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一)(中山纪念堂、翁万达墓)--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五)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中山公园门前的柏油路与停车场,旅游配套设施已经十分到位。

牌坊的柱枋皆为花岗岩石质,几无雕饰,简洁明了;部分额板为青石质,这种石材搭配形式在粤东与闽南比较常见。上层额板刻“中山公园”四个楷书大字。

注意到梁头上是啥了吗?

没错,一对石狮子!牌坊的石狮子不是设在坊柱侧边,而是放在高处,如此形制是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后来在潮州游历时,在一座清代牌坊竟然又看到同样的形式,更加证明大埔是不折不扣的“半山客”。

入内是一条整洁的红地砖路,两侧绿树成荫;前面有孙中山先生塑像,后面一座洋楼,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河镇中山纪念堂!这也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2019年被刚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甬道两侧前段各设石华表一根,左边还有六角攒尖亭子一座,假山层叠,碧树森森,景致相当不错。


三河中山纪念堂,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小洋楼,楼高10米,建筑面积476平方米;楼顶有胡汉民题写的额书“中山纪念堂”,下饰以金色卷草图案。纪念堂面前两侧又各立一根石华表,中间有孙中山先生全身铜像(2003年增设)。 三河中山纪念堂是全国最早建成的中山纪念堂(也有说实际上宁波奉化中山纪念堂才是全国最早,建成于1928年),作为对孙中山民国七年(1918年)5月三河坝之行的纪念。
胡汉民(1879-1936年),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出生于广东番禺 ,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

三河中山纪念堂左前方有一座六角碑亭,亭中立有《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碑记一方,系2003年修缮公园时发掘出土的。碑长4.5米,宽1.5米,厚0.3米,由曾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哲学名儒”范锜撰写碑文,当地书法家陈力堂隶书镌石。碑文明确记载,“盖以民七援闽,孙总理曾莅斯土也”,并表明“总理苦斗一生,所为无非为国民者,今以堂为纪念,其亦师其爱国爱民之志欤!”明确指出了修建纪念堂的缘由。





纪念堂前部回廊呈“凸”字形,罗马柱头装饰精美。



纪念堂一层大堂。中间由四条混钢筋水泥柱子支撑,两边开有侧门;右后方设有楼梯上二层。
邓仲元(1886-1922年),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光复惠州、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统一广东等战役,功勋卓著。解放后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猛(1894-1985年),号国森,祖籍广东省新会双水区,出生于安南(今越南)海防,是镇南起义烈士张云田的儿子。历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少校副官、中校副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少将参议、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等职。解放前,张猛奉李济深将军之命到台湾奔走和谈,进行策反工作,1949年从台湾返回南京,迎接解放。解放后曾任广州市政协委员。
民国七年(1918年)2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军驻守大埔三河等地,司令部设在三河汇城村天主教堂。5月26日,在护法运动中受滇、桂军阀排挤的孙中山先生由粤赴沪途中,从汕头乘船到达韩江的起点大埔县三河坝,会晤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及诸将领,力促他们齐心征讨福建的北洋军阀。孙中山在三河坝一共停留了5天(中间曾于28日溯梅江而上到离三河坝30多公里的松口短暂停留,翌日返回)。6月1日,孙中山离开三河坝经汕赴沪。经孙中山攻闽动员,粤军将士经过10个月的奋战,以少胜多,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占领闽西南20多个县,并建立了根据地,史称为“闽南护法区”。
为纪念此事,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华革命党党员、同盟会会员、新加坡同德书报社社长、中国国民党新加坡支部长徐统雄倡议并筹集巨资,在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道石坊内空地兴建“中山公园”和“中山纪念堂”,翌年(1929年)夏竣工,以留纪念。
徐统雄(1886-1947年),名港宜,字洞云,大埔县三河坝汇城村人。幼读私塾,16岁南渡星洲随父经商。不久,即独立经营“富华”、“国华”等商业公司。业余自行修学,因智慧过人,能博闻强记,且有心得,故能沉毅通达以处理大事,逐渐成为海外颇有名气的富商之一。当时清廷政治腐败,国势垂危,他胸怀救国之志,潜心研究革命思潮,常欲寻机奋起。及揣摩孙中山学说,便即心服。1906年孙中山跟他一见知心,结下深厚友谊,并介绍他加入旅星同盟会,参与革命工作。自此十余年间,他担任星洲“同德书社”社长、茶阳会馆客属总会董事及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新加坡支部长等职,在侨胞中筹款、联络,贡献殊多:尤其为支持国民革命而典卖7间店铺全部资产,深得孙中山器重,视为海外知己。他性直爽、重信义,孙中山每至星洲,均食宿于其家,共商救国兴邦大计。孙中山为“国父”,他则以“国叔”自居,且常对人说:“科古(即孙科)的屁股,我不知打过多少”。民国14年(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他应邀回国任广东东路公路处兼韩江治河处处长、潮梅财政视察员。在任期间,对疏导韩江,消除水患,规划甚多;惟经费乏绌,皆未能施行,仅在本乡集资于黄贡坝渡口兴建拦水石挡,以保护河岸;在三河城内增建避水所数间,以备防洪。随后,任省侨务委员会委员,对华侨权益之维护,贡献颇多。民国18年,集资兴建“中山纪念堂”于翁万达墓石坊内,作为对孙中山民国七年5月到三河动员护法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北伐抗段(祺瑞)一事的纪念。事后,他再次南渡星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徐统雄复出任四川禁烟督察处处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又调任上海分处处长。徐统雄为官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生活俭朴,先人后己,但对于教育事业却极为热心。民国4年(1915年),他在星洲与陈嘉庚等倡设华侨中学,筹办南华女校,为发展侨民教育竭尽心力;民国15年,在家乡与范修健、徐百泉等倡办三河联校(今三河镇小前身)及三河中学,出力亦极大。民国36年(1947年),抱病在床的徐统雄收到中共地下党请其协助维护治安的函件,心情十分激动,反复诵读,潸然而叹:“共产党了解我的平生,可惜我已风烛残年,心有余力不足了!”是年病逝,享年61岁。
从前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中山公园包括中山纪念堂在内,其实都是属于一位明代潮汕先贤,兵部尚书翁万达的墓道范围内;而中山公园的牌坊门,如果老牛没估计错的话,应该就是翁万达墓道坊!
接下来,大家就随着老牛一探翁万达墓。喏,就是公园左侧这条小路往西,需要穿过公路。

翁万达墓与中山纪念堂位置示意图。墓地位于三河镇政府南边,中山纪念堂正西边,从墓地到牌坊门直线距离约为290米,可见翁万达墓原来规模之大。

上山,山上皆种植大埔名产--蜜柚。墓地左侧有一座二层楼房,应该是管理处所在吧。

房子是现代的,但门上这方石匾上却赫然显示“翁衙书屋”,上款为“嘉庆壬申年(公元1812年)”,下款为“孝友任捐造”,看来这里以前还有一座书屋。

墓地左侧有“后土之神”位,即土地神了。
墓地全景。翁万达墓,位于大埔县三河镇的凤翔山麓。墓地呈梯形,坐西向东,面积2400平方米,长16.25米、宽11.1米,水泥灰沙构筑。墓曾被破坏,现墓为1986年由旅泰华侨陈宾出资重建。墓前左右排列着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

石虎?感觉跟惠州客家地区的石狗十分相似。

石羊

石翁仲。


墓碑刻“明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敏崇祀名宦乡贤东涯翁公墓”字样,墓园四周松柏苍翠,肃穆庄严。

墓地旁边的一方碑记,从落款“从弟万化”来看,应该是翁万达的弟弟翁万化为其兄所写的墓志铭《明故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揭阳东涯翁公圹志》,成于“嘉靖甲寅季冬”(公元1554年),此时离翁万达病逝已经过去了两年。

果不其然,碑名《明故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揭阳东涯翁公圹志》另刻一石。
翁万达(公元1498-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举登村)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翁万达出身寒门,为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巡抚,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等职,曾参与处理安南动乱,后期统理北部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今存《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等,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今人辑有《翁万达集》。翁万达兼备文武才略,明世宗(嘉靖)称赞其“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为“岭南第一名臣”。张居正曾评价道:“(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翁万达)屈一指焉”。张廷玉所修《明史》称:“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而随着潮人向海外迁徙,其威望甚至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潮汕人将翁万达与陈北科、林大钦并称为“潮汕三杰”。
回到正题了,翁万达是潮汕人,为何却葬在了大埔三河坝?原来,翁万达战功卓著,而晚年在朝中受奸佞排挤,加之背疾发作,向皇帝奏请回乡。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而谈到翁万达之死,大埔当地却流传着另外一种说法:相传皇帝的复职诏书到达时,告老还乡的翁万达正行至福建,因背疾发作昏迷不醒。家人误以为他已经过世,便向皇帝上报了死讯,谁知他又“死而复生”。为避过欺君之罪,师爷心生一计,让翁万达躲在棺木中诈死,棺木下方钻小孔用于透气,沿水路抬回家乡医治。舟至三河镇停泊,抬棺木的人不知内情,将棺木置于沙滩之上,透气孔被沙子堵住,翁万达不幸窒息而死。我怀疑这就是所谓的“漂到三河坝”之来由了。

最后,让老牛也来唯心一下。上一张翁万达墓位置卫星图片,从墓前可见韩江、梅江和汀江汇聚明堂,收纳众水,气势蔚为壮观,是一块风水宝地。据当地人说,古代顺流而下的船只至此因江流曲折,不能扬帆,而像下旗致哀;而逆流而上的船只则因水流湍急,船工撑篙必须躬身俯首,尤似遥遥拜望;到了夜里,无数船只停泊江边,连绵数里渔灯点点,蔚为壮观。故此墓素有“日受千夫拜,夜观万盏灯”之美誉。
背靠巍巍青山连绵不断,前观三江清流碧波荡漾。一代先贤长眠于此,也算是得其归所了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