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双峰寨--仁化访古(三)
标签:
旅游图片文化杂谈历史 |

走近点,看看护城河的水。

东南炮楼。围楼东西两侧围墙中间有一个凸出的马面,便于观察,也是对城墙的一种加固。

炮楼侧面。从所开的窗洞就可以清晰判断,里面是五层建筑。


东面城池景观。


马面。



回到正面。围楼正面朝南偏西,中间有高大的主楼。




正门前护城河上原设有吊桥,吊桥分两段,中间还有一个桥墩(1976年改为水泥桥),现在改为一跨木平梁桥。

过了吊桥,城堡又被两重寨门紧锁。第一重寨门楼高两层,原来有两扇樟木大门,厚15厘米;大门顶书有“双峰保障”四个大字。按我想,这道寨门就是升降吊桥所在了。

城楼边上有附属建筑,用途待会再揭晓。

二层城楼所开壶形观察窗。
按照老牛的惯例,先围着城楼转上一圈。

西南角楼。

西边城墙。

城楼上细部。砖叠涩出檐,只为了下面一个斗形窗不被雨水影响...服了。

西北角楼。这是四个角楼里最特别的一个,也是实测最高的一座,高约15米。边上稍矮的附属建筑,反而感觉与其他三座角楼一样高,也就是13.8米。

最高处的窗洞,细节不容忽视,值得细细品味。

西北角楼东侧下角,竟然另开有一个小门,作为应急之用!

小门高两层,上面设有更楼,观察窗为证。

重回双峰寨正门,准备入内参观。

寨门为硬山顶,下面由巨大花岗岩石条砌成拱券门,额匾书“双峰保障”四字;二层设有更楼,墙身开有圆形窗、一字窗和方形窗孔。







寨门入内,为一条走廊,两侧开有券门,通往之前在外围看到的附属建筑。

主门楼下方也是一个花岗岩砌筑的拱门,上面有红色砂岩石匾阴刻“保安门”三字。

主门楼高五层15.8米,单檐歇山顶,四层外墙加设一条精美青砖叠涩出檐。二层开两个壶形(葫芦形)窗,三四层开圆形、方形窗,五层则最豪华--开有三个精美的青砖券窗。当然了,顶层开这么大的窗洞,还是因为相对安全罢了。


是时候看看主门楼脚下的附属建筑了。


所以,这就是一间公厕...

方便的时候,也不能放松警惕啊...



寨门二层更楼内部。


进入保安门,这才算真正进入了寨子。




入内是一块巨大的草坪,没有任何建筑。不知道原貌是否也如此?如果是这样,就不能称之为“回”字形构造了,就是简单的口字形。四周就是紧贴城墙而建的二层通廊,可以连接主门楼与四座角楼。走廊又分上下,楼上称走马廊,宽1.3米,用于防御时开枪放炮行走;楼下称半边屋,宽3.2米,能储存粮食和住人。走廊每隔3.9米有一个炮眼,一共有55个小炮眼。炮眼设计巧妙,居高临下,可以从不同角度消灭不同方向来犯之敌。

主门楼。

西南角楼。

东南角楼。

东北角楼。

型制特别的西北角楼,是由两座紧密相连的楼房组成。


主门楼内西侧有石阶可以上二层。二层走廊则是与主楼三层连通。



草坪中间以卵石铺成十字形道路。走到十字形道路中间,可以清楚环顾四周景象。


西边围墙。中间凸起部分就是马面了。

东边围墙。

西南角楼。

西边围墙正中的一口水井引起了我的注意。

水井位于马面部分内部,墙面开有各式射击窗孔。左右墙面上的规则方形孔,个人估计是原来架设木梁的,在一层走廊中部制造一个夹层,方便观察与射击。

寨内共设有水井三口,这是第一口。

西南角楼内侧草坪拐角处,看到第二口水井。

西侧下层通廊。



第三口水井,则在草坪北侧接近走廊中部。

北侧走廊正对大门处,感觉以前是做神龛之类的用途。


第三口水井。




选择从最特别的西北角楼开始参观。

西北角楼下方也有一条砖砌梯道可上二楼。

紧贴着西北角楼的,就是之前介绍过的应急小门。


门闩孔。

北边廊道。


楼梯右侧开有券门,可进入炮楼底层。


西北角楼由于是两栋相连,所以都有相连的两间房。小券门就是进入里间的,太暗了就没照。

这扇窗正好开在楼梯边。

上楼。

西边廊道的二层构造清清楚楚。


进入炮楼二层内部,这是里间,各个方向都开有瞭望窗孔。

对外是斗形窗。

对内则是采光的券窗。

炮楼外间。有木扶梯可以上到三层。

拐角处的斗形窗,可以看到护城河的情况。



炮楼三层。




炮楼四层。这一层就有点意思了,因为两栋相连的炮楼在这里分出了高低。角楼内墙的这个屋顶形状不知是否原来遗存?木梯边的小门就是进入里间的,但是上面的方窗又可以看到里间的木瓦坡屋顶,虽然只比主角楼的四层略高一些,但证明了附属角楼同样有五层。

附属炮楼四层里间构造,上面还有一层。从里面墙壁的坡屋顶形状,老牛推测以前就这么高而已。

从窗口可以看到东北角楼雄姿。


继续上楼。

角楼五层,也就是顶层了。

东侧券窗可以看到附属角楼的屋顶。

此时就必须享受一回一览众山小的酸爽了...

寨子北侧的石塘村村景。仍然保存有连片的砖木结构老宅,鳞次栉比,造型各异,精美大气,真不愧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从券窗中看到的附属角楼屋顶。

南侧窗口望出的西侧围墙与西南角楼。

下到三层,与走廊二层相通。这是西侧走廊。


老牛选择沿着北侧走廊行进。

什么角度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啊。



北走廊正中部位。



东走廊。

到达东北角楼。

炮楼三层。

四层。

各个方向都看一下。



五楼,从西侧的圆形窗,可以看到西北角楼的高低构造。

开始沿东走廊行进。



东走廊中间凸出的马面位置,开有各个方向的射击孔。



主门楼已经近在咫尺。

东南角楼。由于构造相同,就没再流连,直接通过转往南走廊。


不久即进入主门楼三楼,两端皆开有券门与走廊相通,内侧设有可供上下的木扶梯。三楼两侧外立面都开有圆形或方形窗孔,内面为拱券形。



主门楼四楼。两边墙面各开三个窗孔,中间为方形,两边为一字型;主楼两端还隔开有一个圆窗孔和两个小方孔,可以观察到东西两个角楼的情况。







正面券窗还可以看到寨子南边的连绵青山,景致醉人。




往里的券窗,则可以俯瞰到石塘村和寨子内部。

看完了五层,开始往下走。这是二层楼梯边上的方窗。

草坪中间的十字形卵石径一览无遗。

二层中间这个内凹且下沉少许的券窗,下面开有一个小孔。这就是之前老牛所谈及的,石拱门上方可以倒开水进去御敌的小孔。

二层楼面两边下沉约60公分。中间抬高,仅仅是为了给拱门腾出高度。

终于看到正面两个葫芦形观察窗。




从主门楼侧面的楼梯下来,算是完成了对双峰寨的探索之旅。

必须说一句,双峰寨在所有的客家古堡里,的确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堪称是一个孤本,无论从它五座城楼的构造形式,或者是独一无二的护城河与吊桥,至今还让我铭心难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