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镇恭下村--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二)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杂谈图片 |
恭下村,全称是恭洲下村,位于大麻镇与李光耀祖居之间韩江中段江边。唯一一点不方便的是,该村位于韩江东岸,要过去必须兜上一圈,然后要去大麻镇还必须原路返回,不然就只有往北接近三河镇处才有大桥回到韩江西岸。事实上,老牛在此是吃了哑巴亏的--兜一大圈就算了,适逢道路重修,其中酸爽,实难为外人道哉...
那是什么让老牛不辞劳苦,一定要去恭下村?简单来说就是:一座古塔,两座文保古屋。旅途中,有许多预定的目标,更多的却是未知的因素...就恭下村而言,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因为这次未知的因素是惊喜,不是惊吓...回来查了一下,原来恭下村去年刚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难怪。
恭下村,主要呈东西走向。刚进去是村西口,一座小庙十分显眼。

原来小庙名为“仁主庙”,门联曰:仁恩施既普,主德报常丰。由于大门紧锁,无缘得知供奉何路神仙。有一点比较确定的,此庙应该还是属于传统道教系列的,毕竟宣扬的还是善恶有报。

老牛却一眼瞥见仁主庙后面的山脚下隐约有目标出现...

没错,一栋小洋楼!

大门采用罗马柱拱廊,拱券上方的灰饰却是典型的中国风--夔龙纹中间饰以蝙蝠;上部的五角星,又让人怀疑此屋曾经有过红色经历;门框为石质,上书“绍庐”。

里面的布局很有点意思--天井加敞厅再加天井,内部有雨廊。装饰风格还是中西合璧。

拱门上方饰以万字纹,还是中西结合。

天井中的鱼缸,十分的闲情逸致。

主厅。

靠里的天井加了玻璃上盖。


上楼,二层房屋开有鹤鹿图案的通花窗。

与楼下相比,二层房屋占用了一半面积,剩下一半作为晒台。

由于绍庐地势本来就比较高,在晒台上极目四望,山景葱郁,相当写意。


二层的山墙,属于水式山墙。

绍庐北侧的传统民居,多已荒废。

这就是绍庐主人家了。老人家得知我从汕头来的时候,显得十分热情。原来其爷爷就是在汕头做生意发家后,才回到家乡盖起了这栋别致的小洋楼。时间荏苒,转瞬间绍庐也将近百年了,真是令人唏嘘啊...

券窗外的铁花装饰。

又一幅水式山墙,下有花草灰饰。古人的审美高度与执着精神,令人赞叹。

这栋古宅的护厝已经坍塌,主屋还保存得不错。

门口地面有卵石铺就的八卦图案。

木式山墙,下面有精美彩绘与灰塑线条装饰。

檐下灵芝坐斗与熬鱼吐水雀替。

古宅有非常诗意的名字--“嵎东山舍”,门联为:嵎阳新世第,东海旧家声。


代表封建糟粕的图画上,有激情燃烧的标语。自相矛盾的主题和谐共存,令人有点啼笑皆非...



其实,我来恭下村的目的之一,就是看太史第,即清代翰林何探源故居。结果,又有一位老人家主动带路,老牛感激涕零啊...

新老楼的房子沿着山坡而建,高低错落,别有韵致。前面就是热心带路的阿伯。

“附芸居”,门楼小巧别致。

转过来,就到了何探源故居--太史第。门口的这对夹杆石,看来就是属于何探源的。

何探源故居,又名太史第,位于大埔县大麻镇恭洲恭下村新老楼,建于清咸丰年间,为大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史第依山而建,坐西南向东北,两堂两横布局,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24.4米,进深14.8米,占地面积约436平方米。中路三开间,门廊前立两根六边形石柱,承托廊架。
何探源,清咸丰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当地人都尊称其为“翰林爷”。据《梅州进士录》第177页、《大埔进士录》第249页、《民国大埔县志》卷二十一等人物志载:何探源(1817-1871年),号秋槎,字衍明,又名兆星,排行第二,恭洲人。自幼天赋聪明,七岁能吟咏,九岁应童子试,十二岁作《鹧鸪赋》。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中举人,清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同治元年(1862年)起任韩山书院主讲,因襄办潮州防务功成,得朝廷赏花翎五品顶戴。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回京散馆,改七品知县,选补四川阆中;九年(1870年)钦加四川同考试官,到任后,贴出第一张闻名于川东地区的《观风告示》。尔后转任开县知县,三年吏治,政绩卓著。同治十年(1871年)卒于官,年五十五。著有《咏枚山馆诗集》三卷,律赋试帖各二卷,《抚像轩诗钞》一卷,《前北游、续北游诗钞》一卷,《大埔新乐府》七章。现存诗歌四百余首,联对六十余对。
何探源为政有声,为官清廉。其中年登科,书院主讲六年,晚年远赴川蜀阆中、开县任知县。初至阆中,即在县衙大柱亲题一联:“清慎勤三字铭心,唯恐清而不明,慎而不决,勤而不能持久;情理法一官在手,须知情有可原,理有可恕,法有可为变通”,以表勤政廉政之志,百姓观之而感动。任内果如其言,如《民国大埔县志》所记:“劳瘁属疾,犹日阅案牍,听断不懈,至秋病剧,卒于官”,可谓勤政。县志又有“卒后不名一钱,邑人士敛赀赙之,子邺华得扶榇归”句,更证其为官之清廉。从故居建筑来看,何探源虽高中进士,贵为翰林,所建太史第占地面积仅有七分地,除梁间作些必要雕画外,处处显得简朴,实用为上。乡邑皆奉何探源为勤政清廉之典范,为其立坊表赞。据《民国大埔县志》卷五《营建志.坊表》有载:“大麻甲南坑大岃上,清咸丰己未年建有翰林何探源坊表一座。”这座牌坊估计早就不复存在了。


梁下有夔龙纹骑马雀替,梁上狮子、夔龙纹雕饰的斗拱,大红大绿,色彩鲜艳,也是潮汕地区惯常特色。

中间天井,主屋呈四合院式。

门厅的抬梁架,粗短的鹰爪纹金瓜柱,也是潮汕地区最常用的式样。以后老牛介绍潮汕建筑的时候,大家可以比对一下。






正厅前廊两端开有券门,通往两侧横屋。门上这个书卷形彩绘灰塑装饰十分抢眼。



淳朴可爱的阿伯,谢谢了!

相邻的是“职思居”。语出《诗经·唐风·蟋蟀》:“无己大康,职思其居。”大致意思是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看来所居者也是一位有抱负之士啊。

接着仍然是一座三合院式老屋。

沿着村道往山上走。这座“青云阁”,好像又是拜拜的场所。

上面有间何氏宗祠,门口立了五对旗夹杆石。



找到一对属于何探源的。看来这是恭下村何氏总祠。

继续往西,就是刚才已经看过的太史第了。这次,往山脚下走。同样一个池塘之后,有一片规模较为宏大的建筑,明显可见为三进两横,面阔五开间;而且,三进之间是按前后次序逐级升高。凭经验,这绝对就是一座祠堂。


横屋内部天井。

一进大门采用内凹式,五开间,石质门框。

入内天井杂草丛生,两侧廊庑。二进两侧厢房,中间三开间为敞厅,廊前设两根木柱支撑。二进厅柱用材硕大。

二进敞厅的抬梁架。

三进明显是寝堂了。构造比较特别,大厅两侧各立一排硕大的木柱,柱间开小门;廊前设两根柱子,下部分为逐渐收分的四方石柱,上部为木质。

寝堂为两层楼阁,比一二进明显高出不少,彰显重要位置。

祠名为“双桂堂”。

这就是新老楼卫星地图。图中上面(北侧)红圈里就是双桂堂,经测量,面阔约为45米,进深32米,相当不小的面积了;明显的下面(南侧)红圈内的何氏宗祠面积小了一些。搞不懂为什么双桂堂居然被荒废了...

此时已经是傍晚六点了,天色已晚,而老牛还有一座老屋没找到。
从新老楼继续往东几百米,分别经过南溪仔、下村仔、杨梅树下和完里组,一连片的民居都保存得相当不错,颇有些看头。可惜,留给老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赶紧去村里找村民问路,匆匆赶往另一座大埔县文保单位的老宅--宜慎山庄。

事实上,就算是问了路,还是颇费了些周折才找到宜慎山庄,因为前方修路的缘故,也有村民很难精准描述其具体位置的原因。现在就清楚了,就在地图上一个叫“老虎塘”的山坳里。
车子开到没路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沿着小路上山,很快就看到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的洋楼建筑,也就是恭下村的另一座重要古宅--宜慎山庄。房子依山而建,山环树掩,环境清幽。
关于宜慎山庄,网上资料并不多,只知道该宅建成于1937年,属于华侨何曼芳的房屋。还有一点很重要,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4月,中共南方工委在书记方方(化名王子华)的带领下曾经短暂在此办公。到了1941年9月,方方与枫朗镇角新村的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南委机关才由恭州经高陂转移到黄维礼家“江水流徽”宅右边的小屋里。这个之后也会有介绍。
顺便补充一句,2009年1月8日,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大埔县属于“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广东省第一个被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

西侧的山坡上还有一栋两层楼阁,与宜慎山庄成掎角之势,感觉像个瞭望哨。


沿着一条斜长的坡道就可以上去。

宜慎山庄高三层,侧面开西式拱门,前有围院;二层设走廊,罗马柱券门式;三层留有晒台。可以说,主人家充分考虑到了休闲活动场所的需求。

正当老牛大计将要实施之际,几只阿汪火速赶到现场,将牛拿下...前面两只,后面还有一群呢...好牛不与恶汪斗,好牛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溜为上策。

只能结合几张网上图片稍作介绍了。

一层走廊。院子里种植了不少绿植,十分清雅。

二层走廊。屋顶是青天白日图案啊...

最精华的部分,居然在三层--一座中式传统,独具大埔特色的两堂两横建筑。这就是中国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家”!无论身处何地,文化在心中的深植永远都抹之不去...

三层建筑的大门,采用花岗岩石质,上面石匾阴刻“宜慎山庄”四字;门楣与石匾之间有两只精雕石狮,这就是典型的潮汕建筑特色了。两侧石刻柱联为:宜人宜已,处世良模,念创业维艰,须知祖父贻谋,在克勤克俭;慎始慎终,立身要旨,懔守成不易,惟冀儿孙继绪,其无怠无荒。这就是“宜慎”的深刻含义了。

字匾大图,看清下款了吗?没错,汪精卫题,上款是“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彼时的汪兆铭还是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真正一人之下而已。第二年(1938年)12月,潜逃越南,发表臭名远扬的“艳电”,成为汉奸,自此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抛开其他而言,这字还是一点不含糊的。

回程了,村西口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四合院,屋顶十分漂亮。

忽然瞟见村委会旁边有一座民国风格的老建筑。

一探究竟。

原来这栋高大的两层洋楼,叫“明新学校”。看来也是乡绅捐建的。

精美的灰塑西式大门,门楣上却是“忠于毛主席”。




内部为口字型回廊结构。地图上这里显示为“恭洲中学”,老牛大胆猜测,解放后,这里就是恭洲中学校址。后来有新的教学楼了,这栋老屋就被荒废了。
健忘,也许是中国人最致命的缺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