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与熊掌的故事及其他
(2021-03-23 14:47:49)分类: 天南地北 |
成语大多四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八个字,因其与众不同,故而印象较深。该成语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意义在于说明二者不可兼得时的取舍方法。
撇开该成语的主题不看,为什么孟子要把鱼与熊掌相提并论,放在一起进行取舍?先秦时期鱼的金贵堪比熊掌?
根据一些古代文献推测,先秦时期,能吃鱼是富贵的象征,鱼是王公贵族、上流社会的美食。
《诗·陈风·衡门》: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大意:吃鱼何必一定要黄河中的鲂鱼鲤鱼?娶妻又何必非齐姜、宋子不可?
齐之姜:周朝的齐国为姜姓。古代女子以姓氏相称,齐之姜指齐君的宗女。后也借指名门官宦人家的女儿。
宋之子:宋国子姓的贵族女子。孔颖达疏:“宋者,殷之苗裔, 契之后也。”《殷本纪》云:舜封契於商 ,赐姓曰子。”“宋子”后也借指王侯之女。
那时,鲂鱼、鲤鱼能比作齐姜、宋子!不同凡响。
《诗·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一干高官名人的筵席,少不了珍馐“脍鲤”。
古代鲤鱼除了是珍馐外,象征意义恐怕更重要。
《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鱼金贵,送鱼很时尚,很衬身份。《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鲁国君主鲁昭公听闻孔子得子,送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感到非常荣耀,遂为儿子起名“孔鲤”。一条鱼,竟然可以成为孔圣人儿子的名字!可见“鱼”在当时已有超出食材的社会意义。
“冯谖弹铗”的典故更是创造出著名的汉语词汇“食无鱼”。“食无鱼”成为待客不丰或不受重视﹑生活贫苦的典故,还有待遇低、怀才不遇等意思。
换个角度看鱼,古代渔具落后,捕鱼难度大,人工养鱼发展的又晚,鱼不易得到,所以物以稀为贵。
《淮南子说山训》(汉代刘安)有这么一句:“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臣干谷。”意思是君王想要良材,臣子们就会去毁坏树林;君王想吃鲜鱼,臣子们就会去抽干河谷。“竭泽而渔”!劳民伤财啊,没有调动大量人力资源权力的人是做不到的,难怪那时能吃鱼是富贵的象征。
还有人纯粹从技术角度推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有人分析,熊喜欢吃鱼。熊捕鱼的方法是用熊掌拍击河里的鱼,把鱼被击到岸边,再抓了吃。设想一下,一头熊刚好抓到一只鱼的时候,有个猎人出现。猎人有两个选择:
1.把熊赶走得到鱼。(仅得鱼)
2.趁熊吃鱼时,袭击并捕获熊,然后割取熊掌。(仅得熊)
熊凶残成性,捕获它并不是件容易事。要得到熊掌必须以鱼为诱
饵。要得到鱼,就得赶走熊(失去熊掌),故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个分析有趣的很。
“鱼与熊掌”的故事后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
看来并不是我一人没事瞎琢磨“鱼与熊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