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阳镇广陵村(余庆楼)--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十八)

标签:
杂谈旅游图片文化历史 |
茶阳镇的第二站,是广陵村,这是一个位于汀江下游的村落。单从位置上来说,其实广陵村与安乐村离的很近;现实中却是,中间还隔着一条汀江,广陵村位于安乐村东北约一公里许的汀江东岸。所以嘛,嘿嘿,开车必须到达接近茶阳镇的大桥才可以过江,这一来一回,距离就变成了十几公里。
还好,我有我的小毛驴--昂小胖,歌声伴随我乘风走,乘风走,一路颠来乐油油...
况且,我还有一路的风景,解乏,解渴,解闷,解脱。
茶阳大桥。远处隐约可见到茶阳镇的建筑了。本牛就是在这里过河,往回走。
有一点老牛是始料未及的。曾几何时,竹子也成为了红叶的一部分?
而且,在与芦苇的较量中取得完胜。
然而,我更想引起大家注意的,是这副场景...一条条伸出河岸的石堤。没错,这就是先民们为了减轻江水对河岸的冲刷,防止河岸被掏空坍塌而砌筑的,是古老的防波堤。从这里一直到潮州的韩江沿岸,基本都维持着这样的场景。古人的智慧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一点,本牛除了佩服,也许就剩惭愧了...
村中心有一口巨大的半月形风水池,照常理这多半是祠堂这种重要的建筑所在。

连续六条鹰爪形瓜柱构成的十分别致的抬梁架。

从这个角度,房子的结构就看得很清晰了:中间主屋是两堂两横一围院,外面就是刚才见到的围龙部分。按照地图测距结果(不包含风水池),中间主屋尺寸为总面宽36米,进深28米;包含围龙部分的总面宽56米,总进深44米。规模可谓相当不小了。

院子外设门楼,两侧有八字墙。
围龙部分的横屋墙体高大,与主屋之间设有小门。
这是属于横屋的小院,围墙设有花窗。
二进一层厅堂供奉有祖先牌位。
两层三合院式小楼。

斗门上有“文献流徽”字样。对联又表明居民先祖来自韶关曲江。据此老牛大胆推测,广陵村张氏乃张九龄后裔。张九龄谥号“文献”,世称“文献公”,这里的文献流徽大抵就是指此;之前在三河镇的帖子里就曾提及,大埔张姓很多是韶关张九龄后裔,这里则是又一例证。中国人口的迁徙、流动,真的是一个极其复杂却又非常有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