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上)--镇江三山(一)--能不忆江南(十七)

标签:
旅游文化历史杂谈图片 |
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南靠常州和无锡,北邻扬州,西衔南京,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的交汇枢纽,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中枢,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也是全国闻名的江南鱼米之乡。
镇江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多年之久,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镇江最早得名“宜”,是3000多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春秋时称朱方,后曾用谷阳、丹徒、京口、润州等名称。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建镇江府,始称镇江,并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一直沿用。辛亥革命后称丹徒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镇江县,直至1949年2月,镇江一直为国民政府江苏省省会。1986年,镇江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地位。
很久之前,老牛就一直打算要去镇江。现在的镇江最为人所知的,恐怕当仁不让的是因为镇江的香醋了。亦喜亦悲。何喜?毕竟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镇江香醋,也是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悲的是,镇江历史上曾经轰轰烈烈的那些人、那些事却被人渐渐淡忘...如果我说起“水漫金山”、“甘露寺刘备招亲”等神话或历史故事,又或者是谈到《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名字,可会勾起你脑海中满满的崇敬与向往?没错了,这些典故、著作的产生,都是与镇江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到镇江,不得不去的首先是由焦山、北固山、金山组成的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
第一座是焦山。
焦山,是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长江之中的一座小岛,山高71米,占地570亩,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焦山原名樵山,传说宋真宗为纪念曾隐居山中的东汉处士焦光而改名焦山,并沿用至今。据《焦山志》记载:宋真宗生病,久治不愈,忽做一梦,梦见一老人走进他的金銮殿,自称是东南方的隐士焦光,送丹药为他治病。真宗惊醒后,病果然好了,他忙将梦中之事询问大臣。大臣说:“焦光是汉末一位高士,隐居于长江之中的焦山,甘贫乐道,三诏不起,廉节自持。”真宗听后大喜,下文敕封焦光为明应公,里祠春秋祭祀,同时对焦山的田赋、差役一概优免。皇帝金口一开,焦山从此声名远播。焦山耸峙于江心,如中流砥柱,气势磅薄;山上古木葱荣,石刻林立,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笼之中,所以有“焦山山裹寺”之说,与金山的“金山寺裹山”正好相反。古人也曾以“金山以楼阁胜,焦山以树碑胜”来评价两山,说的却是焦山的另一宝贝--焦山碑林,下面我们就逐一领会。
景区入口。需乘船进入。

回望游船码头,附近也有一座小山,有时间的不妨上山观景,自然别有一番风韵。

下了船,首先就是新修的石牌坊,上刻“焦山胜境”,由茗山法师题写。

牌楼背面横额“汉晋遗风”,由慈舟法师题写。

往里,就是一幅青水砖照墙,上刻“庄严国土”。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定慧寺,国家重点寺院,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照池后紧接着山门。山门殿为歇山式建筑,开三券门,两侧八字清水砖墙,分别刻有“礼敬诸佛”和“恒顺众生”。查了一下,乃普贤十大愿其中之二。




山门后,有形似玉带桥的三座石拱桥,中间为定慧桥,两侧分别为焦公亭桥和茗公亭桥。

西侧为鼓楼。


东侧为钟楼。

隔着荷花池,可以看见正在修缮中的定慧寺老山门。以前水路直达山门,故山门前就是码头了。

殿前古经幢。


天王殿西侧是三诏坊,位于焦公纪念堂前。两侧额枋分别刻有“解脱”、“自在”。三诏坊后为财宝天王殿。

三诏坊南侧就是老山门了,前面有八字墙照壁。

照壁上刻“海不扬波”四个楷体大字,刚劲有力,为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宣扬佛教世界清平之意。

老山门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前面一对石狮是明代遗存。门联为:“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落款为“巴州廖纶”。
廖纶(1810-1889年),字养泉,号橘叟,四川平昌县江口镇人。 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廖纶曾任金匮、无锡两县县令,主办正阳盐务,继任江苏、海州州官。其人工书法,善诗文,书法有颜柳风度,颇具功力。



云头拱。

上一张老山门的本来面目,为重檐歇山顶门楼。寺门所悬“焦山定慧寺”匾由茗山大师所题。(网络图片)。

名为“御碑亭”,亭内所藏自然就是御碑了。碑身正面镌刻乾隆第一次南巡(1751年)时所作《游焦山歌》。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僵卧东床袒其腹。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大意是说单单就山水本色而言,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乾隆御印。

背面刻有乾隆第三次南巡(1762年)所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



壁上嵌有有梅花题刻石碑。

天王殿后方。

天王殿内部。中间是一个类似湖州“庙中庙”的小庙宇,下面是石雕须弥座,上面是一个歇山式木结构屋顶,雕工细致,技法精湛,很有点千工床的意思。里面供奉的是护法神,可惜由于玻璃反光,无法拍清楚。

前后的四条盘龙倒是活灵活现,生猛异常。

憨态可掬的天王塑像,么么的。

后面是正殿--大雄宝殿。大殿建于明代宣德年间,后来几经重修,但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明代风貌。

旁边应该是和尚们的寓所。



大殿柱联为:面面涌风涛,悉皆黄檗婆心,棒喝声高尘不动;亭亭亘今古,常住普贤愿海,虚空界尽鹤归来。此联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

大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像,法相庄严和蔼。



殿内梁柱构架硕大,空间高阔,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自身十分渺小的感觉。

两侧的十八罗汉神态各异,造型逼真。

大家感受一下造型繁复、图绘精美的天花与藻井,完全由木质梁架、斗拱以榫卯方式连接而成,坚固结实,集实用与美学于一身,令人叹为观止。



八卦斗拱藻井,中间绘有龙戏珠图案。

跨度很大的斗拱斜撑,支撑下金檩。

大殿西院内有一古井名“东冷泉”,相传为焦光当年取水炼丹之处,故此也称“炼丹井”。因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而其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


回到御碑亭。

从摇曳的树影中,可以望见水面上高耸的钟楼。

从定慧寺向东不远,有苍山纪念堂,2004年底落成。是为纪念現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焦山定慧寺原主持茗山法师(1914-2001年)而建,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



再往东就是“焦山行宫”,即观澜阁。乾隆六下江南,曾经三上焦山,这座两层楼阁的行宫建于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1761年),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当时未开放。

往北,就是焦山景区最重要的人文景观--焦山碑林,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碑林,由摩崖石刻与碑林陈列组成。摩崖石刻集中在焦山西侧峭壁,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种类繁多、气势磅礴,“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即于此。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碑林(宝墨轩)位于在焦山东麓,为北宋初年(庆历八年即1048年)润州太守钱子高所建,轩内收集梁、唐书法家的石刻,经元、明、清多次兴废,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于海云庵内。1958年镇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散存在南郊的碑刻集中于焦山,并修缮玉峰庵、香林庵、海云庵等寺庙旧址用作碑刻陈列。现存碑刻近500

碑林入门见到的,就是这块“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楷书,立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碑高213厘米,宽87厘米,被誉为“初唐妙品”,为江苏省乃至国内都罕见的、保存较好的初唐碑刻之一。
魏法师(公元595-677年),名降,字道崇,任城人。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该碑反映了初唐道教的重要地位。碑阴中第八行有“守润州谯山戌主解建威”题名,“谯山戌”未见记载,为研究唐代润州(今镇江)军事设防提供了宝贵资料。整篇碑文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被晚清金石学家、收藏家叶昌炽评为“初唐妙品”。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改名传光、蟾光,亦署逸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丹徒句容东荆(今江苏句容白兔镇茅庄村)(一作江苏丹徒人),清朝著名书画家。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官御史,为人刚正,敢于直言。笪重光工书善画,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称四大家。精古文辞,有《书筏》、《画筌》传世。

清《永禁胥役门丁不准住在考棚示》。


民国左孝同书《丹徒陶氏创建宗祠记》。
左孝同(1857-1924),湖南湘阴人。字子异,一作子祀,晚号逸叟,又号遁斋。左宗棠季子,清朝政治人物。光绪十一年中举,钦赐举人。善书大小篆,能传其父之法。


清《通鉴辑览万历开矿条》。


放大看,相当不错的颜体楷书。

篆书《明故达孺人杨氏墓志铭》。

谢廷珪书《明处士希真子赵公故孺人杨氏墓志铭》。


《宋故李公叔子墓志铭》。
舆情望幸酬深耽,用是五举巡江南。金焦两点矗波翠,何异前三与后三。路便聊以驻信宿,要因省方观田蚕。悬华结彩称祝颂,何德被民增祚惭。昨日浮玉憩山馆,今朝顺流漾江潭。西以屋胜东树胜,敷叶吐蕊春未酣。未酣之意胜酣矣,即斯三胜谁能谈。侵寻谯亦有建置,庄严定慧辉珠龛。那更峰顶事点缀,譬之食蔗穷其甘。东坡艰韵忽五叠,虽曰逸兴宁非贪。黄头桂楫候已久,清赏既适归亦堪。佳处无须重系恋,倩闲云为封岩庵。


背面雕刻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所作七言诗《游焦山作歌三叠旧作韵》:
既是名山那无屋,


乾隆御书《海门东望接扶桑》。

碑廊。

仰止轩。

明代杨继盛手札。
杨继盛(公元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今河北容城县北河照村)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后为严嵩所害。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有《杨忠愍文集》流传于世。

椒山,杨继盛的字。



清《焦山东洲连山接涨滩地专卖示》。

清《了禅和尚传》。


明代《徐桓游焦山五言诗》。


后面开始比较多是图画加题跋的。
成亲王,即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年),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第十一子,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异母兄。清朝著名书法家,创“拨镫法”,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听雨屋集》、《诒晋斋集》、《诒晋斋集》、《仓龙集》等。

清吴平畴所画《牡丹花卉碑》。
程嘉燧(1565-1643年),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又号松圆老人、松圆道人、偈庵居士、偈庵老人、偈庵道人。晚年皈依佛教,释名海能。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休宁)人,明代书画家、诗人。应试无所得,侨居嘉定,折节读书,工诗善画,通晓音律,善制松烟黑墨,与同里娄坚、唐时升,并称“练川三老”,极为钱谦益推重。其论诗主张先立人格,再立诗格,反对前后七子摹拟之风,当时被人称为“一代宗主”、“晚明一大家”。谢三宾合三人及李流芳诗文,刻为《嘉定四先生集》,有《浪淘集》。

碑廊也是曲径通幽,众多的碑刻让人眼花缭乱,对于历史和书法爱好者就是莫大的福利了。


到达碑林景区东北角,有一片小型苏式园林,假山曲桥,荷池楼台,景致不错...我就是这样被误导了,居然没有进去一探究竟...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关于《瘗鹤铭》刻石年代与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至今无一定论。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即认为系陶弘景书,黄长睿亦赞同,后附和此说者最多;而欧阳修认为华阳真逸是顾况的道号;还有人认为是唐人王瓒所书;也有人觉其字同颜真卿《宋广平碑》接近,认为是颜真卿书。最牛比的说法,唐人孙处元《润州经》认为其作者乃书圣王羲之!宋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黄庭坚认其为“其胜乃不可貌”,并作诗称:“大字无过《瘗鹤铭》”,认其为“大字之祖”。宋曹士冕则推崇其“笔法之妙,书家冠冕”。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其书法富含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特别是篆书的中锋用笔的渗入;加之风雨剥蚀的效果,还增强了线条的雄健凝重及深沉的韵味,意态雍容,格调高雅,是艺术性术极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对研究书法由隶转楷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性意义。

网上图片,自行脑补一番...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