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为什么发展几千年没大的变化?
(2021-03-04 18:09:41)分类: 书里书外 |
《世界建筑史(插图本)·中国建筑》(英·Andrew Boyd)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成长于中国本土自己的新时期文化之上,不受外来干扰而独立地发展,很早便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地步。从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铜器时代直至最近的一个世纪,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连续不断、完整和统一。
中国建筑就是如此方式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的组成部分,很早便发展成它自己独有的性格,这个程度不寻常的体系相继相承地绵延着,到了20世纪还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定的传统。就是这种连续性,当然并不是任何真正的古物,有助于造成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的要旨。”
从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过程看,Andrew Boyd的话总体上是准确的。
中国传统建筑自成体系,虽有长达几千、近万年的发展历史,但大的框架没变,秉承“不寻常的体系”“相继相承地绵延着”。
中国传统建筑几千、近万年“相继相承地绵延着”,一直没有发生突变,主要的原因起码有以下两点:
一、从文化角度看,从周至清约三千年,传统文化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主导。而《易经·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和《黄帝宅经》序:“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等传统建筑指导思想均源自儒家文化。传统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传统文化的延续而延续。
二、从技术角度看,中国传统建筑是以官造建筑为代表的。官造建筑由官方机构直接管理工匠队伍完成建造。即便是碰到改朝换代,官方机构管理的工匠队伍也都会直接转为新的政权服务。也就是说,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会影响建造技术的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