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坑镇南庄村与扶溪镇古夏村--仁化访古(五)
标签:
图片旅游文化杂谈历史 |
南庄村,地处仁化县东南约15公里的黄坑镇南侧,村子座东南向西北,背靠大青山,向锯齿岭,现存清代古民居建筑6座,面积约2500多平方米,皆为青砖灰瓦马头墙徽式建筑。南庄村为广东省级传统村落。
这点就是之前老牛所说过的,规模较小的一些古村落了,专门来一趟可能会觉得不值得。于我而言,反正都顺路,看一下也并没有没么损失。
首先见到的就是村子南边的祠堂。南庄村是一个刘姓村落。

柱子侧面刻有一副楹联:一点福田先祖种,千般心地后人耕。


大门枕石采用红色砂岩。虽然风化严重,却依然难以掩饰昔日雕刻精美的花纹。

门厅堆满木料,感觉是要修缮的样子。

门厅后的天井是比较令我惊讶的,进深居然接近十米!天井四周以红石条铺就,留有较深的排水沟。另外,天井两侧配备的是厢房,不是常见的廊庑,也算是比较另类的一点了。

天井中摆放的瓜棱形柱础。

二进享堂,中间明间为厅,两侧厢房。

享堂前的正八边形红石柱础,雕刻各种花草图案。

享堂前部设拱形轩廊,已经破旧不堪。



享堂后是一个比较小巧精致的天井,两侧设廊庑;三进寝堂屋顶高出不少,凸显地位尊贵。


同样正八边形红石柱础,不同的是这次每面雕刻着写法各异的篆体“寿”字。


寝堂内设木质神龛,摆放祖先牌位。额书“彭城堂”,配联为:“一点福田先祖种,千般心地后人耕”,与大门石柱相同。两侧分别书“兰桂”、“胜芳”。


做工考究的排水沟,满满岁月的痕迹...


走到祠堂后边,一棵茂盛的古樟树。

祠堂的后墙。

墙上开有雕刻精美的红石“万”字窗。


祠堂北侧巷道。左侧就是仅存的几栋清代民居。

高耸的马头墙。

造型别致的漏窗。

可惜古屋已经人去楼空,就连想一探究竟也无法实现...


这家有灰塑的牌坊式门罩。



坍塌的庭院,过去就是祠堂高耸的封火墙。

离开南庄村,同样顺路去了扶溪镇的古夏村。这也是一个广东省级传统村落。古夏村,地处扶溪镇东边,距镇一公里之遥。古夏村风水极佳:村后有二座蜿蜒盘踞的山峰--大丛山、小丛山,双峰并立,似双龙并卧;二山的山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风水学上的“双龙结穴”之地,古夏村就坐落于这双龙结穴之中。村前有大、小两条河流,自东向西转北后合流而去,地理学上称之为腰带水,如明清时官服上的腰带。据此,古夏村依山傍水,房屋依徐缓的山麓而筑,大多坐北朝南。古夏李氏始祖李谟(号大用),江苏秣陵人,于南宋宝佑年间中丙辰科进士,与江西文天祥、仁化城口蒙英昴同科,且交谊深厚。时谟公出仕,初任广西南宁知府,后推升广东左参政。南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打南宋,直逼广州城。谟公令子李襄(号四郎)避居岭南,隐居于古夏,自己带兵守五羊城。景炎二年,元兵陷广州城,谟公捐躯。据此,古夏李氏已经走过了700多年沧桑历史。
在旅游攻略里,古夏村被描述成一个古建遗存丰富的所在,老牛本是抱着极大的期望而来。可惜,如第一眼看到的感觉,古夏村里,恐怕“古”的东西已经消失殆尽了...
这间简陋的建筑就是古村著名的“五谷祠”。

门上有“古下大队第四生产队社会主义文化室”的字样。

里面供奉的估计就是“五谷神”和土地爷了。

果不其然,壁上所嵌这一方“重塑五谷庙神像碑记”,清楚说明了两位确实是五谷主与土地公。

村中现存古民居并不多,十分零散,图中这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绕了一圈,相机几乎用不上。



最后,找到古村最重要的建筑--李氏宗祠,一连两座。
前面这座名缵诒堂,二进二间,始建于明朝初期,是古夏李氏五世祖福生公祠堂。福生公是庠士,曾任地方小官。“缵”为继承,“诒”为传给,即继承和发扬祖上光德,为后代留下美德,并开启后人。

缵诒堂对面有青砖砌照壁,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此壁规模宏大,长12.3米,高6.9米,照壁左上框内塑“龙”图,右上框内塑“虎”图,故名“龙虎照壁”。
光裕堂,二进二间,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古夏李氏第五世祖福清公祠堂。时福清公出任浙江余姚县令,祠堂名乃取“积极用世,不断进取,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之意。此祠内粗长的丹色石柱采自于丹霞山,用船从水路逆流而上,运至古夏村边。时称“仁邑第一祠”。

从大门望进去,可见此祠堂后进其实已毁,只是简单地搭了个厅。


在村里继续寻访,找到了古夏李氏一族之总门--尚忠门。按理这门楼原来应该设有二层更楼,可惜面目全非。这是靠里的一面,书“陇西世族”四字。


靠外一侧门上书“尚忠门”三字。

由于失望情绪的影响,老牛匆匆而去。该村东边约一里处河面上还有一座乾隆三年(1738年)由本族集资兴建的石拱桥,有兴趣的可以一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