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中的怜民情怀
(2017-09-16 14:56:34)白居易诗中的怜民情怀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壬子年,公元772年),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以第四名中进士第,贞元十八年(八〇二年,三十一岁)试书判拔萃科及第,贞元十九年(八〇三年,三十二岁)授校书郎。从此走上为官之道,到会昌二年(八四二年,七十一岁),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以上据顾学颉、周汝昌选注《白居易诗选》之顾学颉编附录《白居易年谱(简编)》摘编)。当官近四十年。官任数地,留下不少政绩,也留下不少爱民佳话和怜民诗篇。
1、“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一生做过许多衣服,难能可贵的是他经常在做了一件新的棉衣后,就想到那些没有棉衣过冬的贫苦群众,如:唐·白居易<</span>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此诗约为元和初年作,(约为806年)他不但想到自己穿暖,不能独善其身(“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甚至想到了要做一件万里大的裘服,把天下的受冻人都罩住,免得受冻。这是不是有点像诗人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味?
白居易还有一诗《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余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
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余温。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
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
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
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此诗作于长庆二年冬,即公元822年冬,他为两位音乐家做了两件棉衣,为什么呢?是因为自己有了棉衣,而这流寓杭州的两位音乐家却“天寒身上犹衣葛”,天气寒冷还穿着单衣,“宾客不见绨袍惠”,没有棉衣,所以他要为他们做件御寒的衣服。同时,他还进一步发挥说,他要做一件你们没有见过的“大裘”,这件衣服非缯非纩,是他要用法度和仁义去治理杭州,让杭州人民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温暖。
这两首诗中都提到“吴绵”和“桂布”,“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吴绵软如云,桂布白似雪。这里的吴绵指的是丝绵,江浙一带养蚕缫丝,丝绸纺织业发达,盛产丝绵,以苏州一带为代表,称为吴绵。在桂林一带盛产木棉,木棉纺成丝可以织布,这就是桂布。
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
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
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此诗大概作于大和五、六年,约为公元831/832年。
这首诗中出现了“木棉”一词,木棉是木棉树产生的,是从海南传入中土的(大概在南北朝时期传入)唐朝时使用木棉还不是很普遍。这和宋元时期传入中国的棉花不是一回事。
三首诗从806年到832年,写的是同一件事——做棉袄(绫袄),但是反映了白居易同一个思想:即自己身上暖和了,还想着那些没有棉衣的人。甚至还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思想,“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心中都想着贫苦人,这在封建官吏中是否是不多见了?
2,“勿嫌禄俸薄,厚即多忧责”
白居易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俸禄问题,从初次为官到致仕退休,他始终想到,既然食取官家俸禄,就要为国家做事,为老百姓谋利,不能光拿钱不干事、少干事。
元和二年(807年),白居易在盩厔(现称周至)作县尉,写了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观刈麦》把他看到的农民夏天辛苦劳作的情景和农妇悲痛的诉说,都写在诗里,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劳动人民沉重的租税负担。诗的最后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此时,他虽然是一个小官,(县尉,九品下)年禄有三百石,想想自己不事农桑,还岁有余粮,感到很惭愧。
元和三年(808年)五月,白居易被授予左拾遗(八品),为此,他写了一首《初授拾遗》,记录此时的心境,诗的后半段说:“岂不思匪躬,适遇时无事。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左拾遗是可以向皇帝直接进言的谏官,但是没有事情干,只能随班点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对此,他深怀愧疚。
白居易有七律《闲适》:
禄俸优饶官不卑,就中闲适是分司。风光暖助游行处,雨雪寒供饮宴时。
肥马轻裘还粗有,粗歌薄酒亦相随。微躬所要今皆得,只是蹉跎得校迟。
此诗作于洛阳,时诗人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分司东都十三年。”(白居易《达哉乐天行》)。【白居易自大和三年(829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到会昌二年(842年)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共历十三年】。所谓分司东都,就是以太子宾客的名义,派往洛阳工作,是一个高级闲官,品级高(正三品),禄俸厚。无论是风光和暖时外出游赏,还是雨雪严寒时邀朋宴饮,供给都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正因为无事可做,等于坐冷板凳,“官不卑”,实“闲适”,以前想要得到的,今天都得到了。“只是蹉跎得校迟。”,意意思是只是混日子,蹉跎岁月,无事可做,可惜这些俸禄了。
我们从上述摘录的几首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从最初的小官,到最后的三品大员,无论在何时何地,当他拿到俸禄时,他都会掂一掂自己在此时的分量,即所得俸禄是否和自己的付出相一致,如果自己感到付出太少,就要自省一番。正如他自己所说,“勿嫌禄俸薄,厚即多忧责”(《昭国闲居》),他从不抱怨自己的俸禄太少,只有感觉自己应负更多责任。
3、关注灾害中的人民:
由于古时人们对于自然灾害的认识有限,财力物力都极其有限,因此政府对于自然灾害的治理能力也很低。一遇上自然灾害,不是任其泛滥,听天由命,就是求神拜佛,烧香念经,白居易在做官期间,尤其是在做地方官期间,遇到自然灾害,除去积极组织民众抢险救灾外,还上书朝廷,免除赋税,减轻人民负担,为一方人民保平安。
白居易有五古诗《贺雨》:
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
上心念下民,惧岁成灾凶。遂下罪己诏,殷勤告万邦。......
元和三年是公元808年,是唐宪宗执政,久旱如此,皇帝下“罪己诏”以求雨,可巧,老天下雨了,于是白居易写诗祝贺大雨解决了旱情,人民有救,生活有着落。诗中虽然有“拍马屁”之嫌,但是其出发点是祝贺旱情消除。
元和六年春二月大寒,大雪纷飞,白居易有《春雪》诗说“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上林草尽没,曲江冰复结。
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春雪不是不好,而是下的不是时候(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成了灾害,把许多植物都冻坏了(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一场春雪,白居易看到的是植物冻死,忧虑的是来年生活怎样过。
元和八年又大寒,白居易诗《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他想到的是竹子和松柏都冻死了,没有棉衣的贫苦人如何受得了。在那十室九贫的村寨,那些缺衣少食的人们唯有烧蒿草取暖,愁待天明。他想想自己衣食不缺,但却不事农桑,深感愧疚。白居易的怜民思想,在这篇诗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白居易是个有心人,关注民生疾苦,短短的几年间的灾情都记录在自己的诗中,并且有年月可查,他不是一般地描写灾情,而是由灾情想到农民的苦状,比如在《村居苦寒》中,就说“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任何时代,农民问题都是一个大问题,只有解决好农民问题,社会才能安定团结。也只有关心农民,体贴农民,才是一个好官,旧社会这样的好官凤毛麟角,不多见,即使是今天,官员中时时事事想到人民的人也不多见。
4、强烈谴责皇帝的荒淫生活和官吏的横征暴敛:
(1)“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是白居易《红线毯》中的两句诗。它有力地揭露了宣城太守为了邀功求赏,极力催剥织工的恶行。同时也谴责了皇帝的淫逸无度,不关心人民疾苦。
“一丈毯,千两丝”,按披香殿的面积计算,“披香殿广十丈余”,披香殿起码也有一百多平方丈,,就需要十多万两丝,据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朝中部某地的物价资料:细绵绸一匹: 1880文 (高级绵织物) 紫熟绵绫一匹: 2640文 (高级丝织品,),我们取其平均数每匹绸(或绫)为2260文,一匹绫长四丈(40尺),每丈就是565文钱。绫和毯不同,绫薄而毯厚,同样面积的毯重量是绫的几十倍,按此计算,价钱就非常可观。价钱是其次,关键是“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加班加点地催促织工完成任务,不计成本,不管死活,只知邀功求赏。这样的行为引起白居易的强烈不满,使他发出了“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的强烈呐喊。
(2)官吏的“急敛暴征求考课”,不顾人民死活:
白居易在《杜陵叟》一诗中,愤怒地谴责了杜陵地方的官吏不顾人民死活,不顾天灾造成的损失,只顾自己邀功求赏,在大灾之年,仍然横征暴敛,为害人民。诗中说:“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把“急敛暴征求考课”的官吏称为“虐人害物即豺狼”,是“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
(3)即使是皇宫的太监,也狗仗人势,欺压百姓:
在《卖炭翁》这首诗中,白居易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任意蹂躏百姓的丑恶嘴脸,把劳动人民辛辛苦苦烧出的一车炭,只用几尺绫子就拿去了。“.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揭露中唐时候的所谓“宫市”而作的,“宫市”为中唐时皇室于市中公开掠夺民间财物之一种弊政。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愈益变本加厉,以宦官(宫使)专司其事,遣“白望”(宫中派出的采办员)数百人于长安东、西两市监望,视所需物,即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微值勒索而去。当然,受到勒索敲诈的不只是卖炭翁一人,诗人通过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来谴责皇帝官吏的霸道行为。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5、白居易痛恨官商勾结,盘剥人民
白居易有一首诗叫《盐商妇》,把一个不事劳动,锦衣玉食生活的盐商之妇,描写得维妙维俏。“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前呼苍头后叱婢,”这样一个妇人为何如此富有?都是因为她嫁了一个大盐商,还是一个有官方背景的官商。“问尔因何得如此?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这个盐商,不但有官方背景,而且是有皇帝的背景,他的违法收入连管盐铁的尚书都不知道。“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做了十五年的盐商,就发迹得大富大贵了。我们知道,唐朝和汉朝一样,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名义上是国家管理发给商人专卖证书,实际上官商勾结,营私舞弊,操纵物价,把盐价提高几十甚至几百倍,加重人民负担,自己摄取高利。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盐商利归于己, 无物不取。”就是对于盐商的深刻揭露。白居易从盐商之妇的豪华生活的一个侧面,揭露了官商勾结的恶果,更直指皇帝的昏庸。
我们从上述列选的几首诗中可以看到白居易的确有关心人民疾苦的心情,也揭露了一些官吏和不法商人的恶行,但是,他没有提出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他甚至还为皇帝辩解(如《贺雨》),歌颂圣德。这些,都是白居易自身的局限,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我们从白居易的为人和当时大多数官吏的作为来看,白居易是这些人当中的佼佼者。不论在自己身处何种地位,官职大小,他都能关注人民疾苦,关注自己是否尽责,即使在自己被贬流寓,或者退休回家,他都没有改变这种思想,始终如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