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中的军事

(2018-02-12 15:47:27)

                    《诗经》中的军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史诗集,它反映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方面都有极大进步。取得统治地位的集团,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日益吞并弱小的部落和集团。这样他们就需要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夏朝开始,国家就注重发展自己的军队,到了周朝,各种礼乐制度都已完全具备,中央政府通过各种规定,限制诸侯国的军事力量,但是,随着各诸侯国的互相吞并残杀,一百多个诸侯国成为七个大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他们都想摆脱周王朝的制约,独霸天下,厮杀更为厉害。最后秦国战到最后取得胜利,完成了大一统的天下。

      《诗经》中对于军事的表现,是通过一般叙事的方式间接表现出来的。它虽然没有专章描写打仗,但是通过歌颂某些片段,我们也能从一个方面去了解西周以后时期的战争情况。

关于军队的数量: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主要包括六部分:

    天官冢宰,这些官员主要负责宫廷事务;

    地官司徒,大司徒及其他职官,负责民政事务;

    春官宗伯,大宗伯及以下职官,负责宗族事务;

    夏官司马,大司马及以下职官,负责军事事务;

    秋官司寇,大司寇及以下职官,负责刑罚事务;

    冬官百工,其百工及职官,负责营造事务。

在《周礼·夏官·司马》中规定:“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转摘自《辞源·合订本》165页)

《诗经·大雅·常武》中有“整我六师,以修我戎”之句。在《诗经·大雅·棫朴》中,也有“周王于迈,六师及之”。其中“六师”是军队的总称。也叫“六军”。周朝时的制度规定,天子有六军,诸侯国有三军、二军、一军不等。后来,六军就作为军队的总称。如此看来,六军的人数不少(75000人)。但是大家想想,周天子下属的诸侯国有一百多个,把诸侯国的军队加起来,其总数不知道要几倍于天子的军队。但是,西周时期,天子打仗时是可以调动诸侯国的军队的,随着诸侯国的兼并,一些诸侯国渐渐壮大起来,也逐渐不听周天子的指挥,所以,规定诸侯国有军队,就使得周朝的实力被架空了。

大国三军就是三万七千五百人。

《诗经·鲁颂·閟宫》中有一段话,可以参考以验证《周礼》这段话的可信程度。《閟宫》中说“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说鲁僖公有兵车千辆,战士三万人。当时,鲁国是大国,应该有“三军”人马,兵车千辆,人马三万,看来是符合规定的。

 

关于军队的训练:

部队要打仗,就要训练,只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战胜敌人。

《诗经·小雅·采芑》就有“,其车三千,师干之试”的描述。说的是统帅方叔动用兵车三千辆,率领军士在练兵场操练,以便征服北方玁狁和南方荆蛮。这里除了兵车以外,兵士们还身披甲胄,手拿盾牌,在兵车的掩护下练习作战。“师干之试”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诗歌中多处出现练兵打仗的描写,比如“其车三千,师干之试”就是说方叔用他的三千兵车,上万的军士在练兵场上训练,“伐鼓渊渊,振旅阗阗”,助阵战鼓擂的震天响,把大军训练得雄赳赳、气昂昂。

除去训练作战战术以外,个人技术也极为重要,比如射箭技术,就十分重要。

《射箭·齐风·猗嗟》是一篇赞美少年射箭技术高超的诗,通篇都是说少年美貌和射箭技术优秀。

射箭技术是古人十分看重的事情。“骑射”是一员战将必不可少的两项本领,骑马技术要好,射箭技术也要好。因为射箭是古代远距离杀伤敌人的有效办法。《猗嗟》中描写的少年射箭技术高超,能箭箭中靶,并且能箭箭射中靶心(“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他的技术如此高强,是和他刻苦练习分不开的,他每日练习(“终日射侯,不出正兮”),所以才能练出过硬本领(“射则臧兮”),达到箭不虚发的地步。

 

关于打仗的舆论准备:

《诗经·大雅·常武》是说太师皇父接受命令,“整我六师,以修我戎”,训练整顿六师,制备修理武器,准备讨伐徐国。而皇父把军队训练得气势如虹,表示一定要征服徐国,诗的第五章非常细致传神地描写了部队的威武气势:“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全诗共六章,其中前五章都是说皇父准备打仗,制造声势,,把徐国吓得惊慌失措,派人求和。这种以训练作为打仗的准备,制造舆论声势,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是最高的智慧和最好的办法。事实证明,皇父打败徐国,徐国派人到周天子那里去求和了。而周天子在徐国派人求和后,立即同意和谈,并且立即把兵撤回,不再打打仗。用和平方式解决战争问题,用德治统治天下,这是周朝早期的治国方略。(上面说的都是根据《常武》的诗得来的,这首诗实际上是歌颂周宣王的,但是,实际历史上周宣王也没有什么德治可言,他到处打仗,穷兵黩武,把西周带入了衰弱的时代,到了他的下一代周幽王,就更不行了,诸侯割据,春秋、战国时代到了。)

 

  怎样打仗?

那时以兵车作战为主,首先靠兵车冲锋,掩护士兵上前打仗。

《诗经·小雅·采薇》第五章中有“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两句,“君子所依”的就是高大的兵车,而“小人所腓”的也是这辆兵车,他们不是去乘车,而是去依靠这辆车作为掩护,去冲锋陷阵。诗中“腓”字,《说文》和《尔雅》都解释为“隐也”就是掩护的意思。

《诗经·小雅·六月》是描写周王朝出兵抵抗玁狁的诗篇,其中有句“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就是说有十辆兵车在前面冲锋陷阵,以便冲破敌方的阵营,让后面的兵士冲上前去打仗。

从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出,周朝时打仗都是兵车在前,掩护兵士冲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