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2019-12-17 06:24:01)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图片

旅游


第三站是金山。

说到金山,估计在每个人的心中第一时间立即浮现的,就是“水漫金山”这个神话故事了。清代华广生所编撰的白雪遗音·马头调·雷峰塔》里写道:“金山寺里法海一见许仙,面带妖色,不放下山。怒恼白蛇,忙唤青儿,带领着虾兵蟹将,这才水漫金山。”结果法海搬来天兵天将对付白蛇,将白蛇压在雷峰塔下;这才有了后来许仕林祭塔救母的故事。白娘子许仙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故事中,白娘子成为了追求自由恋爱和人性解放的正面人物,法海则成了黑恶势力的代表。事实上,历史上的法海真有其人,而且是得道高僧。所以去了镇江,千万别说法海禅师的坏话,镇江人民可不答应啊。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状若青螺,海拔43.7米,周长约520米。金山古时候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被称为“江心一朵芙蓉。在唐代张祜的描述里是“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而到了北宋沈括的赞颂中则是“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至清代道光年间(一说为光绪末年),金山岛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于是“骑驴上金山又盛行一时,成了当时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金山形胜天然,风景幽绝,自古便为我国著名游览胜地之一,也成了镇江城的标志,民间甚至有着“到了镇江不去金山,等于没到过镇江”的说法。

先上一张网络图片。从金山湖面(金山北面)所拍,真的就犹如一颗青螺矗立江中。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现在的金山,已经是一个有山有水、湖光山色、风景绝佳的公园,也是市民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公园大门。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前面一段,就是与陆地相连的部分。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很快见到丛林掩映中的金山,几乎全部被寺庙殿宇楼台所占据,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根本无法窥见山体原貌,一直以来都有“金山寺里山之说。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当时已经是下午三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四处流连了,直奔主题。
首先前往公园西边,先是百花洲。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过了百花洲桥,就到了另一个小岛--云根岛。云根岛,原为江中一组错综排列的奇石,又名石排山。
下来就见到一座新修的牌坊,横额题刻为“石排”。后面小土坡上有四角攒尖小亭子--云根风月亭。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牌坊的背面题刻“云根”,柱联为“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
按照游览图所示,云根岛这里就是郭璞墓所在。郭璞(公元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 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正一道教徒。郭璞的生平就不展开了,但必须指出,斯人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恐怕还是他在风水学上的贡献。郭璞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亦称《葬书》,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据说郭璞在去南昌王敦府之前,就预测到凶多吉少,因而对家人交待说,他死后要把他的尸体装进棺材,用船送到镇江金山寺西南的长江中。并交代在棺材放入长江后,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千万不要回头看。他死后,家人按照他遗嘱的要求照办了,但棺材放入长江后,忽然听到身后惊涛骇浪冲天而起,其声似万钧雷霆,炸响云霄,家人惊骇万状,不由自主地回望了一眼,只见江面犹如一口沸腾的大锅,江水排山倒海,云雾翻腾中逐浪升腾起一座小山头,但就在他们回头的一刹那,露出水面才几米的小山就停止了,郭璞的棺材就自然地埋在了里面。他的家人感到奇怪,回去后就询问当时著名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说,如果不是你们回头望,这个小山还会升高,直到超过金山。回头一望,生长过程被打断了。宋代刘克庄在《郭璞墓》诗中就说道:“先生精风水,卜穴未应疏。因捋虎须死,还寻鱼腹居。如何师鬼谷,却去友灵胥。此理凭谁诘,人方宝《葬书》”为何选择金山?想来是郭璞在做丹阳太守王导幕僚的时候,可能亲自到镇江考察过。镇江作为中国风水学上传统的“龙脉地带,是他理想的归葬之所。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沿湖边栈道继续往西。图中的湖叫“塔影湖”,大概就是取意金山之巅的金山塔倒影正好映于湖中吧。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湖岸边的两层楼阁,就是传说中王昌龄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芙蓉楼了。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嵯峨,塔影窈窕,真叫人着迷。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中冷泉”门楼。应该是由于修缮中的缘故,老牛居然走了旁门左道....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夕阳中的芙蓉楼,重檐翘角、分外妖娆。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镇江芙蓉楼,始建于东晋时期,迄今1600多年。现楼为1992年重建,二楼所挂“芙蓉楼”牌匾,为原国家主席江泽民1992年视察镇江时所题。相传王昌龄正是在此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芙蓉楼送辛渐》。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湖畔有观景廊道,旁边荷叶连连。金山塔影,依旧荡我心湖。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还有仿西湖的'“三塔映月”。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现在的芙蓉楼,应该是一家茶楼吧,老牛就没有上去,而是往楼西侧而去。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有一个石栏杆围成的池子。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池壁上嵌有石匾,刻“天下第一泉”五字,字迹刚劲有力,为清光绪年间镇江太守王仁堪书于光绪癸巳年(1893年。
原来这就是闻名天下的天下第一泉--中泠泉,之前在无锡惠山古镇的帖子里提及过。中泠泉又名中濡泉、南零水,原在扬子江心,是江心泉,潮来没于江水,潮退显露地面,是万里长江中独一无二的泉眼。以前泉眼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一个水曲之下,故名“中泠泉。中泠泉“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代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第七。后唐代名士刘伯刍将水分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为第一,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张又新《煎茶水记》中记载的“扬子江南零水第一,这里的南零水指的也是中泠泉。自唐迄今,盛名不衰。但也正是由于中泠泉位于江中心,取水过程极为困难。据《金山志》记载:“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弹山下,当波涛最险处。唐代时,泉水在江心乱流夹石中,水势汹涌,急涡巨漩,汲泉极为困难。古人汲水需在“子午二辰,觅小舟破浪登山,用铜瓶长绠入江心石窟中,寻若干尺,始得真泉。若浅深先后,少不如法,即非中泠正味。”据《中泠泉记》记载:铜葫芦构造精巧,由铜丸、壶身、壶盖组成。铜丸用以调整壶的重心并增加壶重。壶身直径五寸,带盖高约一尺,壶身有三铜环纽,用以绳系壶身,牵动绳子,壶盖可以随绳上下活动。铜丸则系在壶身一侧,绳的另一头系在壶盖铜环上,也可以随时牵动。把葫芦沉入中泠泉窟中,牵动系盖的绳,使壶盖落下正好盖住壶口,不使壶中之水倾荡泼洒。“取水冲茶,但觉清香一片从齿颊间沁人心胃,二三盏后,则薰风满面腋,顿觉尘襟涤尽。……味兹泉,则人皆有仙气。无怪乎当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游览此泉时,曾叹曰“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还有一个说法叫“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据传,以金山寺中泠泉水煎蒙顶山永兴寺禅茶,禅茶甘泉,堪称绝配,茶味之极也!随着岁月推移,长江主河道的变迁导致泥沙淤积,至清末,金山与南岸的陆地逐渐连成一片,而原本位于江中的中泠泉则脱离江水成了陆地泉,也就是今日所见位于金山寺以西的这口池子。

事实上,由于泥沙堆积,中泠泉曾一度找不到了。清光绪年间,镇江太守王仁堪亲自来到金山实地查看,仔细寻找,重新又在芦苇丛中找到了这眼失联已久的“中泠泉王仁堪不但在池周造起石栏,于池旁筑庭榭,还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泉”并镌石嵌于池壁;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提,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对中泠泉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泉池南建有一重檐八角攒尖亭,直径七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当是取以泉为鉴之意吧。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泉池北侧,就是适才未开放的中泠泉门楼部分,里面的楼阁叫中泠阁,现做“天下第一泉历史文化展示馆”。
离开中泠泉,重往金山方向。途中经过的这座廊桥,挂有“花洲泠泉”四字牌匾,现在就容易理解了。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很快来到金山寺正门。如前所述,整座金山几乎都是金山寺的建筑,依山就势、肩摩踵接,鳞次栉比、金碧辉煌,素有“金山寺里山”的美誉。金山寺庙依山而造,庙宇殿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拔地而起,突兀云天。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整座金山密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整个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构成一组橼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了一种金碧辉煌“寺里山奇特风格。据说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著名建筑都借鉴了镇江金山这种“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建于东晋明帝时期(公元323-325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南朝时始称金山寺。清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观光祈福时,亲笔题写了“江天禅寺”牌匾。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是中国有名的古刹,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和大明寺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寺,而金山寺位列四大名寺之首。金山寺为佛教禅宗之正宗,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祖庭,在佛教禅寺中享有十分卓著的地位,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有别于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的,金山寺的山门是朝西而开的。据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后来不得以只能将山门改为朝西开。当然这些都是杜撰的了,真是原因是金山原来矗立于江心,长江由西向东滚滚奔流,游人在寺门极目远眺之时,才能更充分欣赏与体会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观景像,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师因势造形、不拘一格的独特匠心和设计手法。

金山山门,为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瓦木结构牌坊,四柱三门,建于民国初期。上悬“江天禅寺”竖匾,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份游鉴金山时御笔亲题。下部柱梁皆以石建造,坊额雕刻各种吉祥图案;楼檐采用木瓦结构,斗拱出挑。整座山门显得高大雄伟,气象森严。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大门南侧墙角有一方碑刻,刻“民不能忘”四个大字。上款为“月楼郭大公祖观察大人德政”,下款为“镇江绅董商民敬立 光绪三十有二年次丙午正月 谷旦”。郭月楼,合肥人,系晚清淮军将领,后被李鸿章委任为金陵机器制造局第三任总办。此碑刻是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镇江商民为感激当时的观察道员郭月楼疏通金山寺前的便民河,方便南来北往的商、船民的交通和百姓进香拜佛求平安而立。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两侧一对石狮雄踞,气度不凡。雄狮后背上还有一个绣球,见过至少几百对石狮的我表示,这造型我也是第一次见。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山门楹联为: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阅沧桑因缘聚散悟空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气圣教禅静止观觉有情。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过了山门是天王殿。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建筑,正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金刚。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弥勒佛像下面雕刻精美的石质须弥座。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后面供奉韦驮天尊画像,佛教护法天神。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天王殿后门有原江苏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江天禅寺主持,当代高僧慈舟法师所撰并书的楹联: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三藏圣言演真谛,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翰林玉带镇山门。横批:照彻江天。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高大雄伟,巍峨壮观。殿前六柱共挂有楹联三副。最边上的一副为“山中鸟语花香,活泼天机参妙谛;殿外风光霁月, 大千景象悟禅心”,徐圆圆书;中间一副为“潮涌西津 不断天风传塔语;山蟠北固 遥分晴籁散炉烟”,言恭达书。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二层上悬“大雄宝殿”牌匾,赵朴初题。大门楹联为:气接鸿蒙中流开远势;山浮杳霭一柱倚高空。此联撰写者为爱新觉罗.弘历,即清高宗乾隆皇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七个脊兽,地位够高啊。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彩绘斗拱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柱础。细节之处,最能体现中国古建的博大精深和深厚文化底蕴。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大殿南侧的券门与月门。券门题刻为“观风”。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月门为“性空世界”。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像,眉目慈祥,肃穆庄严,让人顿时感觉是进入了一个无相无我的空灵世界。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八卦斗拱藻井更是层叠错落、绚丽多彩。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撞钟的龙木。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三世佛像后面,供奉有观音菩萨。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经幡之后,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陷身一片虚幻...

正中为观音菩萨,左为善财童子,右为龙女,后面是一片蓝色的海岛景象。海岛的上下四周,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善财童子参拜53位菩萨的塑像...原来,这就是佛教中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海岛群塑。民间关于善财童子的来历说法颇多。有说,因为他出生的时候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华严经入法界品》所述,善财童子后来受文殊菩萨指点,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一说为观音菩萨)而得道成。大乘佛教以此作为即身成佛之例证,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个阶段。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出了大雄宝殿,后面随着山势层叠而上、首尾相衔、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及至直冲云霄的宝塔,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完全沉浸在“寺里山”的独特韵致之中,无法自拔。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大雄宝殿正后方,是藏经阁,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藏经阁”三字牌匾,由郑燮郑板桥题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大殿两侧的厢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处,即客堂。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石螭首。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大殿后面二层悬挂五块大字牌匾,分别书“度一切苦厄”五个大字,落款为“庚午年冬月  孙江天书”。查了一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乃是《心经》全经的枢纽和总持。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继续拾级而上。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藏经阁北侧有“留玉阁”,慈舟题写门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藏经阁,没开放。看来我来晚了。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藏经阁北侧有券门通往山上,门额刻“雄镇江流”四字,慈舟大师书。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两侧墙壁嵌有石刻若干。这方为“重建藏经阁碑记”,1996年立。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宝带名蓝”横额,原扬州市长、江苏著名书法家李亚如书。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接着是一条北向斜石阶路。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尽头券门刻“登圆通路”。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生欢喜心”,入清凉境,佛家名言。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水天清映。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继续向上攀登,慈寿塔已近在咫尺。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这里有小门标志“古法海洞”。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最后,见到危立悬崖之边的古法海洞,里面供奉有法海塑像。可惜也关门了。门口石碑刻“头陀岩”三字。

 

现在就该好好讲讲法海的故事了。古法海洞又名裴公洞、头陀岩,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居住的地方。《金山志》载:“头陀岩在山西北,唐裴头陀所居,又名祖师岩,岩下为裴公洞,有头陀像供其中。相传,法海俗名裴文德,原为唐代名相裴休之子。清代卢见曾所撰《金山志》中记载:“裴头陀,河东人,相国休之子,休作文送之出家。”又《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四《人物志.方外.镇江府》载:“裴头陀,相国裴休子也,生而胎素,颖异不群,休作文送之出家,行头陀行来润之金山...”裴休起初送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后到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再后到了金山。见“殿宇荒废,荆棘丛生,寻得此洞,参禅打坐,并染指一节,誓兴殿宇。忽一日在山下江际挖土,获黄金数镒(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报于地方官李琦,转呈皇帝,敕将黄金送法海禅师重兴殿宇,建成,命名金山寺,法海亦莫知去向。后人供奉其法相于洞中,永作纪念。金山之名即由此而来,裴头陀也被视为金山寺的开山祖师

 

裴头陀出家的原因还有别的版本。据《金山寺志》以及宁乡沩山寺记载,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宫中有皇子得了恶疾,虽然遍寻名医却没有丝毫见效。后来有人找到一个办法,提出去寺庙祈福,具体怎么做呢,就是找出一个人代皇子去寺院出家修行。这个被派去的人就是当朝宰相裴休的儿子裴文德。而且还是裴休亲自送去的。裴文德在出家后得法号“法海”。历史上的法海就这样诞生了。虽然法海是代皇子修行,但是在逐渐适应寺庙生活后,竟然开始全身心信奉佛教,不仅过着苦行僧的生活服务大众,在闭关三年后圆满得道。出关后,他又四处募捐重修道场,建立寺庙。这个寺庙就是之后的金山寺。法海禅师就成为了金山禅寺开山祖师。


事实上,这个洞最早是属于白蛇(白蟒)的。据《金山志》载:“裴公洞,在山巅头陀岩中,深入四五丈,昔有白蟒踞焉,一名蟒洞,唐裴头陀厌胜去之。《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四《人物志.方外.镇江府》载,裴头陀“行头陀行来润之金山,北岩有蟒,头陀入洞禅观,蟒遂去,后莫知所之。”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把金山的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创作了《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而后演变成为民间神话故事《白蛇传》,一代高僧就此变成恶人。所以说,在镇江就不要再说法海大师的坏话了,不但镇江人民不答应,还会显得有点无知吧....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法海洞内部。(网络图片)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又到了心旷神怡的时刻。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再往上,就接近山顶了。

篆书题刻“千古雄”,李健辅书。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慈寿塔忽然耸立眼前。外墙有石刻“天地同庚”。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清世界”。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始建于齐梁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唐宋时原有双塔,名“荐慈塔”和“荐寿塔”。现塔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为祝贺慈禧太后60大寿重建。塔身为砖木结构,高30米,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层层风光、面面有景。凭栏眺望,则江天市廛,尽收眼底。宋王安石曾有写有《金山》诗描述道:“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关于重建慈寿塔,还有一段趣事。传说,时值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贺寿刘坤一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祈求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十分高兴,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活多大?刘坤一听却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祸啊。正左右为难之际,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写字的小孩叫李远安,时年仅八岁,来自湖南。这个也耐不住推敲,权当一笑。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江天远眺,日照金山,心情自然归于平静。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到了山顶平台,主角是一个六角攒尖亭子--留云亭。原来这也是一座御碑亭。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就是这方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所立,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游览金山寺时留下的“江天一览”御碑。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从南侧下山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很快见到的漂亮楼阁是钟楼。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入深法界”,这边是金山寺南侧建筑。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壁观”石刻,达摩面壁造像。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石阶上去是观音阁、财神殿和五方五佛殿,在大雄宝殿正后方。由于太晚都关门了,也为此行留下些许遗憾。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继续沿着南侧廊道下山,分别有“华雨禅心”和“灵区仙迹”券门,后边就是妙高台了。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这边还有一口龙井,相传与中泠泉是同源的,具体传说就不展开了。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重新回到金山寺山门。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最后上一张网上的航拍图,再次回味“金山寺里山”的独特韵味。
金山--镇江三山(三)--能不忆江南(十九)

后记:由于时间匆忙,金山寺算是遗漏较多的。主要有:
    一、夕照阁,存有清代乾隆帝南巡驻跸金山留下的七块御碑,石碑记载的内容大多是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风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传统,统治大清帝国的决心。
       二、观音阁,里面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一是周鼎。这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二是“东汉铜鼓。这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三是“东坡玉带。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带上缀系着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四是《金山图》,由“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所绘。
    三、金山东北角还有三洞--白龙洞、朝阳洞和古仙人洞可供游完、观赏日落。
    四、妙高台,又名晒经台,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当年的妙高台是赏月佳处,相传苏东坡曾在此赏月,“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