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2019-02-24 23:37:12)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图片

旅游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出惠山寺门,往北边进发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很快进入易情轩。这已经是二泉书院的地界。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亭子柱联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出自杜甫的古诗《江亭》之名句。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书院正门。二泉书院,由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邵宝建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为邵宝辞官后讲学之所。据史载,初建时有海天亭、超然堂、点易台等十五景。邵宝在此讲学11年,教导学生“道德至上,功名次之。邵宝病逝后改为祭祀他的祠堂。现存为清道光年间重建。

邵宝(公元1460-1527年),明代著名藏书家、学者。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先生,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授许州知州,历户部员外郎、郎中。在任江西提学副使时,还曾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邵宝为明朝文坛领袖李东阳门生,诗文风格“文典重和雅,诗清和澹泊,尤能抒写性灵

大门上所悬二泉书院牌匾,由清书法家邵涵初书于咸丰年间。其人尤擅长大小篆,估计是邵宝后代。楹联“雅琴飞白雪,逸翰怀青霄,为著名书法家周慧珺手迹。

里面的君子堂正在修缮,没得看。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含翠”门。过了此门应该是寄畅园地界了。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进入后水池边建筑为“秉礼堂”,属于寄畅园主建筑西南角的一个小园林,也是一个小巧别致的园中园。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秉礼堂匾,为仲许所书;堂联景月中天凤凰自舞,瑞芝五色寿星在弧清代著名学者高士奇恭贺康熙在三十寿庆之际收复台湾所写。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天井墙壁上嵌有碑刻两方,分别是乾隆御笔“石匾和康熙御笔“山色溪光石匾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出了秉礼堂,就来到“凤谷行窝
凤谷行窝,系寄畅园初创时旧名。元朝时,此地曾为惠山寺僧舍“南隐、“沤窝。明正德中,北宋著名诗人、龙图阁大学士秦观之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时称“两京五部尚书,九转三朝太保的秦金得之,辟为园居,名“凤谷山庄。其后代历有增建。明朝时全园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就是按照寄畅园的布局仿制而来。单单康熙就曾七次来到寄畅园,可见对其偏爱到了什么程度。

寄畅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厅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系朱屺瞻所书;两侧抱柱联云:“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高石家书。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中堂上挂“松风水月,康熙御笔;堂联“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为无锡书协主席吴觉迟题。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先到的属于西园部分,假山倚亭阁、绿树掩石径自然就成标配了。假山名“九狮台”,据说就是按照无锡籍著名书画大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用太湖石堆叠的。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东面是一个单檐歇山顶的四面轩--含贞斋,原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耀的书斋。由于官场失意,园主取意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之诗句,将书斋取名“含贞斋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含贞斋匾额,刘铁平书;下有王汝霖所书对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露苔华媚若钿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西北角孤独矗立的是梅亭。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八音涧又名三叠泉西高东低,涧中石路迂回,巧引二泉水流入园,上有茂林下有清泉。八音涧意思是它犹如以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能演奏出大自然四季的动人乐章。置身于八音涧中,石环绕、泉水叮咚曲径通幽,闻声不见人,确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八音涧出来就是嘉树堂,也是寄畅园的重要建筑,明寄畅园五十景之一。抱柱楹联为:“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

 

从八音涧到嘉树堂,中间的南北划线,正好就是寄畅园东西园之间的界限了。如前所述,东园以水景取胜。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堂匾“嘉树堂”三字,出自泰州籍书法篆刻名家王能父之手。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惊鸿一瞥,东园池景可谓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嘉树堂北,是大石山房。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院子里有翠竹葱葱,环境清雅。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沿着池边,有游廊蜿蜒而去,前端是一座小廊桥。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绿荫掩映,水波溢彩,景致悠然。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这座由七块黄石直铺而成的七跨小桥,就是乾隆诗中所吟唱的“一桥飞架琉璃上的七星桥。这里白天是观鱼的胜地,到了夜晚,又成了赏月的佳处。桥虽小,却充分体现了造园者的良苦用心。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锦汇漪中心,一个三面环水的方亭翼然而立,突出池中,此为著名的“知鱼槛了。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往前假山间有一个月洞门。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门额有砖雕“清响”二字。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后面就是之前介绍过的面向秦园街的寄畅园正门,是一个豪华砖雕门罩。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再次脑补一下寄畅园大门与怪树。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书归正传,从门洞眺望假山水池美景。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门边矗立着一对精美的石狮。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知鱼槛,美人靠上靠美人。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一排游廊沿着水池延伸出去,树影扶疏、池光摇曳、红叶盎然,景致醉人。远处池子南边的亲水平台是先月榭。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游廊中段,有六角小亭--郁盘亭,是从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得名。亭中有古朴的青石圆台一座,配以四个石鼓墩,据考为明代秦家遗物。关于亭名的来由,还有另一个版本:传说乾隆来寄畅园游玩时,曾召惠山寺僧人至此下棋。老和尚棋艺非凡,却怎么敢赢了乾隆,所以明明占尽优势,却故意下了步臭棋,输了那局棋。乾隆虽胜,自知望尘莫及,闷闷不乐之下,便下旨将亭名改为“郁盘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幻石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红霞下的先月榭,如梦似幻...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从池边出来,有二层楼阁--凌云阁。一楼挂“江南胜迹”匾,二楼悬“凌云阁”匾。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寄畅园的东南角,有一长方形的水池--“镜池镜池东边立有一高大湖石,高达4.6米,对着镜池做顾盼照映状,故名“美人石”。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游览寄畅园时,问园主石名,园主答曰“美人石”,乾隆不以为然,觉得它更像一位傲然挺立的男子汉大丈夫,将其改名为“介如峰并命人绘图以记,刻碑于园中作为见证。此碑就安放于介如峰对面的御碑亭中。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镜池石栏望柱刻覆莲形状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中间有石螭首吐水。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御碑亭。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再看一眼红叶,依依不舍中...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别了,先月榭...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往西边走,有一座硬山顶建筑。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凌云阁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原来这叫“卧云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第三任园主秦耀有诗云:“白云已出岫,复此还山谷。幽人卧其间,常抱白云宿”,这也是卧云堂名字由来。充分体现了秦耀因仕途失意、备受打击而不得不归隐乡里,内心极度的抑郁与不甘。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卧云堂”三字,由溥仪的异母弟弟爱新觉罗·溥任题写。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中堂挂康熙御书“山色溪光”,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卧云堂之南,假山之上建有楼阁--邻梵阁。由于古代惠山寺周围遍布祠堂庙宇,该阁由此而得名。登上邻梵阁,锡山风光尽收眼底。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事实上,惠山寺后山以及寄畅园周边还有不少古祠堂,奈何冬天天色暗得太快了,下午四点半就得鸣金收兵,心里还是有点不舍,也有所不甘的...

回程了,经过直街,一路上还可以补补课...


陆宣公祠,位于惠山古镇直街,始建宋朝,为迁锡始祖陆宲所建,祀唐相陆贽。陆贽(公元754-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进士,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陆贽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世代忠良”与“内相经纶”牌匾,皆为乾隆御赐。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往前,有“龙图阁学士”牌坊,不知主人是谁。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申明亭,据说是古代为伸张正义将各种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进行公示的地方。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对面的照壁上书“清”、“孝”两个大字。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做工精美的斗拱牌坊式砖雕门罩“宋儒”,据说是祭祀周敦颐、张载等大儒的。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范文正公祠,祀北宋名相、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东岳行庙,主祀东岳大帝、泰山神黄飞虎。 黄飞虎,别名武成王,是神话传说中兴周灭纣的人间英雄,被唐玄宗封为天齐王。宋真宗封他为天齐仁圣帝,后又封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之神,总管天、地、人间的凶祸福,主治生死、神通三界。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最后以小巧精致的土地庙作为结束...

二泉书院与寄畅园--惠山古镇(四)--能不忆江南(十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