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欣赏】

(2018-08-17 22:59:10)
标签:

杂谈

http://s8/middle/005Vhxmlzy7mUnARcxG10

记得高中语文课本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节选,那时只是读了小说梗概,近日才完成了长篇阅读。

1957年,还是报社从业人员的30岁的马尔克斯,在巴黎偶然看到海明威正经过圣米歇尔大道。当时58岁的海明威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誉满全球的大作家。马尔克斯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出于无限敬仰,便把手收握成杯形放在嘴边,朝着海明威的背影大喊:“艺—术—大—师!”海明威明白,他的身边不会有第二个大师,所以他转过头来,举起手,亮着孩子般的嗓音,用西班牙语对马尔克斯喊道:“再见,朋友!”随后马上消失在人群中。这是马尔克斯见到海明威的唯一时刻,但马尔克斯认为“这件事将萦绕我的一生”。我猜想,那时的马尔克斯一定是非常孤独的,就像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那位孤独的渔夫。而当他与海明威相见时,他的孤独瞬间被点亮,很快转化为内心一股强大的动力。十年后的1967年,马尔克斯出版了他的震撼世界的《百年孤独》。孤独的力量,使马尔克斯成就为不逊于海明威的“艺术大师”。(资料来源于网络)

1982年10月,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就是这样一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外国文学作品,吸引我拾起阅读的兴趣。

1.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结构

看惯了以情节为文本主要驱动力的小说,还真不习惯马尔克斯小说的手法。

马尔克斯的小说选择对情节消解手段回环式的时空结构。比如开头: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作者的观察视点,是立足于某个不确定的“现在”的。以一种预言式的笃定的语态(多年以后,准会)描述未来的情景,而后通过未来的奥雷连诺上校的视角,对过去进行回顾(遥远的下午)。

这种回环式的视角,在保留了作品的叙事性同时,极大程度消解了作品戏剧性和悬念。这部小说,从视角到情节,都是非线性的,叙事视角大幅度漂移穿插。所以从传统小说的角度看,阅读会有混乱的感觉。

2.与回环式的叙事相呼应的不同角色重复出现的人名

小说中人名高度重复,尤其是男性的姓名。凡是名字相同的角色,其性格特征都相近。但这些相同人名的不同角色,因为经历的不同,其行为模式也各有不同。作者通过大量重复使用相同的人名,并且在情节上设置乱伦情节,消解了人物形象的个体性,刻意让读者对角色身份,形成模糊混乱的认识,使小说呈现的,不仅仅是多个个体经历,而是一个大家族所共同面临的孤独困境。作品以重复的人名,反复强调家族的整体性。血脉传承百年,孤独也蔓延百年。

3.特殊的阅读体验

作者煞费苦心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马孔多,就是为了让读者拥有一份异彩纷呈的阅读体验。

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品鉴,只需要囫囵吞枣地把这部小说看下去就好了。看过之后,你或许会记得患了失眠症的马孔多,在全镇贴满了“牛”、“山羊”、“猪”的标签;你或许会记得长有“猪尾巴”的婴儿奥雷里亚诺;你或许记得军队用机枪打死一群聚集在车站上的三千多名工人,血水弥漫。

但你或许不能将这些片段,拼接在一起。

这正是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读者与文本间构建了一种陌生化体验。

正因为如此,《百年孤独》是二十世纪备受推崇的小说,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也就不言而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在七夕】
后一篇:【静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