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2021-08-12 11:50:14)
标签:

旅游

图片

文化

杂谈

历史


继续茶阳镇之旅。

在花窗村的帖子里,老牛已经介绍过了邹鲁祖居--敬爱堂;老牛也声明了,关于邹鲁的生平,容后介绍。这个“后”在哪里?就是本篇的主要内容了。

邹鲁祖居在花窗村仁厚自然村,可他本人出生在大埔老县城茶阳镇儒学里(今大埔中学西侧),属于城西部分,就是眼前大家看到这座“寿庐”。该宅始建于清代,原为邹鲁父母居所“邹寿庐”;民国时期,当邹鲁已经学成为官后,为纪念其父母养育之恩,在其出生地“邹寿庐原址上出资重建了这座“椿森第。“椿森两字代表的就是他对父亲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原来的“椿森第前面立有一美轮美奂的门楼,门顶上有孙中山先生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后毁。现在看到的院墙与“寿庐”门楼,都是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复的。老牛这次算是赶上了时候。

椿森第,位于大埔县茶阳镇城西28号,始建于清代,后邹鲁为纪念其父母于民国时期重修。该宅座东南朝西北,三开间三进院落,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11.7米,进深23.3米,占地面积287平方米,建筑面积348平方米。三进之间以天井相隔,上厅为两层楼房,共有房间10。整座建筑规模不大,但小巧别致、布局合理,视野开阔、景致宜人,是一座极富特色的客家建筑。

椿森第,为大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介绍椿森第之前,免不了要先介绍一下其主人--邹鲁。对于这个,本牛还是有些忐忑的。说得不细,显得怠慢了,毕竟人家的分量摆在那;说得太多,老牛又不免落下个啰嗦的骂名...但是有一点,对于邹鲁,老牛是深怀敬仰与感恩之情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邹鲁就是本牛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的创始人!甚至,当年我住过的宿舍、上过课的教室,也都是在邹鲁先生的主持下修建的。面对如此一位先贤,便啰嗦一些又有何妨?
先上几张邹鲁先生的相片。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邹鲁(1885-1954年),原名澄生,字海滨,别号澄庐主人,出生于大埔老县城茶阳镇儒学里日后以“天资鲁钝、祈求学业精进而更名为“邹鲁钝于记诵,敏于悟解。幼读私塾,19岁就读韩山书院,又转学广东法政学堂,后留学日本。邹鲁是中国国民党元老、辛亥革命功臣,民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先后创办过大埔县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潮嘉师范学堂及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并曾先后两任中大校长,时人称之“诗书画三绝

关于邹鲁的生平事迹,无非两方面:一为政治,二为教育。政治上的,简略点说,在孙中山时期,邹鲁参加过广州起义、讨袁护法、讨伐程炯明叛变等运动;在蒋介石时期,他出面调解军阀混战,主张联俄抗日。但令本牛印象最深的一点,恐怕还是其崇高的民族气节。1929年,邹鲁从日本回国后,见蒋、冯、阎为争夺地盘逐鹿中原,强敌当前置国家安危而不顾,劝告张学良要“中立守土,以防日人扩张”;后又赴太原游说冯玉祥、阎锡山“化干戈为玉帛,提出召开国民党中央全会,解决蒋介石独裁问题。1930年8月,会议於北京召开期间,张学良支持蒋介石,以调解蒋、冯、阎之矛盾为藉口,出兵进驻北京。西南军界主张动武解决。邹鲁回广州,日本土肥原乘隙拉拢邹鲁,表示日本愿与西南军界合作,赞成武力消灭张学良,西南军界主持东北三省。邹鲁面质土肥原说:“张学良是中国官吏,政府自有权任免,其行为如何,政治如何,都是中国内部的事,何劳贵国过问?”9.18事变之后,由于国土不断沦陷,西南军界当局利用全国抗日运动高涨情绪,公开与蒋介石抗衡。土肥原再次来广州会见邹鲁,表示愿与中国共同防俄防共,但南京无诚意;故愿与西南方面合作,提供借款和军械。邹鲁对土肥原说:“如日本有诚意,则不应掠我东北。邹鲁还提出“全国各党各派值此国难当前,应放弃一切成见”,“消灭内战,以全力抗日”,“要唤起民众,使学、农、工、商、兵一致团结”,“凡助我抗日者皆认为朋友的抗日主张,充分体现其清醒的头脑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邹鲁的贡献与成就,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教育方面。

其一1904年,邹鲁考进潮州韩山书院深造,不久他便回乡,与张龙云、张际云、张煊、饶熙、彭荫芗等学友商议自办学堂,获得某同学哥哥的四块鹰洋捐助和老师张竹士资助,租赁城内张氏“孝友堂作为校舍,另邀私塾老师和亲友帮忙,创办了“乐群中学”(大埔中学前身),并附设三间小学(其一为“义学,招收两届学生百余人。此举开启了粤东北山区民办教育之先河,也是他毕生极其重视兴教办学的开始。而此时的邹鲁仅仅只有19岁!翌年,募得南洋善款,改购小湖口民田为校址,兴建课室八间,宿舍多座。历经几度浮沉,卒以各界襄助,规模渐现宏敞,跃居粤东翘楚。此后,“便有许多学生回到各乡办学,因此接连产生二十几个小学。

其二三年后,他又邀约五位同窗前往广州,本欲报考师范学校,可是“学堂初兴,师才不足,乃至无门可进。最后得老师丘逢甲广东教育总会长赞助,以120块光洋倡办了潮嘉师范学堂。他在《回顾录》中写道:“说来也许可笑,我是一个小县里生长的人,广州是一个初游的省城,人地生疏,毫无凭藉,竟倡议办师范学堂,谈何容易!但是我绝不气馁,本着满腔的热情和勇气,认定了我的目标,到处奔走宣传,请求人家帮忙。更拿我从家里所带来的钱,作为开办经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偌大一座广州城里居然出现一个潮嘉师范学堂。四块钱办成了乐群中学,一百多块钱创立潮嘉师范学堂,我真觉得世上并无难事。”从此,他与振兴教育事业、实现强国之梦结下不解之缘,并且赋诗自勉:“蓝缕筚路启山林,寸寸山村尽化金。树木树人兼树谷,规模远托百年心。

 

 

其三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邹鲁一直积极主张:“国民不分男女,都要普遍接受教育,小学由国家办,中学由地方和生产部门分类办,大学由中央或部门办;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由消费型向生产型转化;改革教材,将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其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1924年初,孙中山计划将广东高师、政法大学、广东农业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广东大学,委任邹鲁为广东大学筹委主任、校长。赴任后,邹鲁全力进行整顿。他认为教育是救国的基础,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主要是学校发达,科学进步。以前“时为戎马倥偬,难得兼顾”,如今能按其志管理大学,目标只有一个--“树一最高学府1924年6月,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成立,邹鲁任首任校长。他精心设计“校长与教授共同治理的办学模式,吸引著名教授一时云集;成立各类学科研究所或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奖励优秀学生出国留学等等,迅速推动该校改革发展。孙中山过世后,邹鲁任中国国民党中央三个常委之一;1925年11月,参与发起西山会议,后在国民党二大会议上被开除,校长职务也随之被免去。1932年2月,他再次荣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而这次一做就做到了1940年6月。


在创办广东大学之初,孙中山先生就觉得学院散在各处,管理上十分不方便,而且校舍毗连市区,车马喧嗔,不适于修养及求学,严重影响学校发展壮大,就命邹鲁另觅新校址。邹鲁提出必须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办学,领衔制订和实施“六年三期宏伟规划,经多次查勘和深思熟虑,最后选定了广州东郊外的石牌,一个在当年还是荆棘丛生的荒郊野岭的地方(即今华南农大和华南理工大学范围内)置地四万亩(包括林场,筹建新校区。他还赋诗一首讴歌道:“为策藏修择地宜,石牌山水最称奇。白云侧拥珠江绕,远避尘嚣合校基。时人谓之“乃有黌宫,岿然上峙;相宅经营,实为总理。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了向其致敬,最初的校园规划平面布局与南京中山陵类似,道路系统形成“钟形平面

 

创校工程堪称史无前例,经费预算数额巨大,政府财力支持有限,中途遭遇日寇侵华,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他始终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绞尽脑汁,四处奔波,不仅多次呈请政府划拨款项,而且深入发动本校学生及国内外民众、侨胞们慷慨解囊相助。倘若用他的话来说,则是“形神俱瘁,苦辱交加,“除了没有叫人爸爸和向人叩头外,可说一切都做到了。始“获在粤诸董事及财政部长之助,终于如愿以偿--历经六年不懈奋斗,三期工程依约告竣,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举凡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学院应有的现代学科体系,几乎无一缺漏;同时设立研究院,由其兼任首任院长,促使该校跻身于清华、北大的全国三所研究型大学之一。他在校内设广东通志馆,自兼馆长,聘温廷敬为志馆主任兼总纂,编纂成一部《广东通志》。还在潮汕、湛江等地创办农场、桑场,为学院实习、科研提供了配套场所。他还亲自手书、勒石中山大学奠基纪念牌坊,创作校歌歌词,倡议大学要成为“国之文化所藉以为转移者也,“研究学问必须应用到社会发展上面,十分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及人格品质之养成;提出“学校生产化的创造性理念,且付诸实施;新校园内,除了各幢建筑物林立,其余空地皆开垦为农林场或花果园,陆续设立直接服务社会的科研机构。他在两任中山大学校长期间,该校培养的毕业生将近五千人,英才俊彦遍布世界各地,逐渐步入知名大学行列,他亦荣获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称号。意大利罗马大学校长、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先后访问中大,甚读中大之成就,提出并达成交换教授、留学生的协议;埃及亚力山大大学增中大免费留学生名额。至此,中山大学昂首进入世界著名大学的行列。1940年,邹鲁因心力俱瘁而主动请辞,但是仍以“图书满架,瓜菜满园”为乐;1954年病逝于台湾,享年七十岁。主要著作有《邹鲁文集》、《邹鲁文存》、《中国国民党党史》、《回顾录》、《澄庐诗文集》和《十九国游记》等。可以说,邹鲁先生的一生,为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为中大建设作出了不可磨减的卓越贡献,必将永载历史丰碑。


1933年,邹鲁(左6)等人于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训石前合影。1934年11月11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迁入石牌校园,揭开了华南理工大学校史的重要一页。时至今日,华工校徽依然保留着“1934”这个重要年份标志,作为华工校园物理空间的起点。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孙中山先生所题中山大学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华南理工大学校徽。里面图案主体为牌坊和木棉花,下面“1934”就是石牌校区启用的年份。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南门的“国立中山大学”牌坊,立于1935年,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资料图片)。

一座牌坊上有着三个学校的校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这也算是绝无仅有了吧...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中门柱内侧镶嵌有一方大理石碑,边长为0.95米,上面刻有中山大学校门奠基时间以及学校董事的名单。如下: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国立中山大学校门奠基于此。董事:胡汉民、萧佛成、邓泽如、林云陔、陈济棠、许崇清、林翼中、区芳浦、邹鲁立石,校长邹鲁书石。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啰嗦完了,让咱们书归正传。

重新修复的“寿庐”门楼,三楼牌坊式。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内有院坪,铺以红色地砖。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主宅面阔三开间,内凹式门廊。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石质门框,门额上书“椿森第”,门框上沿有双狮把门;户对分别雕刻“福禄”、“寿禧”,都是惯常的潮汕做派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大门两侧有精美人物山水壁画。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精美的垂蓮柱与雀替。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大门前设拱形轩廊,下面大梁有精美人物故事彩绘;斗拱下底座分别雕刻麒麟吐书和大象,寓意“呈祥”。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大门两侧各开有一个琉璃瓦花窗。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形状多变的柱础。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门楼后屋架。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极富潮汕特色的木雕螃蟹,两只大钳夹着灵芝,下面还漂着水草...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十分喜庆的狮子,身上还挂着“光绪通宝”铜钱。据此推测,椿森第很可能建于清末光绪年间。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入内天井,中间有石条铺设的甬道。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二进中厅为敞厅,两侧廊庑,皆以石柱支撑。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莲花形石柱础。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中厅前廊。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斗拱抬梁架,底座雕刻狮子,两侧撑手有精美透雕花卉。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中厅屏风门。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三进后厅(客家建筑亦称上堂)为两层,设有通廊。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后进一层客厅。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天井一侧有木梯可上。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二楼中厅。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潮汕与客家民居常见的壁橱。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旁边的厢房。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同样属于城西28号,紧邻着椿森第,还有另外一座建筑--附城小学校。大门为一个常见的西洋风格拱券牌楼。附城,指的就是茶阳了,所以这是解放前的茶阳小学。
关于这座学校来由,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资料,建筑上也没悬挂任何文保牌子。唯一知道的就是此学校曾经作为大埔老县委机关旧址,也是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老牛只能猜测这个附城小学校就是创办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六年制完全小学--大埔县立第一小学校,也就是现在茶阳镇中心小学的前身。当然,现在中心小学的位置处于茶阳镇东边的鹤顶山脚了。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门楼后两侧设有门房。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附城小学校,由两栋独立建筑组成。第一栋就是这座大门正对的礼堂。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礼堂侧面。可惜没开。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另外一栋,就是进入大门右侧的教学楼。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老天保佑,这栋楼是开放的。从地图上看,此楼座东南朝西北,与椿森第朝向一致;建筑为砖木结构,前后分三进,券门开在一进的侧后方。入门就有上二楼的楼梯。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前面天井,鹅卵石铺就;中间设走廊,将天井一分为二。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果然不愧为红色教育基地...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满墙的革命标语与毛主席语录,看来作为老县委办公楼是五六十年代的事。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里面也正在修缮中,差不多要好了。券门进去就是二进。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穿过廊道,后面有一较小天井;二层设跑马廊。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一楼感觉是教室的成份大些。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上楼。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中的金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二层中间走廊。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感觉非常简朴、干净。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二层中间过厅,两侧应该是教师办公室。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二层的后进加装了木格栅,增强了私隐性。老牛猜测这里是校长办公室。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二楼后进中厅。两边就是老牛臆测的校长办公室了。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出自《论联合政府》中的一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椿森第(邹鲁故居)、附城小学校--茶阳古镇(四)--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二十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