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名山-齐云山(上)--白墙青瓦里的中国记忆之梦回徽州(十七)

来到了休宁,最值得一去的,恐怕当仁不让的就是齐云山了。
记得十三年前,第一次来到黄山市,从宏村往屯溪的路上,看到路边突然出现的几座奇峰,我心里就在想,这山景致不错...不久,路边的牌子告诉我,此山名齐云山。名字听过,但并没有那么特别的印象。后来走的路多了,也渐渐知道,这座齐云山来头不小,竟然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自然就有了一睹为快的念头。后来又经过两次,一次下雨,一次浓雾,所以都没有实现上山的愿望。终于,去年初冬,第四次来到齐云山脚,虽然是多云有点雾霾的天气,但感觉还可以接受,所以,上!
车停齐云山镇的横江(新安江上游)边。
















另一方为清代徽州“府正堂峻示”禁碑一块,全文内容为:“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曝秽污,栏石不许磨刀,桥脚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从这点来说,国人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在登封桥算是多花费了一点时间,原因就是总以为要过了桥才能上山。后来才搞清楚,如果选择步行上山,那么必须走登封桥,经过桥南边的村子里开始登山;如果选择坐缆车,那么车子可停在横江北岸游客中心停车场,再步行至缆车下站。时间已是下午一点,为节省时间,我还是选择乘缆车上山。
游客中心广场对面的“道”字。

游客中心建筑十分现代,高端大气。


当然,必须经过一段商业购物区域。
这建设就实在没得黑了。

一个形状十分特别的葫芦门牌坊。

购物街上有很多异地重建的徽式老房子,不多见,这是真下了本的...

道家人的午间小憩也格外有范。




原来古宅叫“善本堂”,也是一个典型的徽式四水归堂建筑。























齐云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地处休宁县城区西约15公里处,距屯溪区33公里,总占地面积110平方公里。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齐云山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明清时期更是成为道家四大名山(其余为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之一。齐云山风光秀丽,丹岩耸翠、群峰如海,素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而著称,计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等等。
说得天花乱坠,有些人可就不服了,怎么道家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里没有齐云山?这就必须说说其历史了。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成于唐代至五代时期,而这时齐云山还并没有什么名气...
唐朝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此,隐居山中天门岩;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歙州刺史韦缓建石门寺于石桥岩;
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朝廷建密多院于白岳山南;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崇慕道教的方士、居士相继来山,择地筑构,初创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置道会司于县城崇寿观,主领全县道教事,山上道士有被任命为道会司的;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张天师驻山,因世宗祈嗣灵应,敕建玄天太素宫,置真人府,配各级道官;太素宫置提点,真人府设赞教、知事,山、庙有住持,县设道会司,州设道正司,府设道纪司,中枢最高设道箓司等机构。
清朝,齐云山被乾隆皇帝御笔亲题为“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
所以,齐云山的成名之路与明清两代皇帝的重视不无干系;因为出名太晚,自然也就不在《洞天福地记》之列了。



望仙楼下的古登山道,称之为“侠客古道”。原来,徐霞客曾经两上齐云山,足见其魅力之独特。这条石板路也就是步行上山的道路了。












栖真岩,相传是齐云山的开山鼻祖,最早来的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宋代建有初仙馆,现存为明代兴圣殿、雪崖馆遗址。
前为一个石质牌坊门建筑,两边各立有石狮一只。




接下去是忠烈岩,供奉的是越国公汪华。隋末,天下大乱,汪华起兵保境安民,后又主动归顺李唐,避免生灵涂炭。徽州百姓感其恩德,立祠祭祀,称“汪公大帝”。
外面是一个两柱单间三楼青石牌坊。










石制仿木四角小亭叫“雷霆纠罚司”,里面道教第一守护神王灵官手执钢鞭,圆睁双目,不怒自威。




















山崖转角处有一石牌坊,字匾书“碧霞灵应宫”,落款“四月十八日延山娘娘圣诞,正德丙子清和吉旦。养素汪泰元立”。所供奉的难道就叫延山娘娘?

圆通岩,洞里供奉的是慈航普度天尊。

“人世蓬瀛”,刘芳洪题。查了一下,应该是清康熙年间一个诗人。



这位浙江的哥们更牛叉了,携友同游,还一并留下美名。现在也是国宝级文物啊...





下坊刻“众妙之门”,上题为“休邑西馆程文行侍室查氏男其溶捐资助建完成富有休归者”,落款为“皇明正德壬申端阳节本山退思养素道人汪泰元书立荲题镌士米箬昌”。汪泰元连立两座牌坊了。

铭文估计是道家心法吧。

这些是重修记事

里面供奉的是真武大帝,与武当山一样;两旁却是十八罗汉像,有点奇特。真武大帝下方有龟蛇形象,传说他以灵龟为盾、玄蛇为剑,而且龟蛇纠盘也寓意道家的阴阳相合之观点。

牌坊两侧皆有石碑刻,其中一方还有赑屃驮着。



这位又是谁?看起来倒有点像玉帝...

山崖下的石缝撑着香或者小木棍,这个现象相信大家看得不少了,特别是丹霞地貌的地方更加常见。据说是祈福的意思,每一根小木棍就代表一个愿望。

又一家洞府。

“新安胜境”

这一面摩崖石刻更多了,什么“珠泉”,“玄芝洞”,“雨君洞”...“玄芝洞”,朱麟所书。朱麟,清代书画家,字菊坨,号黄华道人,上元(今江苏南京)人,花鸟宗徐渭,山水法石涛,人物近唐寅。左上角的这首题诗,落款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顾可学。因为刚写了惠山古镇的帖子不久,记得海瑞的恩师叫顾可久,该不会有亲戚关系吧...果不然,这个顾可学正是顾可久之兄。但是有一点截然不同的是,相对于顾可久的清直敢谏之美名,其兄的行径确实在有些令人不齿。顾可学的显达是和尿屎密不可分的。据《明史·佞幸列传》记载,时嘉靖帝信奉道教,梦想长生不老。顾可学“自言能炼童男女溲为秋石,服之延年”,取童男童女小便炼制秋石,进献给嘉靖皇帝。嘉靖服用后认为有些效验,对他优礼有加,顾可学后来竟官至礼部尚书,十实为笑话。当时有传言道:“千场万场尿,换得一尚书”,顾可学亦被人称为“炼尿尚书”。




文昌洞,供奉文曲星君。


碑记太多,看得眼花缭乱啊...


这次,从合适的角度再次回望一天门,您觉得像什么?象鼻呗...所以一天门又称“象鼻岩”。


“真灵伟迹”,嘉兴周履靖书。这个周履靖就有点名堂了,诗词曲书画医样样俱精,与文嘉(文徵明次子,吴门画派代表画家)和王世贞(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等人关系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