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2020-08-05 23:21:11)
标签:

图片

旅游

文化

杂谈

历史


南庄村,地处仁化县东南约15公里的黄坑镇南侧,村子座东南向西北,背靠大青山,向锯齿岭,现存清代民居建筑6座,面积约2500多平方米,皆为青砖灰瓦马头墙徽式建筑。南庄村为广东省级传统村落。

这点就是之前老牛所说过的,规模较小的一些古村落了,专门来一趟可能会觉得不值得。于我而言,反正都顺路,看一下也并没有没么损失。

首先见到的就是村子南边的祠堂。南庄村是一个刘姓村落。 据《明宣七郎刘文渊公家谱·序》记载:“我长江刘氏三世祖明宣七郎文渊公才到长江开基,清雍正年间初具规模。”南庄村刘氏正是清雍正年间由仁化县长江镇迁移而来的,迄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南庄村刘氏宗祠建于清代,三开间三进两天井布局,尺寸大约为面阔14米,进深52米(地图所测);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徽式马头封火山墙,灰瓦,抬梁式木架结构。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祠堂南侧巷道。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祠堂北侧相邻的民居,同样飞檐翘角的徽式建筑。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祠堂大门采用一个砖木石结构牌坊式门楼,歇山顶;下面以两条八边形大石柱支撑。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柱子侧面刻有一副楹联:一点福田先祖种,千般心地后人耕。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大门枕石采用红色砂岩。虽然风化严重,却依然难以掩饰昔日雕刻精美的花纹。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门厅堆满木料,感觉是要修缮的样子。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门厅后的天井是比较令我惊讶的,进深居然接近十米!天井四周以红石条铺就,留有较深的排水沟。另外,天井两侧配备的是厢房,不是常见的廊庑,也算是比较另类的一点了。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天井中摆放的瓜棱形柱础。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二进享堂,中间明间为厅,两侧厢房。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享堂前的正八边形红石柱础,雕刻各种花草图案。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享堂前部设拱形轩廊,已经破旧不堪。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享堂后是一个比较小巧精致的天井,两侧设廊庑;三进寝堂屋顶高出不少,凸显地位尊贵。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同样正八边形红石柱础,不同的是这次每面雕刻着写法各异的篆体“寿”字。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寝堂内设木质神龛,摆放祖先牌位。额书“彭城堂,配联为:“一点福田先祖种,千般心地后人耕”,与大门石柱相同。两侧分别书“兰桂”、“胜芳”。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特殊年代的标语再一次闪闪生辉。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从里往外望,颇有一点重门叠户依旧,然而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的恍惚之感...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做工考究的排水沟,满满岁月的痕迹...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走到祠堂后边,一棵茂盛的古樟树。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祠堂的后墙。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墙上开有雕刻精美的红石“万”字窗。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祠堂北侧巷道。左侧就是仅存的几栋清代民居。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高耸的马头墙。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造型别致的漏窗。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可惜古屋已经人去楼空,就连想一探究竟也无法实现...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这家有灰塑的牌坊式门罩。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坍塌的庭院,过去就是祠堂高耸的封火墙。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离开南庄村,同样顺路去了扶溪镇的古夏村。这也是一个广东省级传统村落。古夏村,地处扶溪镇东边,距镇一公里之遥。古夏村风水极佳:村后有二座蜿蜒盘踞的山峰--大丛山、小丛山,双峰并立,似双龙并卧;二山的山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风水学上的“双龙结穴之地,古夏村就坐落于这双龙结穴之中。村前有大、小两条河流,自东向西转北后合流而去,地理学上称之为腰带水,如明清时官服上的腰带。据此,古夏村依山傍水,房屋依徐缓的山麓而筑,大多坐北朝南。古夏李氏始祖李谟(号大用),江苏秣陵人,于南宋宝佑年间中丙辰科进士,与江西文天祥、仁化城口蒙英昴同科,且交谊深厚。时谟公出仕,初任广西南宁知府,后推升广东左参政。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打南宋,直逼广州城。谟公令子李襄(号四郎)避居岭南,隐居于古夏,自己带兵守五羊城。景炎二年,元兵陷广州城,谟公捐躯。据此,古夏李氏已经走过了700多年沧桑历史。

在旅游攻略里,古夏村被描述成一个古建遗存丰富的所在,老牛本是抱着极大的期望而来。可惜,如第一眼看到的感觉,古夏村里,恐怕“古”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了...

这间简陋的建筑就是古村著名的“五谷祠”。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门上有“古下大队第四生产队社会主义文化室”的字样。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里面供奉的估计就是“五谷神”和土地爷了。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果不其然,壁上所嵌这一方“重塑五谷庙神像碑记”,清楚说明了两位确实是五谷主与土地公。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村中现存古民居并不多,十分零散,图中这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绕了一圈,相机几乎用不上。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最后,找到古村最重要的建筑--李氏宗祠,一连两座。

前面这座名缵诒堂,二进二间,始建于明朝初期,是古夏李氏五世祖福生公祠堂。福生公是庠士,曾任地方小官。“为继承,“”为传给,即继承和发扬祖上光德,为后代留下美德,开启后人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缵诒堂对面有青砖砌照壁,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此壁规模宏大,长12.3米,高6.9米,照壁左上框内塑“图,右上框内塑“虎”图,故名“龙虎照壁”。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照壁前有青色旗夹石。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照壁中部有“甲第蝉联”四字,当是对科举兴盛的一种期望吧。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照壁左侧有鲤鱼跃龙门灰塑图案。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照壁右侧有猛虎下山灰塑图案。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缵诒堂正面。祠堂为三开间,硬山式两面坡屋顶;前设木栅门。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缵诒堂大门悬挂“李氏大宗祠”木匾,下有户对四个。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瓜棱形麻石柱础。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大门两侧有云纹红石石鼓。当时没有开门,一位热心的大姐还为我前去找寻管祠堂之人,未果,可惜了。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紧接着又是一间李氏宗祠--光裕堂。

光裕堂,二进二间,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古夏李氏第五世祖福清公祠堂。时福清公出任浙江余姚县令,祠堂名乃取“积极用世,不断进取,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之意。此祠内粗长的丹色石柱采自于丹霞山,用船从水路逆流而上,运至古夏村边。时称“仁邑第一祠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从大门望进去,可见此祠堂后进其实已毁,只是简单地搭了个厅。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在村里继续寻访,找到了古夏李氏一族之总门--尚忠门。按理这门楼原来应该设有二层更楼,可惜面目全非。这是靠里的一面,书“陇西世族”四字。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靠外一侧门上书“尚忠门”三字。
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由于失望情绪的影响,老牛匆匆而去。该村东边约一里处河面上还有一座乾隆三年(1738年)由本族集资兴建的石拱桥,有兴趣的可以一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