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旅游历史文化图片 |
有人问,镇远写了这么多,为何还要特别来个古迹篇?没办法,如前所述,镇远古城整体保护并不理想,但是廋死的骆驼比马大,零零散散的古迹遗存还是相当不少的,我就将这些比较分散的集中在一起介绍了。
仍然从早晨开始,刚刚从梦中醒来的古镇...

四宫殿。

天后宫。

旧时镇远古镇舞阳河畔可谓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商贸活动鼎盛,成为黔东一颗明珠。最辉煌的时候,舞阳河畔民房达3600多幢,住户7000有余。据统计,仅仅从1850年到1882年这短短的三十余年期间,从各地迁入镇远的商户就达到了2000多户。商人们不但带来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商品,更加带来了各地的独特文化,在这里融汇贯通,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大熔炉。这才是镇远最能吸引人、留住人的精神属性。


简单看了看,继续前行。



依水而荣,倚水而居--水,是镇远绕不过的魂魄...


府城大码头。

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一座门楼,上书“玄岗九曲”。原来,通往四官殿的这条山路,是旧时由山上的府城出来的唯一关道,名“九曲岗”,故此景命名为“玄岗九曲”。

小门侧另有一副对联:“三眼分明遍观大地;一鞭威武永护南天”。这下身份明显了,道家第一守护神--王灵官是也!


不久又有一座三层宝塔,居然忘了是什么用途了...


石雕的歇山顶小土地庙。

即至到了四官殿,却令我十分失望,因为正在维修中,几乎啥都看不到。

二层正殿所供奉的四位神将,从左到右依次为:李牧、廉颇、王翦和白起。


石壁上所嵌一方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碑记。

被迫再上一张网上图片。

沿着充满沧桑感的石台阶向上攀登,首先见到天后宫的山门。

山门采取的是一个牌坊门形式,四柱三间三楼,采用灰塑装饰。正间上方字匾刻蓝底金漆“天后宫”三字,四周五龙缠绕;字匾上方为双凤朝阳。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没错,凤居然在龙之上!常言道,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这庙可是属于天后娘娘的,只能暂时委屈一下了...
山门楹联为:“四海永清是谓水轮转地,八风从律固知后德配天”,横批为“海国安澜”。

“海国安澜”上方的八仙塑像,脚踩祥云、神采飞扬,颇为生动有趣。

内门框为石库门,海窝石雕刻有狮子戏绣球。

入内可见正殿仍需继续向上。

而在外面所见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就是正殿对面的戏台。


戏台前端枋板有关于妈祖故事题材的精美浮雕。



从戏台望向正殿,天后宫背倚石屏山,面朝舞阳河,紧贴着山势据险而立,重檐翘角、展翅欲飞,更觉恢宏大气、肃穆庄严。
镇远卫城墙,位于县城舞阳河南岸,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1389年,思南宣慰司迁治于水德江,镇远州另置镇远卫,于是倚靠河流南部山脉,沿着舞阳河修建了卫城墙。作为一个军事要塞的“镇远卫”,第一道防线是河流,第二道防线是卫城墙,背靠险峻的山脉,还有比这更好的防御吗?所以,我当初印象里卫城本来的模样--四方城墙总是难以寻觅,因为这卫城墙仅是一个“半围”,剩下的半围自然就是舞阳河南岸的五老峰了。原城墙北靠舞阳河、南依五老山,东西向伸展围成一圈筑成,有城楼6座,周长达5公里,高8米,宽3米。现存城墙由城墙、西门码头、上北门城楼、上北门码头、三堵护城堤和下北门城楼组成,城墙总长约1.5公里。
其实,彼时的舞阳河北岸、石屏山顶并没有什么防御工事。至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改蛮夷长官司为镇远县,设流官,属府附郭。正德年间,知府程始建城。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镇远卫改为镇远县,同时也是镇远府所在地,人口的增加加上相关行政机关的迁入,城北的消极防御状态不能继续下去了,于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在险峻的石屏山上建起了“府城墙”.这就是镇远古城两道城墙的由来。

砖木结构的两层单檐悬山顶办公大楼。

会议室,用于定期组织反战人士和反战盟员开展座谈会、辩论会的地方。

卫兵室。用以警戒任务,防止俘虏逃跑。

所长室。


邹任之(1911-1973),江西鄱阳人,时任所长,和平村创建人之一,对日军俘虏进行教育改造的推动者,为推动中日友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办公大楼后方就是大礼堂,俘虏居住与活动之场所。

周达文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系民国初年外交家周瑛的私人宅邸,是卫城里少见的有两进天井的高封火墙四合院。这里曾经走出了中共早期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周达文,也曾经作为中共镇远支部1938-1940年的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革命意义和历史价值。

入内是一个大院子。

正面门匾书“汝南世第”,点明了周氏郡望。

背面书“履中蹈和”,则彰显周家的优良家风。

入内院子,两侧为两层厢房。

院子里雕刻有双龙戏珠的太平缸,十分考究。

正面堂屋挂有“周达文故居”木匾。

门槛的半圆石,十分有趣。


周达文塑像。

周达文父母卧室




二进天井,这就明显是窨子屋形式了。

栏杆上透雕的夔龙灵芝“寿”字图案,精美细腻。

后面又是一个院子,筑有高台,怀疑以前后面还有建筑。

最后,是在镇远的第二天下午游完青龙洞后再度闲逛的所见,天开始转为多云。
香炉岩“居然南海”的后门,在舞阳河的转弯处。

亲水平台。


远眺石屏山与祝圣桥,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赞美之词了--词语是苍白的,而镇远,是多彩的...


我也不会再去责怪柳树过于妖娆了...




码头的垂钓,历史与现实的交接...





画风一变,阿牛到周大街开了个小差--看天主堂。


还有昂贵的精品民宿,我就看看不进去...





岸边有水门的地方,按地图应该叫吉祥寺。莫非是以前的遗址?


甘文焜塑像。甘文焜(1632-1673年),字炳如,汉军正蓝旗人,清初将领,祖籍丰城(今江西丰城),后迁至辽宁沈阳,石匣副将甘应魁之子。甘文焜善骑射,喜读书,尤慕古忠孝事。初以官学生任兵部笔帖式。历任直隶巡抚,云贵总督。康熙年间,先后平定凯里、臻剖等苗部。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叛,杀死巡抚朱国治,云贵诸将多附叛军,甘文焜死不从叛,十二月自杀。后追赠兵部尚书,追谥忠果。
原来是一位有“节”的人。

吉祥寺码头



再次来到新大桥

此刻的游人比昨日又更加稀少了,镇远,仿佛更加深沉...



有时候,我愿意随着小舟乘风破浪;有时候,我想沿着水滨随波逐流;或许,我根本就不存在,因为,我怕我的存在,打扰了你惊艳千年的孤独...




回到北岸的兴隆街,忽然看到镇远邮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