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2019-02-21 01:15:45)
标签:

历史

文化

旅游

杂谈

图片


继续寺塘泾。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往东南方向有一支流,这就是烧香浜了。前段有一石平梁桥--王家桥。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狗狗懒洋洋地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王家桥上看烧香浜风光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最喜欢的还是这些参差有致、形式多样的水道驳岸和埠头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这个小码头居然还有上盖,下雨都不用担心了...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这屋脊是凤凰么?你让鸱吻情何以堪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末段明显可以看到还在修复中。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烧香浜尾端有一座石拱桥,额已模糊不清,桥名不详。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从拱券的条石构件来看,这也是一座古桥,上面栏杆是新修的。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这块照壁就比较特殊了,在河的对岸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其实它是属于河这边的祠堂--李公祠,独立收费景点,票价十元。

祠堂采用内凹八字门。两边石柱分别刻有柱联“致爱致悫(音que),思虑不讳;尽物尽志,春秋匪懈。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门前的这对石狮子造型十分罕见。母狮子口中流的是口水么...应该是喂养小狮子吧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耳朵是螺旋形的...狮子头上的卷毛也刻画得细致入微。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门前屋架采用两层爬狮撑拱,而且是上彩的,这之前在同里古镇与长汀见过。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两边则是两层鳌鱼撑拱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主祀李鸿章胞弟、淮军将领李鹤章。

李鹤章1825-1880),字季荃,一字仙侪,号浮槎山人,诸生,安徽合肥人。兄瀚章、鸿章弟昭庆。子经羲初从父兄治本籍团练。咸丰十一年(1861年),授知县。同治元年(1862年)从李鸿章在江苏进击太平军。次年,他领兵由常熟向江阴进军,授知府。同治三年(1864年)授甘肃甘凉兵备道。是年冬,曾国藩调其军赴湖北,后病归,遂不出。光绪五年(1879),山西大旱,鹤章捐巨金,清廷赏加二品衔。光绪二十二年(1896)追赠荣禄大夫,宣统元年(1909)追赠光禄大夫。

其人“性沉毅而开朗,中怀伟略,意量宏远。用兵善审地形,规大势,临敌制胜,智勇天发,指挥从容,常若有余”,被曾国藩称为“将才,谓其“战争之才超越时贤”。平太平天国后,李鸿章就“避嫌不举”,就连这个祠堂,也还是曾国荃上书皇帝建议在其立功的地方专门建立用于祭祀的。现祠为2008年复建,祠堂乃从安徽移建而来“四水归堂”徽式建筑。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前段“S”形卷棚顶,下有雕刻成荷叶荷花形的横梁。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后端是拱形轩廊,下面的曲梁雕成双狮戏球图样。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精美的石库门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石库门的石梁下立面雕的图案加起来就是“雀鹿蜂猴”。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门厅额匾“克复坚城”。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入门后是一个狭长天井,两边有廊庑,各有石柱四根。院中摆着两门铸铁炮,据说小的是太平天国所制,大的为出名的红衣大炮。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檐下屋架皆有爬狮撑拱,雕工精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柱托雕成卷起的荷叶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狮子照旧是公左母右,四对爬狮背上还雕有“八仙过海”,真无语啊...
汉钟离与张果老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蓝采和与铁拐李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何仙姑与曹国舅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韩湘子与吕洞宾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这是享堂前石柱上端的爬狮撑拱,形态生动、色彩绚丽。好想能拥有一对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享堂前的拱形轩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堂上有“戎马纵横”牌匾,柱联为“名山绵俎豆万家水火拯当年,仗策靖峰烟百战勋华光信史”,也算是对李鹤章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清代官服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再往后,就是著名的惠山园。
惠山园本是附属于李公祠的一座园林,建立于光绪初年,在全盛时期颇具规模,楼台亭榭、假山池沼、名贵花木一应俱全,后毁。1929年,国民政府以此为基础,多方筹资建早了无锡市首座公立花园--锡邑第二公园。1950年李公祠被拆,只剩下花园一角的小桥、池塘与假山,被改为学校用途。2008年在原址按历史风貌重建。
首先是一座小廊桥。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出来就看到园林中最主要也是最灵动的部分--池塘,所有的一切景观都依着水而建造。西边的水榭,倚着美人靠可不正是赏景的最佳姿势?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池塘西有三折曲桥,对岸便是红石块堆叠的假山了。如前所述,这部分可是原装的...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又见水边红云飞渡的美景,心情大好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桥西侧也即园区最西岸边,有两层歇山顶楼阁一座,下有亲水平台。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亭台楼榭、小桥通幽,别有一番滋味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东岸有石舫一艘,连接着一段曲长的游廊。本来这个角度应该可以看到锡山龙光塔的,可惜当天尘大了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这房子齐刷刷一排落地窗,想来必是品茶赏景的好去处了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石舫之上,大家都悠闲地发着朋友圈...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西岸风光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游廊曲折,黄叶不语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水岸蜿蜒,亭榭交错,红叶缤纷,倒影成画...让我的心静止一会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走了一圈,回到李公祠隔壁的建筑,按我猜应该叫花厅吧,这木雕就非常明显的属于徽式祠堂的感觉了。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出来沿着惠山浜走,接近宝善桥处,居然路被封了。惠山浜西明显可以见到验票口,估计是为以后整体收门票做准备吧。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现在的惠山,游客不多,主要还以本地居民休闲为主,倒是有着那么一丝丝原来的味道在里头...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陶文宪公祠,由裔孙陶雨田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请建,主祀明江西参政知事陶安,祀“乡饮宾”陶恒裕。

 

陶安(1315-1368年),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至正四年(1344),中浙江乡试,八年,授明道书院山长。十五年(1355),朱元璋渡江至当涂,陶安偕乡里父老迎谒,议取金陵,留参幕府。洪武元年(1368)命知制诰,兼修国史,任总裁官,参与修订刑律。明太祖御制门贴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对他宠信有加。后出任江西省参知政事,卒于任上。朱元璋亲致祭文,遣使吊唁,谥封“姑孰郡公”。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绕了一圈才可到惠山浜西岸。好在水乡秀色总是那么养眼,百看不厌...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前行是薛中丞祠,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祀清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名医薛福辰。

薛福辰(1932-1889年),字振美,号抚屏,无锡县西漳寺头人。清末外交官薛福成之长兄。幼年聪慧过人,7岁能试作文章。咸丰五年(1855年)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任工部员外郎,后入李鸿章幕府。福辰精通医书,光绪五年(1879年),慈禧患重病,经御医、名医会诊仍不见起色。次年,由李鸿章等保荐,福辰应召入宫为慈禧治病,竟得痊愈。光绪八年(1882年)除夕,奉旨随太后进香阐福寺,赏头品顶戴花翎,慈禧亲书“福”和“职业修明匾额以赐。光绪帝赞其为“医国圣手”,都察院副都御史.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门当石雕的是凤凰牡丹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入门为一小院子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门罩砖雕精美,门额书“高风峻节”。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清水砖墙上有“麒麟吐玉书”砖雕。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二进厅前廊道小门门额分别书“永康”、“常固”,似与主人身份契合。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中堂悬挂“职业修明匾额,难道就是慈禧所赐?楹联为“人游霁月光风表,家在廉泉让水间”,这是慈禧太后书赐薛福辰的。字写得还真不含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三进寝堂,挂“妙手济世”牌匾。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此为“蒋氏故居”,主人蒋三元、蒋金奎父子皆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著名艺人。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天心莲”,由无锡籍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著名书法家刘铁平书。只是这匾采用从左到右的书写顺序,也太不严肃了吧...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大胆的麻雀,看来是一群资深吃货...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紧接着就是蒋氏宗祠,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祀始祖蒋澄、蒋瑎、蒋璨等。

东汉蒋横跟随光武帝刘秀征讨赤眉,南征北战,因功勋卓著被封为“逡遒侯,官拜大将军,后遭诬被诛。其九个儿子除了老七蒋稔为父守灵,其余八个全部徙潜江南。后光武帝为蒋横平反,以王侯之礼迁葬蒋横,赐墓号为“显忠,并将蒋横的九个儿子全部就地封侯:长子蒋颖被封为“金华侯,次子蒋郑“会稽侯(绍兴),三子蒋川“临川侯(镇江),四子蒋耀“”"镇湖侯"(湖州),五子蒋渐“临苏侯(姑苏),六子蒋巡“卜亭侯(杭州),七子蒋稔“平河侯(九江),八子蒋默居宜兴和桥、被封为“云阳侯,九子蒋澄居宜兴、被封为“ou亭侯。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九子封侯”了。

 

蒋默、蒋澄崛起江南,后来成为宜兴蒋姓的始祖。其中蒋澄与妻子马氏一共生了五个儿子长子蒋孟,官至冀州刺史;次子蒋通,官至南阳刺史;三子蒋休,官至丹阳刺史;四子蒋政,官至荆南刺史;五子蒋玄,官至兖州刺史。五个儿子均有所作为,被民间誉为“蒋氏五龙,也称“番阳五牧

据记载,经查阅家谱,蒋介石证实奉化、宜兴蒋氏同出蒋澄。1948年,蒋介石还偕夫人宋美龄、子经国专程去宜兴祭祖,拜祭ou亭侯蒋澄之墓。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对面是杨藕芳祠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往北走,很快又见到“溪山第一楼”。如前所述,这属于惠山紫阳书院,亦称朱文公祠,现在正在修复中。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两侧分别挂有“出则忠”、“入则孝”额匾,朱子手迹。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对面是风景秀丽的烧香浜。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前面出现一座精美的徽式砖雕门罩,里面卖古玩的。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守门的不是狮子,而是一对石象,相当特别。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字匾刻“丹壑云流”,下刻五狮戏球,骑个隆冬强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人物故事浮雕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看这些梁架的老构件,自然又是异地搬来的。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忠节祠,原系明代黄溍故园,又名“九峰禅院,位于惠山古镇的上河塘。清同治十年(1871年)邑人秦凤翔等集资建造。原祠为三进十九楹,祀死难于太平军的数千邑人,其中广西巡抚邹鸣鹤、从化知县李福培祀主位。

 

邹鸣鹤(1793-1853年)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年进士。长期任职河南,历官知县,兰仪亭河工同知、知府、道员。治理黄河,参加祥符、中牟等河务工程。咸丰元年(1851年)升广西巡抚,办团练,督师与太平军战于桂林,战败被革职。回本籍筹办沿江防务,守江宁城。城破被杀。同治中,追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

 

李福培,字仲谦,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年举人。官广东从化知县,咸丰四年城陷,自焚而死。后清廷恤福培赠知府衔,建专祠,特谥刚烈。

历史可能就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但是,百姓心中永远都有一杆秤、一是非...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现已被改做“善德堂茶馆。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中间有四角歇山顶上加攒尖顶亭子一座。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八卦斗拱藻井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后有小池和茶座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潘旌孝祠,位于惠山古镇的上河堂25号。该祠由裔孙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请建,主祀迁锡十六世孙潘志道和十八世孙潘稷。潘志道性至孝,母目疾舐摩复明,患急症刲股煮药,乾隆年间以孝获旌表,邑志均有记载;潘稷驰数千里探以事下狱之父,途中呕血而亡,父逾年出狱得其预草代父死疏,语极凄楚。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孙大宗伯祠,位于上河塘26号,主祀明礼部尚书孙继皋。祠堂始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毁于咸丰庚申兵灾,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

孙继皋(1550-1610年),字以德,号柏潭,江苏无锡人。万历二年(1574年)状元,万历八年任会试同考官,提举魏大中、顾宪成等人。万历二十四年,因忤旨致仕,晚年讲学于东林书院,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病卒,追赠为礼部尚书,葬位于无锡市西南郊大洋乡白旄山麓。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宝善桥,位于惠山浜,为连接上、下河塘的一座石拱桥。该桥始建于为明万历年间,为无锡名贤邹迪光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桥形制为单孔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现桥是按明代石拱桥复原而成。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桥对岸有赵公宗白祠。边上小门系惠山园后门,关闭的,所以才要转了一圈。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徐氏宗祠,位于惠山古镇上河塘26号。建于民国十年,后毁于日寇轰炸,近年依旧貌修复。徐祠为无锡徐氏宗亲祭祖和议事的场所,祀南唐至北宋初年的文学家、书法家、迁锡始祖徐铉。

徐铉(公元916-991年)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字鼎臣,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父徐延休,官江都少尹,遂家其地,故一作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十岁能属文,宅居栖霞寺侧。初事南唐,南唐亡后,随李煜入观宋太祖,历官御史大夫、率更令、右散骑常侍,官至吏部尚书。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高中宪公祠,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康熙年间遇火毁,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主祀高攀龙。

 

高攀龙(1562-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万历年间政治家、思想家,与顾宪成同为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被魏忠贤诬陷自尽。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侧门虽小,内有乾坤。梁底雕有爬狮一对...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往南进入高士里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穿出惠山直街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惠山浜光景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潜庐,又称留耕草堂,位于无锡市惠山古镇上河塘,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是清末邑人杨艺芳之别墅。园名出自《易经》“潜龙勿用之典。该园地方虽小,却紧凑别致、另有风韵;池沼、回廊、山石、亭桥、花木布局得法,古朴清丽,为清末无锡优秀别墅园林之一。

 

杨宗濂(1832-1905)字艺芳,晚号潜斋主人,无锡城内下塘人。父杨延俊,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官至山东肥城等县知县。就是之前介绍过的杨藕芳(杨宗翰)的哥哥,也是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先行者。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潜庐”匾额,由许国凤题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入园即可见到山石回廊、树木高低错落。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原来进门就是一个小池沼,上有歇山顶四角亭。原来这就是潜庐的戏台,与大门仅一道屏风之隔,妙哉!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二进园子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池子上有三折小桥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沿着上下塘街往西南方向,接近秦园街交界处,见到一座高大雄伟的牌坊。原来这是惠山古镇标志性建筑之一--“人杰地灵”坊。

“人杰地灵”牌坊又称“千人报德坊,为明万历年间邹迪光立,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高10.65米、宽11.5米,石料为青、红两色砂岩,古朴精美、气势恢宏邹迪光(1550-1626年)字彦吉,号愚谷,明无锡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福建按察使、湖广提学副使。在任时,为当地识选了许多人才。当邹迪光辞官回无锡时,当地千余人为他送行,并且捐钱到无锡惠山为其建牌坊,以报他识才用才之恩德,故该坊又称“千人报德坊。据记载,邹迪光于万历十七年(1590年)罢归,在惠山下筑愚公谷,多与文士觞咏其间,极园亭歌舞之胜。其人工诗文,善画山水,力追宋元,在大小料米及黄公望、倪云林之间。看来也是一个高高手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牌坊背面字匾镌“岩壑夔龙”四字。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牌坊正面字匾镌“人杰地灵”。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坊梁上雕刻“鹊上梅枝”图案,这部分构件看来是原件。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牌坊中部横梁自上而下依次是“丹凤朝阳”、“双龙戏珠”、“双狮戏球”,这部分是重修的。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出来就到了秦园街,两旁绿树成荫。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秦园街与绣嶂街的交汇之处耸立戏楼一座,名“绣嶂阁重檐歇山顶。楹联为“地灵人秀诞豪杰,鸟度云行阅古今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孝友传家坊,由御赐“孝友传家匾额而来,原匾在秦氏双孝祠,讲的是明成化年间孝子秦旦、秦奭兄弟争相为父秦旭剜血治病,为母舐膝溃疡治疮伤的孝感故事。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御书“孝友传家匾额赐予秦氏。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这对座狮倒是憨态可掬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寄畅园朝房,正对着惠山古镇的最重要景点--寄畅园大门。清康熙、乾隆两帝在位时,曾分别六次南巡、共七次来到了惠山古镇。朝房就是当地官员提前恭候皇帝驾临的等待之所。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越往里走,越觉得内有乾坤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居然与之前参观过的“潜庐”相邻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秦氏双孝苑,就是之前提到的秦氏双孝祠了。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门框的精美雕刻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墙壁上有砖雕“孝友传家”四字匾,中间的印鉴为“乾隆御笔”。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对面就是寄畅园大门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寄畅园里古木参天,这棵长着巨大树瘤的古木,简直就是魔幻电影里的树精之现实版。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贞义单姬祠,是惠山古祠堂群中独有的墓祠合一传奇名祠。单姬,明沈异聘妻,单氏未出嫁而沈异己死。单姬便剪发自誓,终身不嫁。有人来说媒、劝嫁,便以自缢或以刀刺臂割腕,以死为誓,守贞至八十五死于家邵宝、顾宪成等人赞其为人伦正始。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杨四褒祠,原为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的杨氏别墅花园。光绪二十年,由杨宗濂(艺芳)改建为祠堂,纪念其父母、叔婶四人,故称“杨四褒祠”。这个祠与潜庐也是相通的。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又见三狮滚绣球抱鼓石。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许文懿公祠,又名许显谟祠祀宋显谟阁学士许德之。

许德之(1076-1142年),原名焕,字振叔,无锡许舍人,原籍河南,为唐睢阳太守许远十一世孙。祖父许旦由徙地高邮再迁无锡,为锡山许氏二世祖。宋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任扬州法曹,擢司封郎中,迁太常寺少卿,与晁詠之、韩韶、苏象先并称“维扬四俊。以显谟阁学士知婺州,因弹劾朱癑被诬,贬为宾州司户。高宗即位,复官奉祠进阶通政大夫兼尚书左丞。追赠朝奉大夫,柱国显谟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旧祠在原开化乡方湖,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裔孙许岱崧等奉檄再建祠于惠山以旌。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张明公祠,位于秦园街42号,寄畅园对面,主祀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张载。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谥号“明公”,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李公祠、惠山园与潜庐--惠山古镇(二)--能不忆江南(十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