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上)--白墙青瓦里的中国记忆之梦回徽州(十七)
来到了休宁,最值得一去的,恐怕当仁不让的就是齐云山了。
记得十三年前,第一次来到黄山市,从宏村往屯溪的路上,看到路边突然出现的几座奇峰,我心里就在想,这山景致不错...不久,路边的牌子告诉我,此山名齐云山。名字听过,但并没有那么特别的印象。后来走的路多了,也渐渐知道,这座齐云山来头不小,竟然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自然就有了一睹为快的念头。后来又经过两次,一次下雨,一次浓雾,所以都没有实现上山的愿望。终于,去年初冬,第四次来到齐云山脚,虽然是多云有点雾霾的天气,但感觉还可以接受,所以,上!
车停齐云山镇的横江(新安江上游)边。
横江边树影间若隐若现的古桥是登封桥。
新安江风景如诗如画
这边是登封桥下游,即东侧。
砌桥的红石,估计都是就地取材
对岸的村居,在红叶翠竹的簇拥下更显清秀。
大桥西侧可见巨大船型迎水尖。
整桥就如巨龙卧波,气势不凡。
也有这样小清新的时刻...
桥头有石牌坊一座,字匾刻“登封桥”名。
桥栏前端有卷云纹抱鼓石。
桥北端立有碑刻两方,一方是浅浮雕观音像,应该是保佑桥梁平安的桥神。
另一方为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内容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从这点来说,国人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在登封桥算是多花费了一点时间,原因就是总以为要过了桥才能上山。后来才搞清楚,如果选择步行上山,那么必须走登封桥,经过桥南边的村子里开始登山;如果选择坐缆车,那么车子可停在横江北岸游客中心停车场,再步行至缆车下站。时间已是下午一点,为节省时间,我还是选择乘缆车上山。
游客中心广场对面的“道”字。

游客中心建筑十分现代,高端大气。

当然,必须经过一段商业购物区域。
这建设就实在没得黑了。
一个形状十分特别的葫芦门牌坊。
购物街上有很多异地重建的徽式老房子,不多见,这是真下了本的...
道家人的午间小憩也格外有范。

这座古宅挂着“六艺茶社”的牌子,

原来古宅叫“善本堂”,也是一个典型的徽式四水归堂建筑。





穿街过巷,终于上了缆车。
江边耸立的一簇簇红叶

下游处的登封桥,北岸是房地产项目了。
田野间的八卦图案。
还有永恒的白墙青瓦、田园人家。

深秋初冬的红叶是大自然对游人最大的馈赠。
缆车上站出来就是道家圣地望仙台,传说上古灵乙道人就是在此驾云成仙。台上建有飞云亭,是俯瞰横江、远眺黄山绝佳之处。明代礼部侍郎程敏政有诗云:“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这里的“白岳”,指的就是齐云山了。
横江历历在目,黄山?估计古代雾霾少吧...

沿着茂林间小径,很快来到齐云山山门--望仙楼。
望仙楼为重檐歇山顶楼阁,下有三个石拱门洞。楹联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口气好大啊...没办法,乾隆游玩以后御笔所题。当然,有没有这么好,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以我个人经历,齐云山是我所看过众多丹霞地貌里,人文积淀最为厚重的一座;而且,也是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结合得最好、最和谐的一座名山。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地处休宁县城区西约15公里处,距屯溪区33公里,总占地面积110平方公里。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齐云山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明清时期更是成为道家四大名山(其余为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之一。齐云山风光秀丽,丹岩耸翠、群峰如海,素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而著称,计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等等。
说得天花乱坠,有些人可就不服了,怎么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里没有齐云山?这就必须说说其历史了。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成于唐代至五代时期,而这时齐云山还并没有什么名气...
唐朝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
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朝廷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崇慕道教的方士、居士相继来山,择地筑构,初创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置道会司于县城崇寿观,主领全县道教事,山上道士有被任命为道会司的;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天师驻山,因世宗祈嗣灵应,敕建玄天太素宫,置真人府,配各级道官;太素宫置提点,真人府设赞教、知事,山、庙有住持,县设道会司,州设道正司,府设道纪司,中枢最高设道箓司等机构。
清朝,齐云山被乾隆皇帝御笔亲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
所以,齐云山的成名之路与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视不无干系;因为出名太晚,自然也就不在《洞天福地记》之列了。
大门东侧的碑记。这是明万历年间的。
望仙楼下的古登山道,称之为“侠客古道”。原来,徐霞客曾经两上齐云山,足见其魅力之独特。这条石板路也就是步行上山的道路了。

进入山门,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太阳居然出来了...
上上下下的享受开始了
刚下去就经过一座单孔古石拱桥--梦真桥,取梦想成真之意。此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为古徽州学子求学成功后所捐建。桥左边种有千年榉树,寓意“中举”。此桥此树寄托了世人“一举成名、梦想成真”的美好愿望,所以也成为了学子们拜学祈愿之福地。
缆车上站所在的山峰,名叫福喜岩。传说铁拐李常与洞天福地主持灵一道长把酒言道,某次酒至酣处,铁拐李以铁拐为笔、乌云为墨,炼丹峰千尺红崖为纸,纵横挥毫,留下了正看是“喜”,倒看是“福”的奇书妙字。
正德古道
边上有张三丰修行得道处。这个大家就不必较真了,武当山和贵州福泉山都有。
这应该是残存的古石栏杆
接下来这一段是永乐古道。
过了山峰,就到了一个马蹄形的凹槽位置,这就是齐云山的洞天福地了,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名胜。
栖真岩,相传是齐云山的开山鼻祖,最早来的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宋代建有初仙馆,现存为明代兴圣殿、雪崖馆遗址。
前为一个石质牌坊门建筑,两边各立有石狮一只。

石狮已经风化的不成狮样。密布的青苔也证明了,一是齐云山云雾多、湿度大;而是空气质量佳。确实是个修心养身的好去处。
接下去是忠烈岩,供奉的是越国公汪华。隋末,天下大乱,汪华起兵保境安民,后又主动归顺李唐,避免生灵涂炭。徽州百姓感其恩德,立祠祭祀,称“汪公大帝”。
外面是一个两柱单间三楼青石牌坊。
下坊雕刻的双狮滚球。
第三样就是“寿”字岩。此巨幅寿字高达九尺九寸,与周易卦数相符,阐明阴阳和合之理,出自宋代大儒朱熹之手。
简单说一下,齐云山主景区其实就是四个突出的丹霞山峰与之间凹入的山谷组成,接下去就是第二座山峰。
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
道路皆是贴着石壁而建,蜿蜒上下。
行走齐云山,个人最大的感触是:道路十分整洁、舒服,而且是用心打造的。你看看路边这些石栏杆,望柱头饰以云纹,石栏杆则雕有花纹,精工细作,美观大方。
转角处有陡峭的石级可上。
石制仿木四角小亭叫“雷霆纠罚司”,里面道教第一守护神王灵官手执钢鞭,圆睁双目,不怒自威。
往后就是一个石洞,名曰“一天门”。
门洞内满布碑记和石刻。
崇祯年间的
万历年间的
这是万历年间萧姓新安太守的题诗。
隆庆元年(1567年)的。
“复还天巧”、“云天一啸”石刻。
从下方可以清晰见到,上一天门之前有岔道可以直接下到真仙洞府。
崖底八字门墙的是“八仙洞”,供奉八仙。


中间还有三位大神,不认识了。
真仙洞府底部平台。
对面山崖有明嘉靖年间所刻的“天开神秀”四个遒劲楷书大字,落款为“邑人吴藩伯生书”。这也是真仙洞府的标志之一。

紧接着八仙洞,有一个小神庙,里面的大神脚边一只狮子,又不认识。没文化真可悲...
山崖转角处有一石牌坊,字匾书“碧霞灵应宫”,落款“四月十八日延山娘娘圣诞,正德丙子清和吉旦。养素汪泰元立”。所供奉的难道就叫延山娘娘?
圆通岩,洞里供奉的是慈航普度天尊。
“人世蓬瀛”,刘芳洪题。查了一下,应该是清康熙年间一个诗人。

“万历丙申八月岭南刘克治游”,看来中国人的“到此一游”自古有之啊。
这位浙江的哥们更牛叉了,携友同游,还一并留下美名。现在也是国宝级文物啊...
密密麻麻的到此一游,汗...
“飞举冲霄”,万历庚子岁(1600年)“大城岳村居士刘朝用书”。这个查了一下,有点意思,原来河北大城县是有名的中国太监之乡,这个刘朝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看来算得上是个大太监。
众妙之门坊,石质仿木构件,两柱单间三楼,柱子两侧立有戗鼓石,檐角立鳌鱼。整个牌坊上了油彩,看起来五光十色,华丽非常。
下坊刻“众妙之门”,上题为“休邑西馆程文行侍室查氏男其溶捐资助建完成富有休归者”,落款为“皇明正德壬申端阳节本山退思养素道人汪泰元书立荲题镌士米箬昌”。汪泰元连立两座牌坊了。
铭文估计是道家心法吧。
这些是重修记事
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与武当山一样;两旁却是十八罗汉像,有点奇特。真武大帝下方有龟蛇形象,传说他以灵龟为盾、玄蛇为剑,而且龟蛇纠盘也寓意道家的阴阳相合之观点。
牌坊两侧皆有石碑刻,其中一方还有赑屃驮着。


这位又是谁?看起来倒有点像玉帝...
山崖下的石缝撑着香或者小木棍,这个现象相信大家看得不少了,特别是丹霞地貌的地方更加常见。据说是祈福的意思,每一根小木棍就代表一个愿望。
又一家洞府。
“新安胜境”
这一面摩崖石刻更多了,什么“珠泉”,“玄芝洞”,“雨君洞”...“玄芝洞”,朱麟所书。朱麟,清代书画家,字菊坨,号黄华道人,上元(今江苏南京)人,花鸟宗徐渭,山水法石涛,人物近唐寅。左上角的这首题诗,落款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顾可学。因为刚写了惠山古镇的帖子不久,记得海瑞的恩师叫顾可久,该不会有亲戚关系吧...果不然,这个顾可学正是顾可久之兄。但是有一点截然不同的是,相对于顾可久的清直敢谏之美名,其兄的行径确实在有些令人不齿。顾可学的显达是和尿屎密不可分的。据《明史·佞幸列传》记载,时嘉靖帝信奉道教,梦想长生不老。顾可学“自言能炼童男女溲为秋石,服之延年”,取童男童女小便炼制秋石,进献给嘉靖皇帝。嘉靖服用后认为有些效验,对他优礼有加,顾可学后来竟官至礼部尚书,十实为笑话。当时有传言道:“千场万场尿,换得一尚书”,顾可学亦被人称为“炼尿尚书”。
云龙雕件
这位蓝脸的大哥,我认识你!龙王爷嘛...其实洞顶的“雨君洞”三个字早就泄露了天机。
下方还有一个水池,名碧莲池。
文昌洞,供奉文曲星君。

碑记太多,看得眼花缭乱啊...

这次,从合适的角度再次回望一天门,您觉得像什么?象鼻呗...所以一天门又称“象鼻岩”。

“真灵伟迹”,嘉兴周履靖书。这个周履靖就有点名堂了,诗词曲书画医样样俱精,与文嘉(文徵明次子,吴门画派代表画家)和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等人关系不错。





又要开始绕过山峰了,第三座。


斑驳的栏杆,险峻的红崖石壁,或黄或绿的树木...美好的一切,让人走起路来脚下生风,清新爽快。
很快,陡峭的石级上又迎来了一座巍峨的石拱门楼--二天门。
“云天佛国”,这里以前可是佛道并存的。
残留的红色砂岩石柱与戗鼓石,似乎昭示这这里曾经有过一座牌坊...
门洞石拱还分两层
上面是徽式马头墙建筑。
哇,人间仙境...



看起来胆战心惊,实际住起来又是什么滋味呢?
山峰前端的“转运石”,想转运就围着石头转圈。
这样的角度,你就更能体会道家仙山的真正含义了...
红墙绿瓦的庙宇
山谷中还有一个独立的小山峰--香炉峰。此为因重力崩塌、流水风蚀作用形成的柱状丹霞地貌景观,海拔440米,因似巨型香炉,故名香炉峰。



继续向上
上面又是一个观景平台
丹崖险峰何足惧?白云深处有人家...这种人间天上的感觉,真的是妙处难与君说啊
往东不远,有一个重檐歇山顶的两层亭子--三天门。


过了三天门,就正式进入了月华天街的地盘。

长满青苔的石栏杆,即便见证了多少岁月变迁、人情冷暖,仍然沉默不语、冷暖自知。
天官府,又名五凤楼,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为时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汪宏的驻山府邸。汪宏因替嘉靖帝求子灵验而或敕封“天官”,故名“天官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