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古村(下)--贺州行(五)

标签:
历史图片旅游文化杂谈 |
看过了龙井泉,接着往东边沙田河方向前进。
这是村子北边靠近河道部分,剩下的老房子基本是土坯砖建造的。这应该是年代较近的房子,没什么看头了。

这边的河道上也有一座石拱桥,是拱上加拱的,同样有三跨,尾端建有桥亭。此桥为龙井桥。往北还有马峰村的马峰桥,再往北就是之前介绍过的古桥--五桂桥了。

嘿,哥们,一切都好吧...





龙井桥对面是一片比较开阔的平原地带,田园山川,悠哉乐哉。

重新回到龙井寨门楼。

进入边上的围院。

这是院中有院啊。又见到一座巨大石块垒砌的大门,上面有整石拱券。

墙基石块上居然还有雕刻。

浮雕共三幅,下面有狮子戏球球,还有不知是驴还是马的雕像,感觉像驴多一点...

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最上面这一幅了,带着斗笠的渔翁放出了一只鱼鹰(鸬鹚)!相信去过桂林的朋友们对这一捉鱼的劳动场面都毫不陌生吧,反正我看了以后是真乐了...

券门里面是又一个院子,主屋地面抬高了许多。里面还有村民在干活,我就不敢造次了...

但是券门是一定要炫耀的:这个券门的福禄寿三星两侧换了两个花瓶,分别插着向日葵与荷花;拱券上雕刻形态生动的五只蝙蝠,翼尾还有灵芝,这可是加量不加价的“五福临门”啊...券门上角分别雕刻松鹿图和仙鹤衔灵芝图。即便是类似的吉祥图案,其中的变化万千,又每每出人意表。必须为古代工匠们点个大写的赞!

这面山墙上部的蝙蝠蝴蝶以及下角松鹤延年灰塑,同样让人赞叹不已。


回到龙井门楼。
龙井门,据黄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岁(公元1618年),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岁(1782年)进行重修,现存的感觉是新近翻修过。门楼高约4米,门头有由张廷辅书写的“龙井”二字,两边的对联是张适潮所书“龙潜自有风云会,井沸能征晴雨时”。龙井门上方开有两个桃形观察口,门楼左侧有福德神庙。

门楼内部有石台阶向上。

出来就见到一栋老屋大门左侧墙壁上嵌有一方“泰山石敢当”碑刻。石敢当放在这么高的位置确是不多见啊...


这家的大门也是正路的。

有一侧厢房已经坍塌。

二层木栅窗棂雕刻有精美花纹。



正堂照例供奉有祖先牌位。
走了这么久,可能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了:龙井村的巷道都是前后错开、拐弯抹角的,多呈回字或者之字形弯曲,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原来,龙井村的这种巷道布局,相传是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发明的“挡马”建筑模式中演变而来,主要用于迟缓敌军马队的行动,在这里自然就是让盗匪进得来出不去,达到关门打狗的效应。




有时,墙脊一处貌似毫不起眼的灰塑,只要你细心观看,原来竟然是这样的场景:池塘中荷叶翩翩,水鸭忙着在水中觅食,小鸟则悠闲地站在荷枝上嬉戏...一派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




仍然迷宫一般的巷道。

威武的葵龙灰塑。


这堵残墙,昔日也是临屋的照壁,上有“长发其祥”四字。


又见一个门楼。

门楼多,是龙井村的另一个特点。除了几个大门楼、总门楼外,很多巷道或者连片住宅还设有分门楼,可谓层层设防。这座门楼上方就有一个四方观察窗口,门楼的封檐板木雕和墙上彩绘让人应接不暇。


巷口路面以卵石铺成铜钱形状,地面青石板上的凹槽是加装副门用的。这条巷道进来就是拐弯,属于两栋住宅之间的联系通道,估计是同一宗族的。




房屋入内有一个小天井,其余房间门槛石上有凹槽可加装副门或木栅门,防御性极强。


规整的卵石路,给人以极佳的美学感受。

山墙一样是蝙蝠夔龙灰塑。

这栋房子则是人字山墙和镬耳山墙两连发,趣味十足。






这时行走的方向是往南了。见到一个池塘,可周边都是现今农村流行的火柴盒房,十分碍眼。

池塘边有古榕树,许多村民在此闲聊家常。

重新回到村中寻找古建。

终于又走上了舒服的青石板路。


这栋房屋二层开有三个斗形窗。



十分整齐的大石板铺就的天井。

铜钱形漏水口。



封檐板下又见精彩绝伦的花鸟木雕。





门槛石雕刻鹿衔灵芝、凤凰牡丹和鹊上梅枝,寓意如意吉祥。

门当石雕刻丑萌状的狮子滚绣球,周边饰以竹节纹,雕工精细。



“万”字漏窗。

龙井村的建筑形式多样,布局合理,设计美观大方,很难想象没有破坏之前它会美到什么模样。








这家居然还安装了趟栊门。

福德祠。


走在这些巷道,你会渐渐发现,它们其实是四通八达,互为连接的。巷道中间又见一座门楼,下面为整石拱券门形式。


门楼口正好对着一栋民宅。

这家房屋损坏严重,门厅对面房屋已经拆除。



主屋客厅。后面有小门进入巷道。

对面的二层楼阁。


又见一家外观保存较好的老宅。

旁边巷道的分门楼,即使破落,也难以掩盖尊贵的气质。



主屋大门为斜门设计,上有精美彩画和灰塑。



灰塑是三只活泼可爱的狮子在戏耍,后面这该不会是凤栖于梧吧。

檐下彩绘诗画作品。

中间是凤凰与麒麟,富贵吉祥。

这幅是山水画,里面的人物或挑担、或捕鱼、或读书,各得其乐。题诗为:不羡石家金谷妍,小山幽处抱长川。浑忘近闹人烟簇,日涉园林别有天。主人家清白自守,闲云野鹤的生活志向真是让人羡慕赞叹。



这也是巷道口的门楼。




这是村里一位热心的村民,主动帮忙带路去看一栋老建筑。

这条巷子倒是十分直溜。


就是这栋明显西洋风格的建筑了。

原来这叫“六角楼”,属于黄姓家族。
黄氏“六角楼”,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1年),为黄觉(黄宗赞)和黄镜如(黄宗鉴)两兄弟合建,占地面积约142平方米,高8米,上下两层,两层式样相同;每层有八个窗户,一个大厅和四个房间,两边还有地楼。
黄觉、黄镜如都是接近爱国文化名人的开明绅士。民国时期,黄镜如在贺县八步镇西约街开设先峰书店,经销全县中、小学的课本,文化供应社、新知书店等单位出版的图书。抗日战争时期,从桂林疏散到八步镇的进步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都经常到书店来,《世界知识》的张铁生、陈此生就住在先峰书店里,柳亚子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资料研究会的牌子也挂在先峰书店里。1944年抗战期间,中国一帮文化名人特意到龙井村拜访张廷辅,何香凝及其孩童保姆就被安排在黄氏六角楼居住过。


六角楼西侧巷口的门楼,与主体建筑一样形式色调。


六角楼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