:
            确立论题,研读才聚焦思维,挖掘智慧的研读才有了方向。要支撑论题,就得筛选小说典型材料,以分析论证观点,否则分析就空洞,从文本游离,甚至写成读后感;为了论证严密,统摄材料,就必须提炼出分论点。请深入研读小说,把凿进生命深处的细节挑选出来,深刻体验言行等细节里丰富的潜台词,思索为什么如此言如此行,把关键词批注出来。然后对选择的材料分类,并提炼分论点,写出写作提纲。
          对于没有目标的阅读,读第一遍还觉得新奇,第二遍就感觉无聊,第三遍就读不下去。可对于探究性阅读,越读滋味越淳厚。筛选分析材料并写提纲的过程,是扮演的深化,体验认识的深化,会发现许多新东西,仿佛重新认识老人。海明威行文干净,总藏有许多潜台词。聚焦目标的研读才充分发掘潜台词,用想象补足字里行间的空白,捕捉老人亲切又深沉的思想,老人的形象更丰满起来。比如,第一次杀鲭鲨,他就“不抱什么希望”,才发觉,凭人生沧桑,老人对失败命运洞若观火。明知输定却要搏斗,足见老人倔强顽强的性格,而尊严正是与命运抗争的源头。
         在掌握较丰富的材料基础上,寻觅提炼分论点是重要的工作,将分散的材料分类统摄,使之成为有机整体,提纲成型。分论点的关系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并列式,二是递进式。如果有反衬的人物,自然还有对比式。情节推进,性格发展是常态,递进式分论点就是普遍规律。比如,“为尊严而活”的论题,随着跟鲨鱼搏斗的形势变化,失败的格局很快确定,即可确立如下分论点:1、杀掉鲭鲨的豪迈与忏悔;2、杀掉加拉诺鲨的失败与痛苦;3、“斗到死”的不认输;4、斗败的不屈服。
         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评论,让自我始终以老人的角色体验和分析,发肺腑之声,张扬个性。评论开始几句就鲜明地感觉出魅力,仿佛是老人在自我审视,深沉自然,富含人生智慧。事实上,写作评论的过程既是研读的升华,又是认识自我的升华。
         写作评论是角色体验的升华,只有在解剖典型材料时,自我才最充分地感受到老人搏斗的艰苦卓绝,把顽强和尊严放到痛苦的砧上锤炼得锋利纯粹,与老人融于一体。连自我也惊奇,怎么挖掘出如此丰富如此有分量的潜台词?怎么对老人理解得如此深刻准确?只有这一刻,自我才切实领悟到,唯有用笔研读,方能抵达如此高远的地带;唯有评论,方能扮演得如此到位。
         写作评论是认识老人的升华。正是在从容鉴赏老人极富个性的言行中,在充分发掘老人言行里丰厚的精神营养中,自我才对老人的个性有了最深刻的认识,精确称出勇敢顽强自尊乐观自信等的重量,攀越到作者的高峰。
          写作评论是认识自我的升华。在用笔分析鉴赏中,在自我与老人高度融合的过程中,自我才猛然发觉,认识和评论的不再是小说,而是自我。这是对自我生命卓有成效的探索呀!海明威用一生探索方抵达的个性高峰,仅凭一周不到的时间,自我竟去到作者的远方,与作者心心相通,畅享个性智慧的幸福。谁能相信,个性的信仰,尊严的信仰,正在悄然播下坚实的种子?
           写作评论本质上是在心灵疆场对自我个性的重塑,唯有笔能把勇敢刚毅尊严等字眼雕刻于心灵之壁,亲历老人与命运顽强搏斗的卓绝艰苦,仿佛把自我心力释放得干净彻底,体验到筋疲力尽也决不认输的强悍,纵然有淡淡的悲伤,也决没有丝毫灰败。
听着学生朗读富有个性却尚留稚气的评论,不能不相信,研读《老人与海》是一场深刻的生命启蒙运动,必将对生命产生深远影响。
          四  写作思辨评论
          不过,读者探索并未结束。我们总是鼓励有批判天赋的孩子以思辨智慧再深入挖掘小说 。有叛逆个性的读者,对老人的行为很容易质疑:分明是失败的搏斗,为什么要作无价值的斗争,而且还要“斗到死”,最终斗得体无完肤筋疲力尽?这不是顽固愚昧的偏执狂吗?难道老人就没有别的更有效的办法与鲨鱼斗争吗?等等。
          教师也常用问题启发学生,为研读指明探索方向,可只有自我经验受挫诞生的问题,才能激起探索的极大热情,开发认识自我的智慧。随着研读的深入,问题向两大方向演绎,要么理解作者,问题释然,从而创建新经验,培养新思想;要么坚守自我,否定作者,写成批判性评论:两种评论都具有思辨智慧,前者以深刻取胜,后者以创新取胜。
           与作者求同,沿鉴赏的思路求索,至少可以从四大方面思辨求深。第一,作品写于晚年,作者母亲和第一任妻子相继离世,作品显然带上悲观色彩,感觉特别孤独,赋予小说悲剧美。第二,从美国文化审视,人们偏爱失败,尊重失败,认定经历失败考验的人格才令人敬重,因为没有成功的补偿,奋斗尤其显得难能可贵。第三,在作者看来,唯有失败才能让刚毅和尊严抵达极致,彰显伟大的个性力量。第四,故事显然有象征意味,人生苦斗常常如老人斗鲨鱼,孤独无助,蕴含人世孤独奋斗的普遍真理;同时,人生奋斗更大的必然性恰恰不是成功,而是失败,多少人只身奋斗注定失败,成功者很少。
           与作者求异,沿批判的思路求索,至少可以确立如下分论点,支撑批判论题。第一,既然清楚失败的必然,而且从开始就不抱成功的侥幸,为什么还要选择斗争呢?第二,随搏斗深入,老人更清醒,失败是注定了,为什么不放弃搏斗?第三,有没有其他更智慧的方法挑战命运,比如,让大鱼不留下血的腥味,或者局部解剖大鱼,把大鱼的肉部分搬运到船上?第四,老人的倔强固执恰恰不是对尊严的维护,而是抹杀。
           综上所述,经典要影响生命,产生教育功能,科学的教法是,在孤独中,让读者与经典中人物(或作者)对话,唤醒经验,鼓动想象的翅膀,从而建构思想,写成评论,渗透人格,为现实重塑自我作铺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