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图片旅游 |
第三站是金山。
说到金山,估计在每个人的心中第一时间立即浮现的,就是“水漫金山”这个神话故事了。清代华广生所编撰的《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里写道:“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结果法海搬来天兵天将对付白蛇,将白蛇压在雷峰塔下;这才有了后来许仕林祭塔救母的故事。白娘子许仙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故事中,白娘子成为了追求自由恋爱和人性解放的正面人物,法海则成了黑恶势力的代表。事实上,历史上的法海真有其人,而且是得道高僧。所以去了镇江,千万别说法海禅师的坏话,镇江人民可不答应啊。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状若青螺,海拔43.7米,周长约520米。金山古时候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在唐代张祜的描述里是“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而到了北宋沈括的赞颂中则是“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至清代道光年间(一说为光绪末年),金山岛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又盛行一时,成了当时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便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之一,也成了镇江城的标志,民间甚至有着“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的说法。
先上一张网络图片。从金山湖面(金山北面)所拍,真的就犹如一颗青螺矗立江中。


沿湖边栈道继续往西。图中的湖叫“塔影湖”,大概就是取意金山之巅的金山塔倒影正好映于湖中吧。

湖岸边的两层楼阁,就是传说中王昌龄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芙蓉楼了。


金山嵯峨,塔影窈窕,真叫人着迷。


“中冷泉”门楼。应该是由于修缮中的缘故,老牛居然走了旁门左道....

夕阳中的芙蓉楼,重檐翘角、分外妖娆。

镇江芙蓉楼,始建于东晋时期,迄今1600多年。现楼为1992年重建,二楼所挂“芙蓉楼”牌匾,为原国家主席江泽民1992年视察镇江时所题。相传王昌龄正是在此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芙蓉楼送辛渐》。


还有仿西湖的'“三塔映月”。

现在的芙蓉楼,应该是一家茶楼吧,老牛就没有上去,而是往楼西侧而去。

有一个石栏杆围成的池子。

池壁上嵌有石匾,刻“天下第一泉”五字,字迹刚劲有力,为清光绪年间镇江太守王仁堪书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
事实上,由于泥沙堆积,中泠泉曾一度找不到了。清光绪年间,镇江太守王仁堪亲自来到金山实地查看,仔细寻找,重新又在芦苇丛中找到了这眼失联已久的“中泠泉”。王仁堪不但在池周造起石栏,于池旁筑庭榭,还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泉”并镌石嵌于池壁;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提,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对中泠泉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很快来到金山寺正门。如前所述,整座金山几乎都是金山寺的建筑,依山就势、肩摩踵接,鳞次栉比、金碧辉煌,素有“金山寺里山”的美誉。金山寺庙依山而造,庙宇殿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整座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里山”奇特风格。据说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著名建筑都借鉴了镇江金山这种“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建于东晋明帝时期(公元323-325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南朝时始称金山寺。清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观光祈福时,亲笔题写了“江天禅寺”牌匾。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是中国有名的古刹,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和大明寺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寺,而金山寺位列四大名寺之首。金山寺为佛教禅宗之正宗,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祖庭,在佛教禅寺中享有十分卓著的地位,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有别于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的,金山寺的山门是朝西而开的。据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后来不得以只能将山门改为朝西开。当然这些都是杜撰的了,真是原因是金山原来矗立于江心,长江由西向东滚滚奔流,游人在寺门极目远眺之时,才能更充分欣赏与体会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景像,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因势造形、不拘一格的独特匠心和设计手法。
金山山门,为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瓦木结构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期。上悬“江天禅寺”竖匾,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份游鉴金山时御笔亲题。下部柱梁皆以石建造,坊额雕刻各种吉祥图案;楼檐采用木瓦结构,斗拱出挑。整座山门显得高大雄伟,气象森严。


大门南侧墙角嵌有一方碑刻,刻“民不能忘”四个大字。上款为“月楼郭大公祖观察大人德政”,下款为“镇江绅董商民敬立


两侧一对石狮雄踞,气度不凡。雄狮后背上还有一个绣球,见过至少几百对石狮的我表示,这造型我也是第一次见。


山门楹联为: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性,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气倚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

过了山门是天王殿。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建筑,正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金刚。


弥勒佛像下面雕刻精美的石质须弥座。



后面供奉韦驮天尊画像,佛教护法天神。

天王殿后门有原江苏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江天禅寺主持,当代高僧慈舟法师所撰并书的楹联: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三藏圣言演真谛,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翰林玉带镇山门。横批:照彻江天。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高大雄伟,巍峨壮观。殿前六柱共挂有楹联三副。最边上的一副为“山中鸟语花香,活泼天机参妙谛;殿外风光霁月,

二层上悬“大雄宝殿”牌匾,赵朴初题。大门楹联为:气接鸿蒙,中流开远势;山浮杳霭,一柱倚高空。此联撰写者为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乾隆皇帝。

七个脊兽,地位够高啊。

彩绘斗拱

柱础。细节之处,最能体现中国古建的博大精深和深厚文化底蕴。



大殿南侧的券门与月门。券门题刻为“观风”。

月门为“性空世界”。

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像,眉目慈祥,肃穆庄严,让人顿时感觉是进入了一个无相无我的空灵世界。
正中为观音菩萨,左为善财童子,右为龙女,后面是一片蓝色的海岛景象。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53位菩萨的塑像...原来,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海岛群塑。民间关于善财童子的来历说法颇多。有说,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据《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述,善财童子后来受文殊菩萨指点,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一说为观音菩萨)而得道成佛。大乘佛教以此作为即身成佛之例证,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个阶段。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出了大雄宝殿,后面随着山势层叠而上、首尾相衔、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及至直冲云霄的宝塔,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完全沉浸在“寺里山”的独特韵致之中,无法自拔。


大雄宝殿正后方,是藏经阁,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

“藏经阁”三字牌匾,由郑燮郑板桥题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

大殿两侧的厢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处,即客堂。


石螭首。

大殿后面二层悬挂五块大字牌匾,分别书“度一切苦厄”五个大字,落款为“庚午年冬月


藏经阁北侧有券门通往山上,门额刻“雄镇江流”四字,慈舟大师书。

两侧墙壁嵌有石刻若干。这方为“重建藏经阁碑记”,1996年立。

“宝带名蓝”横额,原扬州市长、江苏著名书法家李亚如书。

接着是一条北向斜石阶路。


尽头券门刻“登圆通路”。


“生欢喜心”,入清凉境,佛家名言。

水天清映。

继续向上攀登,慈寿塔已近在咫尺。


这里有小门标志“古法海洞”。


最后,见到危立悬崖之边的古法海洞,里面供奉有法海塑像。可惜也关门了。门口石碑刻“头陀岩”三字。
现在就该好好讲讲法海的故事了。古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头陀岩,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居住的地方。《金山志》载:“头陀岩在山西北,唐裴头陀所居,又名祖师岩,岩下为裴公洞,有头陀像供其中。”相传,法海俗名裴文德,原为唐代名相裴休之子。清代卢见曾所撰《金山志》中记载:“裴头陀,河东人,相国休之子,休作文送之出家。”又《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四《人物志.方外.镇江府》载:“裴头陀,相国裴休子也,生而胎素,颖异不群,休作文送之出家,行头陀行来润之金山...”裴休起初送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后到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再后到了金山。见“殿宇荒废,荆棘丛生,寻得此洞,参禅打坐,并染指一节,誓兴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江际挖土,获黄金数镒(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报于地方官李琦,转呈皇帝,敕将黄金送法海禅师重兴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相于洞中,永作纪念。”金山之名即由此而来,裴头陀也被视为金山寺的开山祖师。
裴头陀出家的原因还有别的版本。据《金山寺志》以及宁乡沩山寺记载,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宫中有皇子得了恶疾,虽然遍寻名医却没有丝毫见效。后来有人找到一个办法,提出去寺庙祈福,具体怎么做呢,就是找出一个人代皇子去寺院出家修行。这个被派去的人就是当朝宰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而且还是裴休亲自送去的。裴文德在出家后得法号“法海”。历史上的法海就这样诞生了。虽然法海是代皇子修行,但是在逐渐适应寺庙生活后,竟然开始全身心信奉佛教,不仅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服务大众,在闭关三年后圆满得道。出关后,他又四处募捐重修道场,建立寺庙。这个寺庙就是之后的金山寺。法海禅师就成为了金山禅寺开山祖师。
事实上,这个洞最早是属于白蛇(白蟒)的。据《金山志》载:“裴公洞,在山巅头陀岩中,深入四五丈,昔有白蟒踞焉,一名蟒洞,唐裴头陀厌胜去之。”《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四《人物志.方外.镇江府》载,裴头陀“行头陀行来润之金山,北岩有蟒,头陀入洞禅观,蟒遂去,后莫知所之。”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创作了《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而后演变成为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一代高僧就此变成恶人。所以说,在镇江就不要再说法海大师的坏话了,不但镇江人民不答应,还会显得有点无知吧....

法海洞内部。(网络图片)


又到了心旷神怡的时刻。

再往上,就接近山顶了。
篆书题刻“千古雄观”,李健辅书。

慈寿塔忽然耸立眼前。外墙有石刻“天地同庚”。

“清世界”。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齐梁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唐宋时原有双塔,名“荐慈塔”和“荐寿塔”。现塔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祝贺慈禧太后60大寿重建。塔身为砖木结构,高30米,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层层风光、面面有景。凭栏眺望,则江天市廛,尽收眼底。宋王安石曾有写有《金山》诗描述道:“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江天远眺,日照金山,心情自然归于平静。

到了山顶平台,主角是一个六角攒尖亭子--留云亭。原来这也是一座御碑亭。

就是这方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所立,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游览金山寺时留下的“江天一览”御碑。




从南侧下山

很快见到的漂亮楼阁是钟楼。

“入深法界”,这边是金山寺南侧建筑。

“壁观”石刻,达摩面壁造像。


石阶上去是观音阁、财神殿和五方五佛殿,在大雄宝殿正后方。由于太晚都关门了,也为此行留下些许遗憾。

继续沿着南侧廊道下山,分别有“华雨禅心”和“灵区仙迹”券门,后边就是妙高台了。

这边还有一口龙井,相传与中泠泉是同源的,具体传说就不展开了。

重新回到金山寺山门。

最后上一张网上的航拍图,再次回味“金山寺里山”的独特韵味。

后记:由于时间匆忙,金山寺算是遗漏较多的。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